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诗性专业教育”概念在本质上表现为基于感性和理性相互融通的审美型专业教育,是一种以专业教育和诗性文化相融合为基础的当代诗教美育模式。在“诗性专业教育”理念之下,专业知识不再是简单的客观性存在和被灌输的科学体系,教师可以通过拓展诗性载体、开发诗性思维、启迪诗性智慧等教育实践模式实现科技与人文相融合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提高大学生自身各方面修养,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教学的评价模式单一,难以体现教学的动态过程。在新课程体系下,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课的教学评价模式,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发展”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进行形成性的教学评价模式的探索,从而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基础”课程的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对高校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的思政理论课,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武装的一门重要课程,担负着把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合格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基础"课模块化教学与德育学分对接的研究与实践,是对高职院校"基础"课从理论教学环节到实践教学环节的全方位的改革与创新,把"基础"课理论内容按主题划分模块,实施模块化教学,把"基础"课实践教学完全与理论模块相结合,采用与"德育学分制"相对接的教学模式,使"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取得实效,使"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与学生日常行为考核、道德素质的评价紧密结合,真正使思政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4.
崔学锋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11(4):146-148,15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具有三大特点,即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严密的整体性和夯实的基础性。这就求我们在教学实施中处理好三大关系,即“原理”课的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与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以及“原理”课与另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动态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加强案例教学在“基础”课中的应用很有必要。文章探讨了“基础”课案例教学动态系统的构建以及“基础”课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侯艳辉 《魅力中国》2014,(4):175-175
常有人说“文化成绩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事实证明那是有依据的,特别是在留守儿童数量日趋增大的农村中小学,德育“危险品”也呈上升趋势。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础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由此可见,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我们广大教师神圣的职责。  相似文献   

7.
张玲 《魅力中国》2013,(10):225-225
在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新课程新理念的体现,也是现代教育的需要。本文研究从关注美术的教材内涵、课堂教学、教学手段、课型等方面,有机地渗透德育,在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同时。迭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李同果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2):185-187,2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全国普通高校2006级新生普遍开设的一门实践性、现实性很强的课程。在对“基础”课教学方法进行卓有成效探索的同时,文章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并对其含义、优点和实施步骤进行阐述,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解决“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小兰 《老区建设》2009,(10):63-64
小学语文是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尤为必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具有层次性、审美性、共鸣性、渗透性等特点。依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语文课外活动、课外阅读、教师影响等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与人文精神并重的目的,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0.
王庆英 《理论观察》2013,(7):148-149
美育和德育自古就有着紧密的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尤其需要注重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融入审美教育,易于促成师生共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本文立足以美育促德育的必要性分析,探寻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1.
胡少波 《魅力中国》2010,(28):235-23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大学生入学后直接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了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针冲洼和实翅陛,结合多年的教改实践,从教学依据、教学主体和教学方法等角度进行研究探索,提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体系构建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曹莉 《新西部(上)》2009,(12):269-269,271
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唱歌课、欣赏课中美育的体会和渗透,不仅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技能知识,更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观念,对德育、智育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学识和气质修养,达到内在美、心灵美、人格美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3.
黄大军 《理论观察》2012,(4):190-191
高师中文专业的文学概论因教学模式滞后,严重压抑了理论课的教学潜力,削弱了该门课在高师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在化解文学概论教学危机方面,合作式教学的引入具有十分宽广的应用前景。高师应结合“新生代”学生的素质特征,汲取其它学科合作式教学的优长,立足学科性、“师范性”,让高师文学概论在合作式教学中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真正深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切实发挥效用,不仅需要任课教师具备精深的专业理论和广博的文化知识,而且需要他们加强教学研究,创设一种符合“基础”课特性、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好坏关键在于创设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和谐"基础"课作为高校德育的奠基性工作,其对传统德育课的去蔽和超越是多方面的。以培育既适他又适己的大学生和谐人格为教学旨归,依和谐的尺度从心理、思想和行为三层面具体塑造大学生和谐人格,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和谐互动来促成教学实效的产生,对于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和促进大学生顺利成人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  相似文献   

16.
邵萍 《西部大开发》2011,(2):145-145
朱光潜认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美感教育的功用在怡情养性,所以是德育的基础功夫”。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学生的美感教育,利用教材中丰富的资源,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体验并感悟山水描写中蕴涵的情感美,亲青美.爱情篇章中的人性美,人类挑战“自我”所表现出的生命价值美和人类对美的创造所体现出的自身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从而提南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7.
牛菲 《理论观察》2010,(3):109-110
导课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有效的导课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现实要求。“基础”课的导课多种多样,可以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进行设计,导课中要注意处理好“备教材”与“备学生”,教师主导与学生参与,“导”与“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顺应教材改革的要求,依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来确定自己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可以取得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是目前技校《德育》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主要的理论品质,也应是高校开展思政课的基本遵循。从理论联系实际角度出发思考和讨论思政课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与实施意义重大。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能为思政课案例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根本依据;案例教学为理论联系实际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提供实践基础和验证空间;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下的案例教学也是思政课实现“八个相统一”的必然要求。文章提出,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下思政课案例教学要遵循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价值观正确与现实思辨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金鑫 《魅力中国》2009,(24):177-177
版式设计课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文结合了我近几年在高职版式设计课中的教学经验,阐述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分析,目的在于通过课程改革实践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审美意志和动手能力,使其更好地顺应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