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自我国全面推广普通话之后,很多城市均能看到这种现象,来自同一地域的人在公共场所使用普通话交流,私下则使用各自方言进行交流,这种现象在农民工群体中极为常见。而一个人的语言习惯和表达特点则与个人的生活环境、社会地位、文化素养、认知特点密切相关,农民工的这种语言使用习惯则与他们的认知习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民工群体自然的代际交替和城乡之间以及城乡内部之间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或者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新生代农民工长期不能融入到主流社会,不仅会导致一些社会失范行为出现,还会在城市中形成主流社会和边缘社会两种社会形态,最终危害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结合对甘肃省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调研,本文从就业和收入、社会交往和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和认知等方面对欠发达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初期,农民工进城,其子女也大量的随之进入了城市,成为城市的新群体。但是,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农民工难以得到与市民“一视同仁”地对待,“连带反应”到他们的子女也被排斥在城市公共与社会服务之外。这样,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从而衍生出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影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农民工是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数以亿计农民工走向城市,在各城市形成了农民工大军群体。由于常期生活在城市,进而时代地提出了农民工城市化的问题,在农民工城市化进程中,一方面为城市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持久强劲的动力,另一方面这一特殊群体面临着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等城市化的一系列问题,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如何确保这一特殊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面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帮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建设发展之中,实现和谐有序城市化,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从个体层面考察了城市公共服务可及性对农民工市民化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城市公共服务可及性对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有正向显著影响。考虑到城市公共服务可及性与农民工市民化能力之间存在反向因果关系,使用工具变量法进行回归,发现这一研究结论依然成立,提高农民工的城市公共服务可及性有助于提高其市民化能力。异质性分析表明,城市公共服务可及性对“八零”后、与配偶和子女一起流动和无房且低技能等农民工群体的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发现,城市公共服务可及性通过健康提升机制、身份认同机制和劳动供给机制来影响农民工的市民化能力。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是我国在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衍生出的一种特殊群体,构成农民工主要要素有:农村户籍、具有土地承包权、从事非土地生产劳动、生活主要收入来源为工资[1]。"农民工"这种特殊群体主要就是游离农村和城市之间,甚至成为农村和城市的"边缘群体",因此可知农民工很好的融入城市中还面临很大的困难。本文针对农民工在城市融合中面临的困难进行研究,提出农民工难与城市融合的根本要素就是缺失文化资本。因此,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为累计文化资本。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受城市和农村双重生活环境与文化的影响,在消费形式上呈现出与自我身份"不匹配"的现象,他们更倾向于关注城市群体的消费趋势,以期通过地位消费获取市民的认同,融入城市群体。本文以城市融入意愿为中介变量,社会比较信息关注度为调节变量,构建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认同与地位消费意愿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实证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地位消费意愿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城市认同对新生代农民工地位消费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市融入意愿在城市认同对新生代农民工地位消费意愿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社会比较信息关注度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意愿与地位消费意愿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越来越多农民工涌入城市,但是由于先天文化背景的影响,农民工群体与城市居民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具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农民工群体很难融入到城市文化中来,而这种农民工群体聚集而成的农民工社区也就成为了游离于城市文明边缘的孤岛。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社会保障满意度是个体福利预期与政策感知绩效之间的纵向差减、农民工社保与市民社保之间的横向差减,以及政策知晓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江苏省13地市的数据分析显示,受待遇所得不足、群体分化与信息不畅等因素影响,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满意度总体偏低,其心理状态弱势对这一群体的社会保障效应产生了消极影响,并进一步成为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之一。新型城镇化目标的实现要求以"权利公平"为核心重构"居住地"相关而非"户籍"相关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政策治理水平和制度管理效率,增强信息宣传与沟通,推动农民工权利融合和能力融合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201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1)数据,检验了隐性因子对农民工归属感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将农民工归属感分为地域归属感和群体归属感分别进行探讨,并针对农民工在打工城市地域归属感明显高于群体归属感的现状,试图找到能够提高农民工群体归属感的因素。通过研究发现,与显性因子相比,隐性因子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农民工的群体归属感。由于地域归属感的强势与群体归属感的弱势会造成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生活的不稳定与不和谐,通过隐性因子调节平衡农民工群体归属感和地域归属感,使农民工更好融入城市群体,对在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上推进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的历史阶段,作为城市与乡村之间双向流动的重要人力资源—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方向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聚焦新生代农民工发展及其研究困境,通过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政策导引,可以进一步扫除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制度性障碍,进一步唤醒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主人翁意识。本文基于乡村振兴的视域,提出不断夯实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流入地城市政府保障性政策支撑和不断拓展流出地乡村政府福利性政策输出的新生代农民工城乡双路径发展设计,以强化该群体在融城和归乡之间进行有效互动和自由选择。  相似文献   

