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生态金融应运而生,并以其鲜明的创新性、普惠性受到广泛认同.生态金融将金融服务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动能.但生态金融发展的法制环境、监管环境和信用环境尚不完善,导致生态效率弱化和市场风险升高,损害生态金融供需双方权益.应从加强法制建设、监管体系建设和征信文化建设三个维度优化生态金融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2.
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形势,绿色金融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促进了金融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但如何解决绿色金融实践的风险管控问题,已成为绿色金融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针对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治理绿色金融风险的制度安排和有效模式十分必要.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及第三方应共同探究多边协作、混合治理的方式和路径,明确不同参与主体的功能定位和操作模式,分析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制度保障问题,构建绿色金融风险管控的激励约束综合治理系统.  相似文献   

3.
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是推进绿色金融的关键点之一。目前,我国立法中主要以强制程度、披露内容为标准,对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进行划分。但仅凭此二元划分,微观上,不足以有效规制金融市场主体的“洗绿”行为;宏观上,难以促使金融市场上环境风险的有效暴露。参考域外,欧盟出台了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分类的系列立法,恰能为解决以上两个问题贡献有益经验。因此,我国可在现有的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二元划分之外,借鉴欧盟经验,再建构一种符合国情的“三阶式”类型范式:第一阶是对环境目标进行具象化分类;第二阶是对“绿色金融产品”与“非绿色金融产品”这二分法进行优化,增加“具有绿色特征的金融产品”这一类别;第三阶是针对第二阶的三类金融产品设置不同的信息披露规则,在各类金融产品之间形成披露规则的“差序格局”。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能源危机为逐渐凸显,生态与环境的问题日益严峻。而绿色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就是在新形势之下对产业结构以及经济模式进行调整优化,是一种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在整体上来说,我国的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理念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其制度、政策尚未完善,金融产业也急需创新,对此在实践中必须要综合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一个与市场经济相吻合的长效机制,这样才可以在根本上推动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因此,文章主要对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进行了简单的探究分析。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本文结合安康地区绿色金融发展经验,从政策工具、产业发展、风险防范等方面探索新时期欠发达地区绿色金融的发展路径,并对发展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和特殊问题,针对性地从短期、中期、长期三个维度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2022年是三峡工程建设三十周年,总结三峡工程的建设成就,展望三峡库区的发展前景,对于进一步提升三峡工程效益、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世界水利水电库区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4月2日,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三峡大学、湖北省区域经济学会联合举办了“三峡工程建设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暨2021年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年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三峡工程效益、三峡库区生态屏障构筑、人口变迁与移民生计扶持、污染源及风险源治理、景观生态风险防控、国家公园建设、库区工业布局、绿色金融发展、智慧能源开发、消落带治理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作为“国之重器”,三峡工程在防洪、发电、航运、环保、科技、水资源综合利用、文化旅游等方面实现了巨大的功能效益,并有效推动了长江经济带发展,为我国流域安澜、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构筑初具成效,移民扶持政策和农村电商发展有效提升了移民生计,库区人口发展趋势总体向好,建设三峡国家公园的条件与机遇也得天独厚。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未来三峡库区发展的主要目标,应以生态整治为基础、以绿色发展为动力、以协调发展为保障,加快构建三峡库区生态大保护新格局。在生态整治方面,三峡库区应全力构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强化系统保护、整体保护,建立和完善污染源及风险源治理体系和机制,积极防控景观生态风险;在绿色发展方面,三峡库区应坚持绿色发展导向,算好“大账、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统筹推进绿色发展,并以工业空间布局调整为抓手优化绿色发展格局,以绿色金融发展为重点强化绿色发展支撑,以智慧能源创新体系构建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在协调发展方面,三峡库区需要协调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人口发展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此外,有学者还建议举办“长江三峡国际论坛”,向世界讲好“三峡故事”。  相似文献   

