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地区经济差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和劳动力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并存的现象.这是不符合经济学理论的.多数学者将这种理论与现实的相悖归咎为包括户籍制度在内的制度性障碍.本文认为户籍制度是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制度约束,并依此约束建立了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差距影响的模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尽管流动方式不尽相同,转型期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国地区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人力资本问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理论基础:双重劳动力市场模型 美国经济学家彼得 .多林格尔和迈克尔·皮奥雷 60年代提出了“双重劳动力市场模型”。该模型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个部分: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这两部分不是按照特定的职业或产业定义的,而是按照一组共同的特征定义的。“次要部分”的工作福利低,无在职培训,劳动力流动多,提升机会少。“主要部分”的工作有许多相反的特征:就业稳定,工作条件好,有在职培训,工资较高,有很多的提升机会。两个部分的另一个差别是,“次要部分”实质上是个竞争市场,工资倾向于均衡水平,在给定的低技术和缺乏训练的…  相似文献   

3.
28个县(市)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8个县(市)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调查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一、前言在拥有大量农业人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我国,农村一些劳动力以跨区域流动的方式转入非农产业,是改革和社会经济结构过程中出现一种富有时代意义的必然现象。不论人们...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流动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的助推器。从总体趋势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的流动是在不断加速的。但是,相对于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我国农村劳动力是绝对过剩的;相对于全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而言,农村劳动力供给远大于需  相似文献   

5.
自80年代后期以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拥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形成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流动。日见增长的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外流,已成为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它不仅对我国城市经济和城市居民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而且也对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流动趋势在今后若干年里将持续下去;因此,深入研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数量、探讨其产生的经济根源,分析其流动的区域、就业以及收入和消费等特征,有利于我们从根本上把握这种流动对于当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城市社会经济的作用。有鉴于此,本项研究拟侧重于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现象本身;并依据对这种流动的专门抽样调查数据资料,探求其流动的特征,进而分析其所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其对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影响。本文是这项专题研究系列报告的第一篇。  相似文献   

6.
现有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劳动力流动或迁移对人力资本积累有着积极的影响;也有的人认为劳动力流动就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但是我国特殊的城乡劳动力流动对人力资本积累却有“双刃剑”的作用。本文从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的特征出发,分析了这种特殊的劳动力流动对人力资本积累的正负影响及其原因,提出尽快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其他二元政策,推进农村教育改革,降低城乡劳动力流动对人力资本的消极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广东农村劳动力流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广东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与特点,结合实际调查分析了劳动力流动的动因,并对广东农村劳动力流动趋势进行了预测。笔者认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和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广东省外农村劳动力的流入量将减少;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省内贫困地区仍是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珠江三角洲地区仍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聚集地。受文化素质的限制,农村劳动力仍主要聚集在劳动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是一个在独特制度背景下发生的独特过程.不同的农村人口选择了不同的流动方式.西北贫困回族社区农业劳动力由于受到已有的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劳动力流动呈现出了不同的方式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不同地区农村之间的流动为主;二是向城市的流动规模小,主要是在城市边缘地带从事重体力活,陷入了"低水平社会资本"的"社会隔离圈"困境.  相似文献   

9.
刘易斯理论中劳动力流动的第二转折点隐含了以农业劳动力转移为牵引实现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最终破解城乡二元化格局实现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建设的基础逻辑。本文在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框架下,引入新古典生产函数,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释放实现农业发展进而达到第二转折点状态的路径,并根据现阶段国内产业间劳动生产效率差距较大的经济事实,在借鉴国际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刘易斯第二转折点的实现不但要优化农业劳动力规模和实现资本积累,更要加强农业生产中技术投入并制定有益于农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最终通过农业发展缩小农业和非农产业间的劳动生产效率差距,保证劳动者在城乡产业就业中能够等同地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一致的回报,完成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城乡统一劳动力大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有助于健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和提高经济效率,但市场机制要充分发挥作用仍存在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不高、劳动力服务体系不健全、体制机制跟不上形势需要和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等突出问题.为此,建议加快促进劳动力市场发展创新,弱化和消除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规律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出现大量剩余,从而引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寻求就业机会而进行的大规模流动。本文针对江西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具体情况,试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具体情况,试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就业规律及其原因做一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不确定性、风险与中国农村劳动力区际流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作为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既创造了在软化的制度约束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途径,并成为。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同时也产生了其特有的问题,那就是由于制度、市场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障碍,使得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表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本文根据武汉市的调查资料,对农村劳动力区际流动中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中国农村劳动力区际流动不确定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内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动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均进行着调整,而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而这种外流受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此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存在很大的关联。[方法]为了探寻二者之间的关系,文章利用1978~2014年面板数据,通过GMM三阶段分析法将农村流动劳动力流入各产业的比重变化,与三次产业结构比的变化进行描述性的对比分析,并建立联立方程及模型。[结果]研究表明:大量农村劳动力脱离土地,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在我国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第二、三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了劳动力的流动;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内生性关系。[结论]并针对这一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对更好的引导农村流动劳动力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现状,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1979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为契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而城市,不断向纵深推进。亿万农民不再是被紧紧禁锢在土地上的单纯的农业生产者,而成为商品生产者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力军。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被“隐性化”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被凸显出来。随着城乡经济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飞速发展,过去牢固的城乡壁垒被初步冲破,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创造了新的机遇和空间。在这种条件下,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便开始了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历史性进程。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更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开始了跨区域远距离的流动,尤以每年春节前后的“民工潮”为典型代表,对现存的传统体制造成巨大冲击。对“民工潮”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其发展趋势如何?将对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产生怎样的影响?社会各界以及理论和实际工作部门对此的看法并不一致。我们认为,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是农民求生存、图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动中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因素越来越多,而不利于农民增收的因素依然存在,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劳动力在农村内部流动缓慢;二是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成本高;三是流入城市的劳动力受到不应有的歧视。究其原因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二是户籍制度的约束和限制;三是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不健全;四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为此,有关各方必须采取相应对策,消除这些农村劳动力流动中阻碍农民增收的因素,具体对策包括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规范和健全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等等。  相似文献   

16.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流动 ,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本文将从分析阻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诸多因素入手 ,探讨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的路径相应的制度安排。一、阻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因素我国过多的农村劳动力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传统落后的农业大国 ,工业化又远远没有完成 ,加之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政府用行政手段严格控制农民进城 ,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又加重了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导致农民的比重过大 ,农村劳动力隐蔽失业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规模与收入差距同时扩大的现象,学者们就城乡劳动力流动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出现了观点分歧;本文通过基于我国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只存在由收入差距到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单向因果关系,并不存在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 ,我国传统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 ,劳动力也不例外 ,户口、用工等制度的约束一直严格制约着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和移民。随着传统经济向现代化经济的转变 ,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劳动力 ,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生了大规模的流动和迁移。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一直保持着相当高的速度 ,并长期集中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 ,因而近年来劳动力的流动主要表现为中西部和其它欠发达地区农民大量流向经济发达农村地区。农村劳动力向发达地区的流动和迁移 ,一方面解决了发达地区由…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陕西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促进效应和制约效应。陕西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促进效应有:帮助劳动力增加收入更新观念;为输入地的经济增长作出贡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利于推动各项改革深入进行。陕西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约效应有:引起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拉大;对农业及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收入,消费,行业特征—农村劳动力流动专题研究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入、消费、行业特征──农村劳动力流动专题研究之三韩晓耘一、外出打工劳动力的行业分布(一)性别与行业根据这次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抽样调查的原始数据所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在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工业的为773人,占外出打工总人数的21.95%;从事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