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其泰《桐花凤阁评(红楼梦)》之写情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人陈其泰的《桐花凤阁评(红楼梦)》从“知己”、“真情”立论,充分肯定《红楼梦》所表现的男女真情,强调《红楼梦》是言情之作,而又非世俗所重之情欲。既真正揭示出了曹雪芹的原本旨意,亦表现出超越所处时代及旧红学羁绊的进步思想和独到眼光。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是写情小说,更是“写心”华章,展现的人性特质以情节的连贯性、结构的整体性及人物典型性展开,充分表现了《红楼梦》为顶峰造极之作。  相似文献   

3.
“《曹雪芹写本百廿回红楼梦》序”,论证了《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的稿本性质,证明它不可能用诸抄本返抄而成.分析了曹雪芹改文的层次,找出了高鹗的加文.证实了红楼梦里有一个辨证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投资》2013,(35):98-101
“我”字丢了一撇,变成了“找”,为了找回那一撇,“我”问了很多人。那一撇究竟是什么?政客说,是权力;商人说,是金钱;学者说,是知识。对于周雷来说,那一撇是《红楼梦》。不理解他的人会感到他对《红楼梦》有着一种近乎疯狂的偏执,只有读懂他的人才明白《红楼梦》是周雷化入骨髓的梦想。正所谓:周公一世痴好红,雷奔云谲劲书楼。  相似文献   

5.
恋恋楝亭——楝花楝诗与楝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楝”的资料搜寻及论述,将《红楼梦》置于“明清文学”的文史场域,再使之停格于透露作者曹雪芹家 族信息的《楝亭集》,可以体悟“一种文本,多元解读”的无限可能性,通过突破时空交叉论述的研究方式,进而建立文本 与文本间相互参详、对照对系。  相似文献   

6.
贾探眷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所着力刻划的人物形象之一。她在“金陵十二钗”中仅次于黛玉、宝钗与凤姐,在《红楼梦》复杂的形象体系中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红楼梦》中描写的探春的一切言行,都说明她是一个封建正统主义者的开明派和改良派,又是封建卫道者。但由于受历史条件和作者个人条件的限制,在作者笔下贾探眷却还是一个被肯定的人物形象。同时作为启蒙主义思想家,他又清醒地看到了并卓越地描绘了探春面对家族危亡的无能为力。这样就使贾探春成了一个极为复杂、极为矛盾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语言的研究虽早已引起学界注意,但《红楼梦》中的人物绰号还未被重视。《红楼梦》中的人物绰号很值得研究。它不仅具有丰富的语言学功用——在小说创作中形成固定的人物塑造模式,而且还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即体现出传统释道文化对通俗文学创作的辐射作用。探寻《红楼梦》人物绰号独特的文化意蕴,会拓宽《红楼梦》语言的研究途径,并且丰富我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翻译和处理文化信息《红楼梦》英译中就是“扩展评法”运用的一个范例。往往采用“扩展译法”,即通过“增词加评”、“加注补义”等手段,对译语信息进行恰当处理,以使文化信息差得到补偿,既不死守原文,又不脱离原文。  相似文献   

9.
“雯月难缝,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红楼梦》中的晴雯聪明灵巧,纯洁美丽,勇敢叛逆,在大观园所有女性的悲剧中,晴雯是纯洁美好善良形象被吞噬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张玉亮 《新智慧》2005,(4):32-32
“才自精明志自高”是曾雪芹对笔下人物探春的高度概括和评价。而探春,这一《红楼梦》中志存高远、善于理财的女性形象,也得到了很多读者的长期喜爱。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富含江淮方言,展示独特地域文化特征。依据自建"《红楼梦》方言汉英平行语料库",以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以及霍克思、闵福德译本为例,采用文本细读和比较法,从语言和文化两个维度并结合典型案例剖析《红楼梦》江淮方言误译缘由。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中含有大量的委婉语.在杨译、霍译两个《红楼梦》译本中对死亡委婉语的翻译,体现了英汉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3.
论《红楼梦》的对话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研究浩如烟海 ,但大都停留在作者、文本、读者的各个中心研究上。本文力图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对话性理论 ,以作者→文本→读者的完整过程为基点 ,从对话性理论的可行性 ,到分析《红楼梦》中的对话性形式 ,最后探讨作者的复调性艺术思维 ,来挖掘《红楼梦》的深层美学意蕴及哲学指归  相似文献   

14.
《红楼》一读一断肠,唯有情人把心伤。今人能解古人意,不枉曹侯身早亡。解读传奇文笔《红楼梦》,无不是一个"情"字最把人心系,但就写"情"之最,足以使《红楼梦》睥睨世界文坛。本文用意则不在谈"情",而是想通过《红楼梦》中对"药"的描写来谈谈曹雪芹蕴含在作品中的社会改良思想。  相似文献   

15.
关于翻译的标准,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具有多样性,所以在翻译中注意译文的多样性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同一个成语往往反复出现多次甚至十几次。虽然。这些重复出现的成语在意义上一般都是相同的,但不能不顾语境而把它们翻译得千篇一律。杨宪益和戴乃遮英译的《红楼梦》就充分地显示了翻译的多样性,其中对“大惊小怪”一词的不同翻译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中大量的典故是翻译的难题。从莫里斯的现代符号学角度探讨典故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霍克斯英译《红楼梦》中典故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中普遍使用"酒"这一意象,作者借酒喻景喻人,生动地再现了社会人物特征和家族社会背景,也为后人了解其中的酒文化提供了参考。酒文化极大丰富了《红楼梦》的社会内涵和人物形象,据此,论文将对《红楼梦》中的酒文化做出具体详细的分析,探索其中的酒文化奥秘、酒文化的艺术性和历史性。  相似文献   

18.
说“度”     
哲学家说:掌握“度”的概念及原理,就等于有了一把认识世界的钥匙。何为“度”,哲学上是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在这个界限内,量的增减不改变事物的质,超过这个界限,就要引起质变。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三回中讲: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明代刘基在《司马季主论卜》中写道:“蓄极则泄,闭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易·系辞下》中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还有如物极必反,过犹不及,矫枉过正等,都包含着度的意思。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它的艺术美已经远远超出了语言的范畴。翻译的标准具有多样性,在翻译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在《红楼梦》中,同一个成语反复出现,但由于汉语言的丰富性.在具体的语境中他们还是有细微的差别的,如果译词千篇一律,译文就显得词语贫乏、枯燥无味。杨宪益和戴乃迭英译的《红楼梦》就充分地显示了翻译中的多样性。其中对“鸦雀无声”一词的多样性翻译,尤其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是一本文学巨著,从教育学的角度审视,《红楼梦》对创新教育也是很有启示的。作者曹雪芹及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情感、才情、痴性是创造思维的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