7.
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农村金融生态多样性缺损,金融生态断裂,影响了金融生态整体功能的发挥,增加了金融生态系统风险。因此,必须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健全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恢复金融生态的多样性。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增强农村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实力。培育农村资本市场,减少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内风险。建立农业保险体制,加强农村金融基础建设,减少金融生态的外部性风险,促进良性农村金融生态。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环境规制、绿色金融及两者交互作用对经济绿色转型影响机制的基础上,以我国获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六个省份2005—2020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系统GMM等方法探讨环境规制、绿色金融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的回归结果以及变量间的数量关系。研究表明:环境规制对经济绿色转型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绿色金融与经济绿色转型之间存在稳健的正相关关系,环境规制在绿色金融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过程中起到规范和促进作用,二者协同作用可以使经济绿色转型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5—2021年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环境信息公开对城市绿色创新的影响。基准回归结果表明,环境信息公开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的绿色创新水平。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环境信息公开可以通过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促进城市绿色创新,绿色金融亦能够通过提高环境信息公开水平促进城市绿色创新,即环境信息公开与绿色金融在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水平方面能够产生协同作用。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随着绿色金融的发展与创新水平的提高,环境信息公开对城市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具有边际递增的非线性特征。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环境信息公开的绿色创新效应在东部城市、非省会城市、资源型城市以及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城市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愈加重视,绿色产业迅猛发展,同时也带来巨大的融资需求。近几年绿色金融的概念在我国被广泛提出,并已上升到国家战略,我国绿色金融领域市场发展前景巨大。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主体,在绿色金融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发达国家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实践早于我国,目前已形成一个制度完善、产品和服务多样化的绿色金融市场。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发达国家代表性银行在绿色金融理念、政策、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实践经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制度,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做好风险把控,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把握绿色金融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11.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则直接影响着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的发挥。本文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制的衡量金融生态的九个通用指标评价方法,按照数据的可得性和便于比较的原则,对安徽省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困难和主要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加强安徽省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优化安徽省金融生态环境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是金融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金融稳定,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客观要求。我国已有的相关立法和实践,表明现行的市场退出制度尚存在诸多的空白和缺陷。笔者着重从市场退出制度的立法层次分析了市场退出制度的法律原则、主持机构和职责、退出方式和程序、债务解决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金融发展为切入点,探讨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融资模式的金融发展对环境规制提升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创新补偿效应,且股票市场的创新补偿效应最大,银行部门次之,民间金融最小。分区域的估计结果显示,东部地区银行部门不存在创新补偿效应,其余地区的估计结果与整体一致。进一步的门槛检验结果显示,银行部门和民间金融均存在单一门槛,且呈现正向边际效率递增的非线性规律。  相似文献   

14.
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高金融市场效率改善要素配置扭曲状况,进而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采用2011—2017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引入劳动和资本要素配置扭曲指数,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绿色全要素的影响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降低了要素扭曲,而要素扭曲的改善会显著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相对于数字化程度,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显著;相对于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型城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要素扭曲改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效应在东部地区和大城市更显著。因此,在资源环境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硬性约束条件下,国家应大力推广数字普惠金融,促进资本和劳动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有效整合,进而实现数字普惠金融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金融活动一方面通过金融机构自身的资源消耗与排放影响环境,另一方面更广泛地通过融资的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功能间接影响环境,因而金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正在逐步形成环境金融的概念。环境与金融发展状况均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区域性因素的影响,具有区域性特征,这种区域性特征在区域差异较大的中国表现较为明显。从中国区域视角的实证检验中发现,区域金融发展状况与区域环境质量存在较为显著的关联性,区域环境金融投资尚未对区域环境质量做出显著性贡献,区域间环境金融发展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绿色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一定的财政支持作为物质基础。但从财政方面看,相关制度的建立仍显滞后,财政政策在推进绿色农业发展上存在倾向性不明显等问题,还远不能适应绿色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在遵循相关原则的基础上,加大财政对绿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要从财政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绿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绿色农业环境保护税制、绿色农业投资结构、财政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的模式创新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7.
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在提升金融运行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从理论层面看,数字金融对我国区域性金融风险具有加剧和减缓两类作用。通过构建我国区域性金融风险衡量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进行赋权,得到2011—2020年我国区域性金融风险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数字金融对我国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金融会显著抑制我国区域性金融风险,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区域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数字金融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最后提出:健全数字金融运行机制,设立数字金融监管机构;优化资源配置,拓宽数字金融的空间溢出通道;实行差异化地区发展战略,增强整体风险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8.
绿色金融的发展将成为推动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同时,绿色经济的发展也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绿色金融体系的完善。推进绿色经济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不断健全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则是其核心举措之一。构建完善的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必须要不断健全绿色金融市场、培育绿色金融机构和完善绿色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特征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有效支持。农村金融基于自身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农村金融领域也积聚了大量的风险因素,如果不对农村金融的风险进行及时有效地防范与化解,将会影响农村经济环境的稳定,从而危及到社会的稳定。本文结合我国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实际,提出了一些控制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创新不仅是我国商业银行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应对外资银行的冲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制度、金融业务、金融技术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加入WTO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力度,提高竞争程度,放松金融管制,加大金融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力度,完善金融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