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的形式与发展轨迹,也改变了传统征信业务的覆盖范围与应用领域,这为征信业监管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监管机构应结合征信市场参与者、信息采集与应用范围等方面的变化,从明确互联网金融中征信业务主体的身份定位和互联网金融征信问题的管理规定,充分关注信用信息社会化使用过程中的风险,制定社会化信用信息使用法规等方面着手,做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征信业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2.
征信系统运行以来,在防范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提高金融机构审贷效率、有效提示风险、提高监管效率、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其实际运作中仍存在缺少征信与金融稳定的共享平台、征信教据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征信管理法规制度建设滞后、市场监管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征信对促进金融稳定的作用有限.为此,应尽快建立征信与金融稳定工作共享机制,完善数据共享平台,提高信息数据质量,加快征信立法步伐,统一监管标准,加强征信市场监管,增强征信在维护金融稳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比较“平台征信”和“央行征信”模式优劣的基础上,指出央行征信模式是目前快速建立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有效途径,并从制度支撑、现实需求、有益补充和技术保障四个方面分析了将互联网金融征信纳入央行征信系统的可行性,提出了要在完善互联网金融征信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互联网金融征信行业标准的前提下,推动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纳入央行征信系统,建立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比较"平台征信"和"央行征信"模式优劣的基础上,指出央行征信模式是目前快速建立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从制度支撑、现实需求、有益补充和技术保障四个方面分析了将互联网金融征信纳入央行征信系统的可行性,提出要在完善互联网金融征信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互联网金融征信行业标准的前提下,推动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纳入央行征信系统,建立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信用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互联网金融体系运行的基石是征信.对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征信的内涵、互联网金融征信的隐私保护、互联网金融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信息共享、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信用评分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认为当前互联网金融乃至整个互联网发展的重大课题是要构建互联网金融征信,前瞻性地构建完善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并对如何规范和促进互联网金融征信健康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2006年我国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实现全国联网运行以来,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防范化解信贷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金融发展和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仍面临一些问题,如监管存在盲区、省级及省级以下征信部门既是监管者又是被监管者等.为促进我国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发展,应赋予地方人民银行对征信系统的监测权限,分离地方征信管理部门与征信中心,加大对地方征信中心建设的人员与经费投入,实现人民银行总行与地方征信统计数据的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P2P由于面临征信困境而出现多起风险事件.我国要从现有的征信数据基础出发,设计出针对P2P行业的征信服务体系;要从完善征信数据体系、提升征信业的服务水平、健全和完善失信惩戒机制和加强对P2P行业征信业务监管四个方面出发,助推P2P行业构建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  相似文献   

8.
征信业务涉及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方方面面,因此,如何全面开展金融消费者保护,是征信领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运用SWOT分析方法,通过剖析征信领域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优劣势及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威胁和机遇,探求维权的有效路径.具体来说,在制度层面:应建立具有独立立法地位的征信中心,完善征信相关法律法规;在执行层面:应发挥检查职能,建立数据质量指标体系,优化异议处理渠道,实行征信岗定期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9.
加强征信知识教育是提高金融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主动防范权益受损的有效手段.本文阐述了征信教育对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当前征信知识教育的实践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加强征信知识教育的顶层设计、完善教育实施体系和保障机制、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开展征信知识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教育内容针对性和创新教育模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研究发现,征信系统可以以生物识别技术为基础提供身份识别服务和征信衍生品,帮助商业银行防范身份欺诈的风险.构建征信系统“虹膜识别身份”服务功能的基本思路是:明确系统建设的目的、运行模式及信息采集范围,选取合适的虹膜信息采集设备,明确信息的采集模式及数据库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