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赤水市大同镇庙沱村,共有9个村民组,291户,1268人,现有农村劳动力570个劳动力。现有耕地1060亩,人均耕地0.84亩。全村有可供开发的非耕地资源1941亩,其中已开发的431亩。1978年前人均分配粮食不足20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150元,是生产靠扶持、吃粮靠救济的贫困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充分调动了全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班人的带领下,他们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积极  相似文献   

2.
东皇镇白泥管理区塘坝村位于习水县东南部,海拔高度为1400米,人均耕地不足1亩。由于地少人多,土地比较零星,水资源缺乏,耕地瘦薄,是有名的“三年两不收”的极贫村。过去由于种植结构单一,农民生活长期陷于贫困。1978年,该村人均粮食90余公斤,人均纯收入60元,全村工农业总值仅2.1万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有了自主权,他们在人均0.9亩耕地上挖  相似文献   

3.
古力半忽洞村位于和林县东北部土默川平原,呼凉公路26公里处,全村236户1130人口,总辖地6.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5540亩。三年前,由于这里农业基础设施差,生产力极其低下,全村尚有130户521人在贫困线上艰难地度日,1997—1999三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13元(现价),人均粮食不足500公斤,人均耕地不足5亩,且  相似文献   

4.
赤水市天台镇龙新村距市区7公里,是一个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的“贫地村”。近几年来,村党支部发动带领农民坚持开发庭院经济,收益显著,成绩喜人。1996年,养殖生猪和水果两项收入250多万元,全村工农业产值469万元;人均粮食516公斤,人均纯收入1337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早些年,龙新村干部群众的眼光由于传统耕作习惯的束缚,只在人均  相似文献   

5.
新民县三道岗子乡三七家子村,共有186户,其中承包土地的为162户,816口人,360个劳力,总耕地面积4,533亩(包括今年增加的600亩,是军队占地退回的),人均5.5亩。1978年时,是一个比较贫穷的地方。实行包干到户责任制以后,该村农户的经济效益普遍提高,而粮食专业户的经济效益比一般农户更高。去年全村有18户各交售商品粮2万斤以上,成为粮食专业户和重点户。粮食“两户”的经济效益高突出表现在:(一)商品量高。这18户经营的耕地占全村耕地20%,  相似文献   

6.
老山田村位于贵州省普安县罗汉乡西部 ,海拔1570米。全村11个村民组417户1864人 ,耕地面积1348亩。就是这个人均耕地不足一亩、1978年人均吃粮仅48公斤的老山田村 ,这10多年来 ,在村党支部领导下 ,全村上下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坚韧不拔 ,苦干实干 ,使全村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1999年全村人均吃粮300多公斤 ,收入1130多元。老山田村的旧貌换新颜 ,又一次使人们看到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修路解放以来 ,由于交通闭塞 ,信息不灵 ,一直制约着老山田村的经济发展。为改变人…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大娄山麓桐梓县娄山关镇小坝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一个贫困闭塞的小山寨,变为钱粮“双千”的小康村。200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750元,人均粮食570公斤,实现了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山上山下果实累累,房前屋后桃红柳绿,现已成为城里人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说起村里的巨大变化,村民们无不翘起大母指称赞他们的领路人、好支书———张吉佑。小坝村坐落在大娄山北面,地处四面环山的坳坳里。全村有5个村民组307户1258人,耕地1250亩,土多田少,且土多挂在山坡上。以前因为贫困,全…  相似文献   

8.
到 2000年底,脚尧村年人均粮食已突破 430公斤,人均收入达 2500元,人均存款超千元;全村家家通电通水,计划生育率、初等教育普及率达 100%;全村绝大多数农户购买了收录机、 VCD、电视机等家用电器,还开通了无绳电话……脚尧,这个昔日生产靠贷款,吃粮靠供给,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如今已开始步入小康。   “脚尧村这几年发展得这么快,倾注了我们村支书吴秀忠的心血和汗水。”脚尧村民快言快语。   198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群众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然而这里山高水冷,一年辛劳下来,人均粮食不足 200公斤,人均…  相似文献   

9.
遵义县共青村位于龙坑镇的中心,210、326国道和贵遵高等级公路在这里交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较好。全村有13个村民组,670户,2552人,1478个劳动力,耕地1991亩。改革开放十多年来,这个村坚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办好村办企业,当好全村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多方面牵引着全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带领全村群众率先进入了小康行列。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25万元,比1984年增长5.9倍;人均纯收入1700元,比1984年增长2.73倍;村级集体总  相似文献   

