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爱的脚步声     
小时候我放学回家后最盼望的就是听到父亲的脚步声。那时我家住在筒子楼里,一栋楼有近百家住户,我家住在三楼,每天下午大人们  相似文献   

2.
身边的榜样     
段纲 《金融博览》2009,(7):67-67
记得我十二三岁时,父亲在离家几公里远的县城信用社工作。那时,我是寨子里的娃娃头,每天大人们一出工,一大群小伙伴就会扛着板凳到我家院坝来“开会”,一起玩“躲猫猫”的游戏,非常开心。但是,当父亲回到家里时,我就只能待在家中,他会守在桌边监视我做作业。那时,我真巴不得父亲永远不要回家来,让我整天开开心心、自由自在地玩下去。  相似文献   

3.
二十年前的7月,我和所有的高考学子一样,期盼、奋斗、选择. 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小学教师,我家就住在学校教工宿舍里.我的出生、玩乐、学习、生活都在学校,我所有关于成长的记忆都与学校大操场有关.教师的清贫、教师的无地位、教师的单一,我亲历其中.  相似文献   

4.
有年腊月,杀猪的屠夫一头挑着猪腰形的澡盆,一头挑着一个装着各种刀具的竹篮子来到我家的禾场,给我家杀年猪。完事后,我父亲给他结算工钱时,他从裤袋里掏出一叠票,扯了一张给我父亲,要我父亲再给叁元钱。我父亲一脸愕然。屠夫说这是屠宰税,是他代税务所收的。我父亲听他这么一说,才悻悻地缴了税。这是我最早见到的税票,也是我最早听说的屠宰税。想不到的是后来我会与屠宰税结下一段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5.
玫瑰红     
1976年,我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参加了大队文艺宣传队。我家住在小屯,距离大队1.5公里多路,要翻一座小山,过一条小河,我和她是小屯唯一的文艺宣传队员,夜晚排练完节目总是一起回家。  相似文献   

6.
父爱     
我家住在福州,毕业那年,公务员考试失利,我倔强地对父亲说,自己决定去外地闯一闯,家里不要再为我工作的事情操心了,我自己会照顾好自己的。作为一个80后的独生子女,我更多像温室的花朵,人生22岁以前的足迹最  相似文献   

7.
《金融博览》2011,(19):20-20
我的童年,生活在美国中西部小镇奥马哈。伴我成长的房子建于20世纪初,1958年父亲花费31500美元买下了它。房子是很普通的独栋小屋,没有围墙,从厨房的后门出去.就到了别人家。我们养了两只猫,还有一条叫汉密尔顿的狗。外祖父母住在只隔两个街区的房子里,我总是步行到外祖母家.等待我的是加了糖果的冰激凌。父亲至今还生活在那栋小屋里,80岁.每天高兴地开着用了20年的车去上班。他说自己幸运.不是因为有了巨大的财富,而是开心他可以做他喜欢的事情。如果你现在某天晚上去我父亲家,可能跟我B岁时看到的场景是一样的父亲穿着普通的睡衣,坐在同一把椅子里,吃三明治和炸土豆条,享受生活。  相似文献   

8.
和婆婆过招     
结婚后。我和丈夫住在市里,婆婆住在老家的县城,我们见面的机会不是太多,平均一个月一两次。婆婆没有多少文化,但脑瓜特别好用。她的父亲在世时是远近闻名的账房先生,看来婆婆是遗传了她父亲的基因。  相似文献   

9.
一张合影     
王立 《金融博览》2011,(11):73-73
我家兄妹五人.多出生在五十年代。当年,家里无论哪个孩子走上工作岗位.父母都不约而同地干叮咛万嘱咐:勤勤恳恳做事,诚诚恳恳为人.争取早日入党。父母都不是党员.可他们一生都在向党组织靠拢.把入党当做人生莫大的荣誉。父亲解放前毕业于东北大学,为开发大兴安岭,呕心沥血。无人区骑马过河,原始森林里住帐篷.大兴安岭的山山水水留下了父亲的足迹.父亲被誉为大兴安岭的”活字典”。解放初期父亲申请入党,定期汇报思想.入党却遥遥无期。文革时父亲才知道:档案里塞进”日特嫌疑”材料.直至文革结束才得以平反。母亲没文化.  相似文献   

