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概念城市化是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市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市二、三产业的转移。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应。而逆城市化是由美国地理学家波恩1976年提出,是指西方国家的  相似文献   

2.
农村城市化必然伴随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和农村人口城市化集聚。世纪之交的上海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口城市化发展正在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变化。 一、90年代发展态势 1.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趋于滞缓。 与80年代上海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迅速发展状况形成鲜明对比,进入90年代以来转移速度明显减缓。据统计资料,从1978年到1990年,上海农村的农业劳动力由201.4万人减  相似文献   

3.
九十年代上海农村劳动力合理配置研究奚正秋吴志冲庄荣盛季学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向发达国家(或地区)过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农村人口流入城市速度加快,城市人口比重超过农村,农业有机构成提高。这是农村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业劳动力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以及随之发生的农村人口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全球性潮流和普遍规律。世界经济发展史已表明了劳动力重新分配的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业部门和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越来越小,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还表现为绝对下降。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发达国家比较,有其固  相似文献   

5.
农村地区城市化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地区城市化的战略选择农村城市化从广义上讲,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农村人口的城市化,通过农村人口向城市,尤其是向大中型城市的转移,并在那里定居下来,使农村人口逐步转变成城市人口,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二是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在原有的农村地区,...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初的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促进了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 ,推动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在这个转移大军中 ,有相当数量的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选择了早出晚归的就地转移的方式 ,这极大地制约了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因此 ,研究已就地转移的劳动力 ① 向城市迁移的意愿和影响因素 ,对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本文在对浙江省已就地转移的劳动力迁移意愿调查的基础上 ,着重分析当前影响这些就地转移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有利因素和不…  相似文献   

7.
农村城市化的条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普遍意义上讲,城市化过程是人口相对聚集的过程,由于人口聚集之后的生存需要,也就相应地产生了经济要素的聚集过程,中国12亿多人口,70%生活在农村,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主要表现为:工业化中,乡镇企业雇佣了绝大部分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但乡镇企业及其雇佣劳动力没有向城市集中,而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我国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城市化率至少要低15个百分点。根据中国特点,农村人口和经济要素的聚集并不是传统的以城市为中心,而是在农村范围内寻求自身的聚集中心,在广大农村范围内重点发展小城镇,是农村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经济发展、结构转变的自然过程。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促进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变,中心问题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我国,由于人口过度膨胀、劳动力超量供给这一  相似文献   

9.
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实 《农业经济》2002,(10):35-36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报为关注的问题。我国作为世界上农业富余劳动力最多的国家,如何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是关系到社会安定和经济持续有效发展的重大问题,近几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正以几何级数加速跨地区流动,笔者认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根本出路在于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一、近几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及转移的总体情况据劳动部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有4.6亿农村劳动力。而且今后平均每年还将新增1000万人。依据人口增长趋势预测,农村劳动力总供…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逐年上升。自 1 978年以来 ,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两个特点 :一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数量由 1 978年的 2 82 7万增至 2 0 0 0年的 1 70 78万人 ,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改革以来累计 60 0 0多万人至 1亿人之间 ,仅 2 0 0 2年底 ,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已达 940 0万 ,按照我国制定的发展方略 ,到 2 0 2 0年至少将有 3亿的农村人口进城。十六大指出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是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1、农村劳动…  相似文献   

11.
总的来看,城市化是一个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这在我国,实质上是一个农业人口的转化过程。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造成我国农村人口基本上就是农业人口。与国外城市化的动力来自城市工商业对劳动力巨大需求不同,我国城市化的动力主  相似文献   

12.
农民非农就业的意义、现状及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上海市户籍总人口约1700万,其中农村劳动力为250万.2004年全市户籍总人口中的非农业人口比重占77.6%,其中郊区人口城市化水平达47%.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郊区有50万失地农民,未来几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还将不断向非农领域转移.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推进城市进程中的必然要求。近来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7年底,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0.16%。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劳动力抚养压力增大、素质普遍不高、第一产业从业比重较大等现象。本文结合2010-2016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相关统计数据,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相应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段鹏飞 《南方农村》2012,28(5):64-67
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必经的历史阶段,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本文试图探讨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促进农村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大陆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与对策杨重光(中国社会科学院)1城市化与耕地城市化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必然趋势。城市化一方面是一部分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工业劳动力,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从而使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提高;另一方面,大...  相似文献   

16.
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特别是向城市转移,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和基本规律。中国在近20年来也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浪潮,尽管中国在人口供给规模、市场发育状况、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和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决定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他们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水平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由此导致了人口城市化严重滞后工业发展、城乡差距显著扩大、农村发展全面停滞的局面.本文在厘清重庆人口城镇化基本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以推进福利制度为基本思路,以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为支撑,城乡联动,全面实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体制改革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8.
卢文 《南方农村》2010,26(6):4-6
<正>各国农村的发展具有共同性,就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和农村由自然经济向商品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由农业和农村占社会优势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农业产值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日益下降,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占全国人口和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亦相应下降。  相似文献   

19.
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劳动力快速向城市部门转移给农村部门在当前带来很多困境,主要表现为农业劳动力短缺,农村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修复不足,农业广种薄收或农业土地撂荒,农村宅基地空置化和新建无序化,农村居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满意度不高等.探寻问题原因,既有表面上的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形成的农村留守人员特点因素,更有关于农村制度上改革滞后不能与人口快速转移后的环境相适应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不断地向城市和非农业部门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天津人口分布与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与收入结构等方面出发,对天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展开分析.经分析发现,天津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呈现出兼业性、区域性特点,并由于劳动力市场与职业技能的缺乏,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还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