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首先在上市公司中实行,其目的是减少上市公司利润造假的可能。但是,一些上市公司总是想方设法寻找新的利润操纵点,假造利润。本文仅从企业会计制度下利润造假的主要手段来看,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利润造假行为的制约条件尚存在不足,并为此提出了新准则下遏制利润造假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证券市场从建立发展到现在,逐步成熟、正在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近几年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造假事件接连不断,一些上市公司相继发生了巨额亏损,使广大投资者蒙受损失。因此,建立我国上市公司的退出机制,健全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就非常必要互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多和上市板块的发展,农业上市公司造假案已屡见不鲜,其动机和手法也多种多样。本文选取农业上市公司为切入点,首先描述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状,再结合简要的案例描述分析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动机、条件及手法,最后提出监督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企业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政府职能的错位使造假者为所欲为1、由于企业一旦上市,可以利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这种“圈钱”行为所带来的效应是:为企业“输血”,壮大企业规模,增加就业机会,为当地经济服务。因此,出于对自身地方利益考虑,从保证上市额度和上市指标的角度出发,对有些上市条件不成熟,还不具备上市资格的公司,当地政府纵容甚至参与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的造假。采取鼓励措施,一靠公关,政府负责出面协调,指使有关部门为企业上市创造条件大开“绿灯”;二靠包装,企业伙同中介机构,共同为企业包装,通过虚假财务报告获取上市资格。例如:厦门某上市公司在其上市…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我国股票市场运行20多年来,上市公司数量突飞猛进,截至2012年4月30日,我国境内上市的公司(A、B股)共有2403家,而美国股票市场运行近200年来才拥有3600多家,中国股票年度扩容率世界第一。在股市不够成熟的基础上,这种快速膨胀引发了我国上市公司的一系列问题,如投机性强、分红低、违规造假、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缺失等,继上述现象之后,不合规的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层出不穷,成为近  相似文献   

6.
中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的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搜集的1994年—2004年造假上市公司的数据,对中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的个体和群体特征进行多个层面的统计分析,并对下一步规范和治理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行为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内部会计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富林 《广西会计》2002,(11):22-23
一、目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1 企业会计信息造假现象泛滥。一项调查分析报告显示 ,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 ,只有 8 45 %的个人投资者认为可信 ,而所有的机构投资者都认为不可信或不完全可信。这反映出上市公司财务信用丧失已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从深圳原野等造假案分析 ,主要手段是从骗取上市资格到突击“制造”利润 ,从任意改变募集资金投向到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 ,从发布误导性公告到“报表重组” ,从“以米还糠”到用募集资金进行委托理财。如果说以上公司的造假在技术上还多少有些遮掩的话 ,那么 ,银广厦、麦科特等则是明…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股票市场从成立至今已走过16个春秋。股票市场从无到有、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积存于市场中的虚假信息问题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我国股市的虚假信息有着显著的特点:它不单反应在利润造假、成本虚构等方面,而是一种为了达到种种目的、全方位的会计造假,即财务报表粉饰。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行为的泛滥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甚至引起了中国股票市场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诚信危机。  相似文献   

9.
不知道为什么要上市,上市获得的资金不知如何去花,乱用瞎花从资本市场上获得的资金,为了上市不惜一切手段造假等等。一个又一个不幸的、可笑的、令人哭笑不得的、耐人寻味的消息告诉我们,股市已经成为很多上市公司的圈钱“乐园“。  相似文献   

10.
刘恩志 《会计之友》2013,(21):53-55
上市公司绿大地欺诈上市、万福生科2012年半年报财务造假。文章基于上述案例分析对比国内外财务造假处罚结果,从博弈的角度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动机及监管者监管效率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监管者唯有从立法和执法的角度从重处罚财务造假行为、提高监管效率,从严监管中介机构,建立集体诉讼证券民事赔偿制度,才能从源头和结果上真正减少财务造假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林大庞  冯琼诗 《企业经济》2007,(10):163-165
在中国股市牛气冲天的情况下,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投资风险,对投资者的威胁日益严重。而金融中介公司在解决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通过建立金融中介公司最大预期收益模型,研究了金融中介业在引入竞争后将会导致的情况;论述了中介业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对中介公司进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投入及勾结等问题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最后,分析了目前一些上市公司在进行信息披露过程中勾结中介公司进行造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财务造假给投资者、证券市场、会计行业、上市公司乃至整个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本文通过对近年来被曝光存在财务假账问题的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和普通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进行对比,分析股利政策是否能够传递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真实性方面的信息,进而从股利政策的角度来分析上市公司是否存在造假现象。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创业板财务造假上市第一股万福生科为例,从上市公司重组预期角度分析万福生科被暂停上市风险下的资本市场交易异象,揭示这一异象下凸显的监管制度漏洞,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苗旭  郭晓勋 《河北企业》2023,(2):109-11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愈加成熟,但某些上市公司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违背市场规则的现象屡见不鲜。近年来,发生的诸如瑞幸咖啡、索菱股份等财务造假案都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与主动性,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鉴于此,以DF公司为研究对象,根据GONE理论对其财务造假行为及动因进行分析,归纳出财务造假可能酿成的危害及影响,并提出指向性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5.
由于创业板上市条件、退市条件与自身高风险的特点使注册会计师保持其独立性承受更大的压力,内在动因在于事务所与上市公司各自的利益驱动,因此应采取多方面措施来保持审计独立性,包括:强化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定期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专项审计、建立专门同业复核制度、完善执业质量检查制度、加大对造假的处罚力度、强化注册会计师轮换制度等.  相似文献   

16.
为了防止上市公司操纵利润,必须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强化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监督、约束上市公司真实、及时、公平、充分的披露信息,加大对上市公司造假的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尤其要引人民事赔偿制度,加大造假者的违规成本,维护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自2012年9月开始暂停IPO长达1年之久,主要原因是出现了万福生科这样在上市之前严重造假的公司,同样还出现了一批上市当年业绩巨幅下滑甚至亏损的公司,对投资人打击巨大,市场反应极其强烈。当上市公司、中介机构造假行为集中爆发,情形恶劣,有可能摧毁投资人的信心时,如何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事件屡禁不止,在造假案之后,会计监管成为防范制止会计造假问题的重要手段,世界各国都加强了会计监管力度,我国也试图从会计监管入手对会计造假进行治理,但会计监管的实际效果不佳。上市公司会计监管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9.
郑大喜 《电子财会》2002,(10):41-42
证券市场是经济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和信息集散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已逐渐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加入WTO后,我国证券市场将加速走向规范和成熟,其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将日益彰显,从而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近几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上琼民源、PT红光、东方锅炉、大庆联谊、ST猴王、黎明股份及银广夏等一系列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件的频频曝光,已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的利益,极大挫伤了投资的信心,并引发了空前的市场诚信危机。诚信是会计行业的灵魂和生命,它一旦成为会计领域的稀缺资源,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公允性将无从谈起。重构会计市场诚信,遏制会计造假行为,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已迫在眉睫。本拟就如何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吉叶俊 《当代会计》2021,(12):107-108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稳步发展,上市已成为越来越多公司的融资渠道.财务报表是公司展现自己经营业绩的途径,是证监会决定公司是否具有上市资格的主要数据来源,也是广大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不可或缺的参考依据.部分上市公司为了达到财务指标,符合上市要求,通常会通过虚增业绩来筹集到更多资金.财务舞弊不仅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公众形象,也给投资者带来了损失,给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了障碍.为了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研究上市公司的造假动机及其行为并探讨相应对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