10.
家里每天订二斤鲜奶。边吃草.我心里特别踏实,出来的.还有些牛的体温,每天看到奶牛在居住的花园外这奶都是刚从牛的肚子下边挤一定很纯净没污染,也一定没有有害的添加剂。每天早晨起床后,我第一件事儿就是从四楼跑到单元门口去取奶。刚过完冬至,早晨6点半楼道里还有些黑,那天我下楼取奶,觉得一个软绵绵的东西跟随我身后,吓了一跳,回来时一直到三楼顺着从我家四楼漏下的灯光,才看到跟着我的是一只猫咪。  相似文献   

11.
我家住在白河边,白天我从白河边走过,晚上我依然从白河边走过。  相似文献   

12.
临窗     
陈敏 《金融博览》2011,(11):75-75
喜欢临窗.这是我从小就养成的习惯。那时.一家人住在深山小镇一间幽暗的小土屋。每天清晨醒来.我的第~个举动就是条件反射似的朝床头那~扇玻璃窗望去。尽管窗口很小.但衬着黑糊糊的墙壁和朦胧的晨光,却显得异常的明亮、耀眼。门吱呀响了一下.我知道,是早行的父亲要出门了。父亲总是风雨无阻早出晚归,奔走四乡八村。那时我常常被忙于生计的父母亲单独锁在土屋里,那扇窗便成了我每天唯~的企盼。长大了,我渐渐体会到,临窗,其实并不单纯是为了新鲜空气、阳光和景物。窗固守在窗里窗外两个世界的交界处,  相似文献   

13.
晓蓉 《金融博览》2010,(11):75-75
那是多年前的事了。大伯家盖完房子,剩下一堆乱七八糟的碎石头,他就跟父亲说.找时间运回去吧.正好垒道院墙。 我和哥哥推着独轮车一趟趟地往家里搬运碎石头.大伯出来跟哥哥说:“把那两块也拉走.我家房子盖完了.用不上了。”  相似文献   

14.
身边的榜样     
记得我十二三岁时,父亲在离家几公里远的县城信用社工作。那时,我是寨子里的娃娃头,每天大人们一出工,一大群小伙伴就会扛着板凳到我家院坝来"开会",一起玩"躲  相似文献   

15.
李晨亮 《中国金融家》2012,(12):118-118
我的老家在普通的农村,那里的人们长期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我家很穷,在我的印象里,老家的生活就是每天农田的生活,家里还有一头老黄牛,三四头猪。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农民,但他也是幸运的,在他20岁的时候,通过关系家里找到一个招工名额,像《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那样,离开了农村,成为一名煤矿工人。父亲很节俭,因为他还有五个弟弟妹妹,他每月的工资大部分都用到了弟妹身上。父亲和我说,那是1974  相似文献   

16.
父母住在乡下好多年了,母亲从十八岁过门与父亲结婚那天起.她就一直生活在老院子里,她是在共和国诞生那一年走进老院子的,屈指数来已整整六十年了。  相似文献   

17.
为领一支笔     
上班的第一天,我来到二楼行政部的办公室,向听到脚步声已经仰起脸对我微笑的那位女同事问:"请问是徐小姐吗?是在这里领办公用品吗?"  相似文献   

18.
小时候,我家住在火车站边祖传的老屋里,自家楼下是一家国营商店,营业员通常在店门口摆个水果摊,招揽上、下火车的人。摊上最常卖的是苹果,这使我打小就知道,苹果多半从山东来,红的是国光,黄的是元帅。  相似文献   

19.
牡丹卡与我     
我第一次接触牡丹卡还是上高中的时候。父亲由于工作关系,很早就申办了牡丹卡,但平时不怎么用。父亲的一位老同学有一次出差路过我家。意外的重逢,让他们份外激动。回忆起过去那些蹉跎岁月,二人皆感叹世事的沧桑变化。晚上的聚会自然免不了。父亲决定到我们当地最大的饭店去吃饭。结账的时候,父亲却猛然发现由于疏忽,钱包里没带足够的现金。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父亲从村支书位置上退下来,一时闲着没事,便寻思着做点什么事情。当时,我大哥在一所地区棉纺厂子弟学校教书。那年暑假回家,父亲便问我大哥:“老大,你能不能从你们棉纺厂里批发点布回来?”大哥问:“要布干什么?”父亲说:“做生意。”大哥说:“你都60岁的人了,还做啥生意?再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