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从产品内国际分工下的新地区专业化角度,探讨了新地区专业化对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国际分工格局演化过程中,各地区对外开放也形成了不同的专业化道路。东部新地区专业化特色更加明显,中西部基于产业间、产业内国际分工下的地区专业化特点则更为突出。考虑到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新地区专业化发展通过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效应等,呈现对区域经济增长更稳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经济转型期我国区域分工演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鹏 《财贸研究》2005,16(5):11-15
本文在探讨区域分工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区域分工的特征与发展势态。作者指出,在全国产业结构趋同客观存在的同时,资源型区域产业虚髙度化明显,区域分工向不利于其长期战略的方向发展,进而提出了协调我国区域分工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3.
区域分工、专业化与产业结构调整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哲 《财经论丛》2004,(4):70-74
现有的关于三次产业演变的结构调整理论不能给特定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具体的措施。区域分工和专业化是结构调整,特别是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基础。结构调整对分工和专业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具有放大作用。健全高效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区域分工和专业化不断演进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企业内地域分工--以长三角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内地域分工是以企业为载体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同阶段要求不同的企业内地域分工形式与之相适应。伴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区域内企业立足于整个长三角实现企业内地域分工的愿望也愈发强烈。本文通过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同阶段企业内地域分工在其范围内不同表现形式的回顾,提出目前长三角范围内企业内地域分工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并对新阶段下企业内地域分工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垂直专业化分工及我国的分工地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垂直专业化分工是国际分工的深化,是同一产业或行业内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之间的国际分工。基于比较优势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其表现形式是包含中间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其分工和贸易模式是可预测的。我国在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中的地位是进口半制成品并加工装配成消费品,然后出口,其主要形式是加工贸易。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作为独立利益主体的地方政府从各自的利益出发,纷纷发展行政区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要打破"行政区经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统一协调发展,必须从地方政府行为出发,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建立地方政府行为的刚性约束机制、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确立科学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作为独立利益主体的地方政府从各自的利益出发,纷纷发展行政区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要打破“行政区经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统一协调发展,必须从地方政府行为出发,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建立地方政府行为的刚性约束机制、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确立科学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8.
《商》2015,(10)
随着世界各国的相互之间的经济依赖性逐渐增强,便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出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出现使得各国加强了了解好合作,但是也将会给各国带来机遇和挑战。本文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概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发展来阐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9.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是以经济一体化为前提条件,推进地区专业化分工,进而实现对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推进地区专业化为目标,武汉城市圈必须在基础设施、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及服务市场一体化等方面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段振远 《商》2014,(32):104-104
当前世界经济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然而这种联系已经不是简单的消费品的直接进出口,中间产品的进出口占世界总贸易量的比重不断增加,而这种现象背后的直接原因就是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中国早在改革开放以后就开始融入到世界经济中,自然也不可能不受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影响,事实上,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已经成为了许多跨国公司的加工厂,然而现在的中国只能参与产业链中价值链中附加值较低的部分,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廉价劳动力方面的优势也在逐渐消失,因此中国正面临着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中传统优势丧失而新优势尚未建立的阶段。本文主要就国际垂直专业化产生的动因以及可能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行了阐述,并结合中国实际,对中国如何适应国际垂直专业化产生的挑战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我国30个省市2009-2013年的面板数据,采用SYS'GMM方法进行计量检验,结果显示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U型关系。这种数量关系表明,在负债率较高的省份政府债务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但长期二者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否存在还有待观察。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应着眼于对国家总体债务规模的控制,而不是给各省市制定统一的政府债务"红线"。  相似文献   

12.
经济一体化使得分工逐渐细化,产业内与产业间联系明显加强,企业的空间分布模式由分散逐渐向集聚发展。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外)的面板数据,引入人力资本投资和技术水平作为控制变量建立模型,分析企业集聚、劳动生产率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看,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最大,其次是人力资本投资,企业集聚与技术水平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有显著正影响。分地区看,人力资本投资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贡献度最大,而企业集聚对中部地区的贡献度最大,劳动生产率与人力资本投资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贡献度很显著。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缘起、发展与缺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西方区域经济理论及社会发展趋势的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正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我国学者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从更为普遍的角度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源起、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并总结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溯源及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分析已从传统的完全竞争模型扩展到不完全竞争模型。近期的发展可以归结为三个方向: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理论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内生化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及区域主义与多边主义。本文评述这一领域的最新文献,并总结相关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一体化由最初作为GATT体制的"无奈补充"发展成为各国推动贸易自由化的重要途径。文章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基础、经济效应、政治利益、影响因素、诱因分析以及研究方法等六个方面,梳理了国外学者的研究动态,并提出了对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的特点成员国的自愿性大大超过全球性的多边贸易体制;将安排更多的经济合作内容;促进成员国之间开展"产业内贸易";促进成员国之间开展"产业内投资".中国一东盟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产业转移的推动体现在经济资源配置进入更广阔的空间,贸易自由将推动投资自由,中国市场拓展有利于东盟的经济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之下的产业转移给中国与东盟都带来发展效应.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它促进了多边贸易体制目标的实现,改变了多边体制的成员结构,推动了多边贸易规则的完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多边体制的积极效应,造成多边体制内新的不平衡,排斥多边贸易规则在一体化组织内的适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及后来的世界贸易组织法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之间所形成的关系进行了调整,但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扩大调整范围,增加调整内容,强化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运行过程的动态监督。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分区与经济区划分的区别与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分区与经济区划分都是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手段。土地利用分区是为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对土地实行用途管制,研究的是土地资源;经济区划分是根据某些产业部门在某些地域分布的相对集中程度或对其有利的发展条件,将相关区域分为不同的经济区域,研究的是经济部门。土地利用分区是经济区划分的基础,经济区的划分是对土地利用分区成果。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政府统筹规划,制定宏观调控政策,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新兴大国进行区域合作的基础,它能够有效地降低贸易成本、促进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以及提高交易效率,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通过构筑理论模型,对新兴大国内部跨区域经济合作中公共产品的供求进行均衡分析,研究发现:大国区域经济分工协作必须达到一定的条件之后,区域才能在内部公共产品与合作中公共产品的需求之间实现均衡;利率决定着大国区域经济合作中公共产品的供求均衡,当利率上升时,区域购买公共产品的数量会下降;当利率下降时,区域购买公共产品的数量会增加;大国经济规模与公共产品需求是正相关关系,两者通过利率机制的媒介作用形成良性循环。新兴大国必须基于要素禀赋,大力发展经济,提升经济规模,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分工协作,以有效地利用国际国内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