10.
贞丰县兴北镇银洞弯村座落在北盘江畔,海拔450~900米。全村总面积6.5平方公里,有4个村民组104户495人,480亩耕地全是旱地,没有一块水田。这里山高坡陡,河深沟壑,岩石裸露,地块零星,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1990年全村粮食产量10.08万公斤,人均203公斤,人均纯收入167元,是一个典型的花钱靠救济,吃粮靠返销的贫困村。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从江县洛香镇洛香村是一个典型的侗族聚居村寨。9年前,该村还是一个“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贫困村,截止1993年,全村人均年收入430元,人均占有粮食220公斤,村集体没有一分积累。然而,到2000年全村总产值实现351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1600元,人均占有粮345公斤;村集体经济年收入8.5万元,一跃成为全县出了名的富裕村。是什么力量使洛香村在短短几年时间发生如此巨变?村党支部书记陆成超告诉笔者:这是几届村委班子团结奋进,顽强拼搏,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带领全村群众苦干实干加巧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农民科技培训》2010,(1):17-18
二十年前.提起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小牛群镇的南台子村。人人都知道那是一个扶不起来的贫困村.人均年收入几百元,粮食无法满足温饱。在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4000多亩黄土坡是全村1800口人赖以生存的耕地,“春种一粒粟,秋收一把米;地里不体气,全村吃皇粮(救济粮)”.当年南台子村艰难的农业现状.总是让人感到一阵阵的心酸。  相似文献   

13.
1996年以来,山东省平度市云山镇李家场村靠发展大棚果、菜走上了致富路,3年累计发展冬暖式大棚148个,大、小拱棚100余个,仅此一项全村累计增加纯收入215万元,大棚户户均增收2万余元。全村人均增收1325元,种植大棚果、菜让李家场人尝到了甜头。李家场村位于云山镇西北部,全村455户,1623口人,2521亩耕地,是一个地处偏僻以种植业为主的村庄。1996年在市场经济热潮的刺激下,村两委干部头脑发“热”了,他们在细细研究着当地的村情,瞑思苦索着增加农民收入的方案。当时该村只有一处砖厂,靠吞吃耕…  相似文献   

14.
石屏县郑营村位于石屏县城西20里外的宝秀镇,是郑营村民委员会的一个大自然村。全村544户人家1828人,有耕地1386亩,其中粮食面积占89%。由于科技教育工作的滞后,2000年,人均有粮260千克,人均纯收入425元。70%的农户长期靠外出打工维持生活。  相似文献   

15.
富宁县田蓬镇上农村委会弄流村小组地处广西那坡县结合部,全村48户242人均为壮族,耕地面积210亩。2005年人均有粮320公斤,人均纯收入达1000元。户均养殖商品猪10头以上,生猪存栏644头,出栏210头,实现产值20多万元。户均有林21亩,家家建起了沼气池,成为全县闻名的“生态示范村”。  相似文献   

16.
村中村位于福建省南靖县南坑镇北部,距南坑镇12公里。全村1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70户,总人口1374人;土地总面积2.25万亩,其中耕地1919亩,山地2.04万亩;2010年全村农业总产值25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86元。全村种植蜜柚4900亩,  相似文献   

17.
穷则思变 向贫穷开战 罗甸县云干乡大关村座落在层峦叠嶂的大山之中。全村12个村民组253户人家1320人,分散住在60多个山弯弯里。仅有瓦房25栋,其余全是茅草房、杈杈房,是全县闻名的“三靠”村(即吃粮靠返销,用钱靠贷款,穿衣靠救济)。1980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6.8万公斤,人均粮食130公斤,农民  相似文献   

18.
车到两河口乡再往前走4公里 ,有一条一米宽幽静的大石板路向森林中延伸 ,这就是通往赤水市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柏坪村的乡村道路。柏坪村是一个典型的高山村 ,全村94户393人都住在海拔800米到1250米高的林区内。全村人均耕地0 .7亩 ,森林覆盖率97 %,人均40多亩林地。由于地处高山林区 ,粮食亩产量低 ,村民的温饱问题过去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当年 ,老支书陈金全在支书交接班时 ,对接替他的黎朝彬意味深长地说 :“我文化低 ,家庭困难多 ,没有领导全村人民过上好生活。你文化程度高 ,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领会得比我好 ,对…  相似文献   

19.
全州县70万农民,“八五”期间在人均不足1亩的耕地上耕耘五载,粮食连年获得丰收,5年共生产粮食18.79亿公斤,平均每年递增3.28%。“八五”期间累计向国家交售粮食达3.54亿公斤,农民人均向国家贡献粮食超过500公斤,居广西各县(市)前列。 全州地处桂北丘陵,是一个以水稻为主的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近5年来,为夺取粮食丰收,县、乡、村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一是稳定增长播种面积。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由  相似文献   

20.
襄阳县伙牌村南距新兴工业城市襄樊市中心15公里,东靠汉丹铁路、西傍樊魏公路、北抵郜营镇。有405户,1,843人,劳动力994人,耕地3,457亩,人均耕地1.88亩,劳动力平均占有耕地3.48亩,水面188亩。交通便利,土地资源丰富,是传统的粮棉油严区。全村拥有拖拉机34台,汽车1辆,耕牛125头,有较好的生产发展基础。自1982年实行“大包干”责任制以来,农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消费结构也有了变化,家家有余粮,手头有活钱。1984年农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2倍多,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17元增加到1984年的361元,也增长2倍多,人均口粮由1978年的483斤增加到1984年的1,314斤,增长了1.7倍,商品经济也有了较大发展,商品率由1978年的36%,上升到1984年的53%,是一个商品生产刚刚起步,水平尚低的村子。最近,我们对伙牌村百户作了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并对其不发达的原因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