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率同价格、税收、信贷一样,是调节经济的重要经济杠杆,对经济发挥调查作用。所谓调节作用就是对经济活动起到引导和制约的作用,各种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各自不同的调查方式实现的,利率的杠杆作用是通过影响存款人或借款人的实际经济利益来实现的。正确运用利率杠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重要的一条是要确立合理的利率水平。对我们现行的利率水  相似文献   

2.
信贷配给是制约我国农村信贷市场建设的重要因素,也阻碍了农村金融环境优化、影响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通过引入制度因子,量化信贷配给,构建了信贷配给宏观计量模型,对我国农村信贷配给状况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证明,利率和制度因子是造成我国农村信贷配给的两大因子。应合理调控利率、推进深化改革、加大三农扶持力度,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延安市农村金融市场的调查,探讨了农村信贷需求的特征以及利率定价与信贷投入的关系,认为目前农信社难以单纯通过差别化的利率定价扩大农村信贷投入。同时,提出了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发展多元化农村金融主体、规范引导民间借贷以有效增加农村信贷供给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利率是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经济杠杆之一。利率问题,归根结底是如何充分发挥它的经济杠杆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的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虽然对现行农村信贷利率进行过几次调整,使现行利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杠杆作用进一步加强。但是,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仍有继续改革的必要。为了搞好利率改革,现在仅就宁夏在贯彻执行现行农贷利率中的一些情况和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5.
农村信贷约束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已成为阻碍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学者通常认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利率扭曲、信用工具不足、交易成本过高、信贷配给严重,致使农户受到供给型信贷约束,信贷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然而,作为借款主体的农户,在供给型信贷约束的长期影响下,其认知和行为发生变化,引发需求型信贷约束,这是导致农村信贷约束的另一方面原因,却一直被忽视。论文基于对3省33个村538户农户的调查,从理论和实证上分析了不同信贷约束的产生机理及结构,并对影响不同信贷约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此提出解决我国农村信贷约束问题的全方位对策。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有力支持,而利率是农村金融的一个核心问题,但目前的理论研究中对农村利率定价,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信贷市场利率定价的研究并不多。本文从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企业贷款市场组织形式出发,利用相关经济学理论来研究农村信贷市场正规金融的利率定价,以期为农村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农业信贷制度是国家金融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信贷利率的改革既是农业银行内部改革的重要内容,又与整个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涉及农村各方面相互关系和经济利益。因此,制定合理的利率制度和适当的利率水平,以提高农村扩大再生产的资金自筹能力,发挥银行动员、组织、分配资金的作用,按照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对农业经济活动实行有效地调节和监督,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改革农业信贷利率谈谈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马文杰  徐晓萍 《金融研究》2018,459(9):19-36
本文依据较易获得的银行网点数据,利用异质性随机双边前沿模型,提出了定量识别农村信贷供给非效率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根据“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的调研数据,按照某一地区受到供给型或需求型信贷抑制的可能性大小将样本进行分类,实证分析了信贷抑制类型对农村信贷扶持政策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抑制我国农村信贷的主要原因,是风险导致的需求型信贷抑制。信贷抑制类型会显著影响农村信贷扶持政策的效果:降低贷款利率、提高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对提升需求型信贷抑制地区的信贷扶持效果非常有效;而要提高供给型信贷抑制地区的信贷扶持效果,应以增加银行网点密度、提高涉农贷款比重以提高信贷可获得性为主,降低贷款利率、提高银行风险承担水平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合理制定农村信贷扶持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农村存贷款利率倒挂,限制了利率杠杆作用的发挥。近几年,两次调整利率,情况有所好转,但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今年来,面临各级农业银行实行经济包干,信用社体制改革,实行自负盈亏,农村信贷利率改革已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现就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们对苍南县农村信贷利率改革的试点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就改革试点情况及遇到的困难,谈谈深入改革的设想。(一) 苍南县是温州市最早进行农村信贷利率改革的试点县。该县信用社率先试行了部分存贷  相似文献   

