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李飞  任成印 《金卡工程》2009,13(11):2-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私家车的保有量也越来越多,作为业主的代步工具的存放地点,车库的辅助功能也越来越重要。车库和停车位与居住环境、生活条件越来越密切成为现代城市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同时,传统物权法只注重业主的建筑区分的归属问题,而车库、车位一直是法律所忽视的冷角,导致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引发诸多争议。所以,在现代区分所有权制度中,在理论上对地下车库的归属作出合理的界定也就成为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
陈秋丹 《金卡工程》2010,14(11):160-160
随着私家车拥有率的快速增长,小区停车难问题进一步凸显。小区车位应当归业主共有还是归开发商所有,目前仍没有定论,本文从小区地下车库是否为独立物的角度分析小区地下车库的法律性质,以期为小区车位的权属研究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袁颖 《金卡工程》2008,12(12):14-15
建筑物区分所有是物权法共有制度中的一种特殊的共有形式,它既不同于按份共有,又不同于共同共有,而是为解决城市居民高层住宅所有权归属的特殊的共有制度.本文从三元说的角度结合新颁布的物权法分析了建筑区分所有权,并提出了实际中存在的一些关于权属又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刘亚州 《金卡工程》2010,14(3):59-60
现行《物权法》七十四条存在着许多不足与缺陷,导致关于车库车位的法律纠纷日益增多,本文就车库的界定与不足,小区车位与车库权属,”首先满足业主需要”原则上的问题,不动产登记制度等问题展开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5.
《物权法》已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2007年3月16日通过,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物权法》是规范财产关系的基本法律,调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包括明确国家、集体、私人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以及对物权的保护等。根据审计准则的规定,注册会计师执行验资业务时应当对股东出资财产的权属进行确认,包括:该财产出资前是否归股东所有;出资后权属是否转移给被投资单位;出资的财产权利是否完整,包括是否设有担保物权和是否存在权利争议等。这些事项的确认实际上是物权归属的确认,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物权法》有关规定进行审验,避免因物权归属不符合法律规定而导致的验资风险。  相似文献   

6.
张娟 《金卡工程》2008,12(9):24-24
专有部分的界定是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该部分的界定不仅关系到业主的权益保障,关系到相邻关系的和谐,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物权法能否很好地被实施以及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完善,而我国现行物权法对此却没有规定,是一大遗憾.物权法草案对此倒有明确的概念界定,尽管其中亦仍然存在缺陷,但是更合理的设计,应予以保留,并须在此基础之上予以补充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物权法》的出台似乎使得关于车库、车位权属问题的争论尘埃落定,然而弹性化的制度设计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对物权法七十四条立法选择、存在问题的分析,试图在现有制度框架内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小区停车问题日益复杂。《物权法》第74条首次从法律层面对车位的归属作了规定,跟草案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是需要承认的。但《物权法》的规定大多站在开发商立场上,给人一种过于保护开发商的感觉,因此需要对74条的规定进行完善,以保证各方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社会的高层建筑中,由于住户的增多,涉及到住户专有和共有范围的纷争也随之增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国无不把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进行研究,我国亦是如此.本文拟从共有的范围、共有权的性质和车库、车位的归属问题这三个方面对共有权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王旭 《金卡工程》2009,13(7):157-157
由于建筑物的价值庞大,现实生活中一个建筑物通常被区分为若干部分作为所有权之客体,并以登记公示之。本文对业主的建筑物共有权进行探讨,首先探究了共有权之含义。之后对外墙、会所的归属做了探讨,其后在对车库做出类型上划分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归属。  相似文献   

11.
房地产开发公司将地下车位的永久使用权转让给业主,并一次性收取一定额度的费用。因地下车库产权归属复杂,在相关税收处理上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应按出租进行相关税收处理,有的认为应当按销售不动产进行税收处理。  相似文献   