11.
完善贷款利率浮动制度有利于农村信用社改善信贷定价方式和信贷营销模式,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本文在调查例证的基础上,对宜春市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制度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典型分析,并提出相关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四川近年来农村信贷市场的信贷结构、存贷比、利率变化和机构网点变化现象进行考察,认为在我国农村信贷市场,利率机制和配给机制共同起着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即使没有政府干预,信贷配给也将作为一种均衡现象长期存在。本文还对农村信贷市场影响信贷配给的政府管制因素、信息不对称因素、当地金融生态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引导正规金融机构渗透农村信贷市场,建立普惠"三农"的金融体系提出启发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根据总行“关于调查研究农村各业利润和市场利率情况的通知,”我们在川沙、嘉定、松江等县做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综合分析如下: 农村信贷利率的现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上海郊区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农民  相似文献   

14.
农村经济的繁荣昌盛,与银行、信用社的信贷业务发展休戚相关。利率政策的正确与否,影响着信贷业务的开展,从而最终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目前,我们农村放款利率偏低,甚至存贷利息倒挂,严重挫伤了行、社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制定正确的农村存放款利率,是发展农村信贷事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下面谈谈我们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5.
刘贵生 《西安金融》2008,(2):3-6,21
在我国农村金融领域,金融二元化、金融抑制现象仍将长期存在,其非充分竞争的格局,形成了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实际垄断地位。如何科学、合理地对利率进行定价,激励农村信用社增加信贷投放,对于缓解农村贷款难,消除农村金融抑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陕西省农村金融市场问卷调查,对信用社现行利率定价进行了实证分析,针对影响利率定价绩效的因素,提出了完善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农村信贷利率改革问题的研究,大多数同志认为,在服从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前提下,农业经营的利润率应该作为我们制定农贷利率的主要根据。但是,问题在于农业利润率本身并不是一个现成的数据,它要靠我们去调查、分析、计算。如何使调查分析的结果符合客观实际,具有科学性,这是进行农村利率调查研究应该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现结合笔者在  相似文献   

17.
耿建 《征信》2015,(2):88-92
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金融改革乃至经济改革过程中重要变革之一,将对信贷市场的主要参与主体——商业银行和企业的信贷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吸收借鉴期权定价思想,创新运用B-S期权定价模型对利率市场化下银企信贷行为进行系统研究,得出利率市场化下,利率和市场在引导银企信贷行为和信贷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以及银企信贷行为的敏感性、联动性显著增强等结论。  相似文献   

18.
利率的高低是否适当,是决定银行信用业务经济效益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我认为,现行民族贸易地区的商业贷款利率3.3‰过于偏低,很有必要适当调高。民族贸易地区现行利率有如下弊端:(一)不利于银行促进企业积极及时处理积压商品。对积压商品要进行加息是银行用经济办法来管理经济的一种手段,也是银行发挥信贷杠杆作用的具体体现。目前,非民族贸易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我们过去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椎动经济运行,而长期忽视运用经济杠杆进行调节。学会掌握经济杠杆,并且把领导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到这一方面来,应该成为各级经济部门特别是综合经济部门的重要任务。”利率,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利率作为杠杆调节经济的作用更为重要,改革现行利率制度,已经成为搞活金融,加快银行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本文,拟就建立农村信贷梯形利率体系问题谈些粗浅之见,与同志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中非价格信贷配给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建立农村金融市场中非价格信贷配给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特殊设计的直接诱导式询问方法,对农户面临的非价格信贷配给机制进行调查和识别,并实证分析影响非价格信贷配给机制的因素。研究发现,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农村金融机构并没有将灵活的利率差异化管理作为弥补潜在贷款损失的手段。当前农村金融市场中多种类型的非价格信贷配给机制并存,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合约特征和放贷行为偏好使得一部分农户被配给出信贷市场,一部分农户主动退出信贷市场。农村金融机构倾向于与农村地区少数生产规模较大、具有稳定收入和身份特征的农户建立稳定的、以重复放贷为基础的信贷供给机制,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农户将面临配给,这与利率管制时期的放贷行为并无本质差异。未来须调整仅仅以增加农村金融供给解决融资难题的改革思路,深入到市场结构、信贷合约和产品创新以及包括公司治理、风险甄别和内部管理机制在内的农村金融机构治理机制等微观层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