12.
在法院审理银行卡纠纷的实践中,有些持卡人提出,虽然发卡行在卡片背面书面主张了所有权,但持卡人办卡时支付了对价(工本费等),理应获得卡片的所有权。持卡人还质疑,卡片所有权属于银行,是否意味着卡片上记载的个人信息也都归属于银行?基于这些困惑,本文试从银行卡卡片的所有权归属人手,研究分析有关卡片所有权及银行卡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以及卡片所有权的归属与持卡人信息保护间的关系,供业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闫铁钊 《金卡工程》2009,13(1):35-36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伴随着工业化发展而来的,住宅商品化的推行以及建筑物向多层和高空发展,也在实践中催生了这一理论的出现,他的出现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同时也对一物一权传统民法理论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并对这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以某一特定部分为客体而成立的不动产所有权,学界通说认为其是一种三元结构的复合所有权,即包括专有权、共有权和成员权三个部分。随着《物权法》的颁布出台,特别是其中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这一概念予以立法上的确认,就更加完善了我国正在发展的物权体系,对我国进一步建立民法典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与贡献。本文通过对建筑物中相关财产上权利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从两个原则入手,这两个原则本文归结为就近利益原则和专有权最大化原则,为《物权法》的相关规定的顺利实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典当立法所涉及到的交易形态凡与《物权法》相一致的,适用《物权法》的规定。就营业质权而言,可以采取物权法定缓和说,允许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加以规定。营业质权可以善意取得,但在善意取得要件上不以支付合理对价为必要。在营业质中,当户仅以其当物承担责任,典当行不得向其主张债权。典当行在赎回犹豫期届满即可实现其营业质权,在多数情况下可以直接取得当物的所有权,从而使债权得以消灭。  相似文献   

15.
13年酝酿、8次审议,3月16日《物权法》终获全国人大通过。10月1日起,这部被业内人士称为我国确认财产、利用财产和保护财产的基本民事法律将正式实施。过去房地产发展中的一些模糊问题,诸如商品住宅产权续期、公共社区配套的归属、业主权利如何体现、如何保护拆迁人权益等等,都将进一步从法律上得以确认、规范。那么,这样一部牵涉不动产所有权的《物权法》,究竟会对楼市产生怎样影响呢?  相似文献   

16.
英美信托的“双重所有权”安排与大陆法系物权法原则的冲突无法通过解释消减。大陆法系国家在引入信托时的各种模式都试图在保留英美信托信托财产管理和收益分离的灵活性的同时,防止因信托的引入而导致本国法律的“分裂”。中国信托法规定信托财产权属既可以转移给受托人,也可以不转移给受托人,不明确界定受益人对信托财产权利的性质,强调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同时对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的权利义务做具体的规定,从比较法上看,与《关于信托的法律适用及其承认的海牙公约》的规定“不约而同”。但是,无论是“委托人”还是“受托人”的所有权恐怕都不能经受大陆法系所有权完整性和不可分性的检验。我国民法典可以参考国外立法,对信托财产所有权作概念层次的特别规定,从而为信托单行法(尤其是信托财产关系)的解释和实施留出空间,避免单行法下的信托游离于整个法律体系之外。  相似文献   

17.
物权 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不动产指土地以及建筑物等土地附着物;动产指不动产以外的物.制定物权法,对明确物的归属,充分发挥物的效用,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侯立新 《财会学习》2007,(11):13-16
所谓<物权法>,就是明确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财产归属问题.就如同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明确了一个经济实体的净资产归属一样,<物权法>要明确的是全体国民对国民财产归属,即物权归属的问题.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简称<物权法>)对物权及其归属做出了如下描述:物权是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特定的物的权利."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两部分.  相似文献   

19.
物权和债权的分立是大陆法系民法理论分析和法典构架的基石,二者区分的真正基础在于支配性和请求性。第三方支付沉淀资金及其滋生利息的权属问题需依物债区分的支配性和请求性并在财产权利的周延性分类中寻求正当定位。依物权的支配性标准,沉淀资金的所有权归属于客户,但第三方支付机构可适度使用。依原物与孳息权属一致的民法原理,沉淀资金利息归属于客户,但返还时应充分考虑现实困境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成本投入,因而需以多样化的方式体现实质意义上的所有权归属。监管政策亦需充分考虑基本的法律原理和复杂的市场交易现状之间的差异性,并在各方博弈中实现动态均衡。  相似文献   

20.
《物权法》是一部调整物的归属和利用的民事基本法,对我国原有的担保物权制度作了重大调整,增加了许多新的规定,本文通过对《物权法》与《担保法》、《担保法司法解释》进行比较,从物权变动的因果区分、约定独立担保、物的担保与人的担保并存时责任承担规则等方面,分析《物权法》对我国担保物权制度的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