12.
城市农民工,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农业户口,但他们又从事着非农产业的工作;他们生活在城市,但又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的生活;他们既不是真正的农民,也不是真正的工人。城市农民工的产生是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必然。农民工一方面为工业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力量,但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因素,城市农民工的出现又使城市潜伏着不稳定的因素,城市农民工自身的处境更是令人不安。  相似文献   

13.
城市文化与农民工心理资本契合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人把对城市文化与农民工心理资本的认识停留在各自的职能领域,并不能真正树立人本主义的思想,更不会认识到农民工心理资本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传承和修正作用,导致了城市文化与农民工的实际脱节,不能达到城市建设预期的效果.本文基于对城市文化、农民工心理资本、契合界定及分析,引入城市文化与农民工心理资本的契合影响因素,探讨城市文化与农民工心理资本的契合关系,构建城市文化与农民工心理资本契合过程模型.  相似文献   

14.
品质城市建设中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不可回避。城市既存在先进文明的吸引力,也存在不小的排斥力,相当多的农民工群体候鸟式游离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始终无法完成向市民的彻底过渡。这其中影响因素很多,从政府的视角来看主要包括社会转型的利益纠结与选择偏差、自利型政府缺乏为农民工服务的动力和意愿、政府有形之手配置资源的低效或无效以及制度安排缺陷等原因,为此在农民工群体城市融入有序实现中政府职能必须准确定位:即发展区域经济,构筑包容性的城市产业体系,发展均等化公共服务,重构地理空间,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完善"输出机制"以及建构政府主导的多元推动体系等。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将会加速户籍人口政策的变化。劳动力最短缺的地区将会改变政策,通过方便农民工融入城市、解决农民工定居问题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制定和实施公共服务政策的过程中,将更多地考虑到农民工群体的需求和感受,不仅从工资待遇上,在养老、医疗保险、住房等多个领域也将出现针对农民工的“友好型”政策。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既不同于城市人口也不同于乡村人口的新型群体,对农业生产并不熟悉,对农村生活也渐趋陌生。具有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和生活经历,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比第一代更充满着自我矛盾的群体。关注这个群体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当对策解决其社会归属与融入问题,对于我国城市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顺利进行,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早日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退保:制度缺失与重新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现象:农民工养老保险低参保率与高退保率 城市农民工是指从农村进入城镇从事非农职业;但户籍身份依然是农民的劳动者。城市农民工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镇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背景的必然产物。在我国,为城市农民工办理养老保险被视为保障农民工基本权益进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然而,时至今日,却出现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低而退保率升高的现象。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约为1.2亿人,进城农民工约1亿人,跨省就业的农民工约6000万人。在这个庞大的人群中,养老保险的总体参保率仅为15%。在我国农民工整体参保率十分低下的情况下,退保率却在逐年攀升。  相似文献   

18.
社会保障与农民工权益维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农民进城就业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但他们的权益没有保障。农村劳动力进城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由于户籍制度的建立,使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过程被人为割裂,城市功能萎缩。城市由于接纳能力有限,没有将流入的农村劳动力转化为城市市民,因此,农民工做为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在很长的时期内存在并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是城市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目前社会制度与政策的因素,他们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权利,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维护农民工权益,必须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会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20.
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强是农民工群体的显著特点之一。近年来在我国政府努力促进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合的背景下,本文系统考察了就业稳定性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的影响,首先从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分析了就业稳定性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合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从纵向和截面两个维度出发,使用更换就业城市的频率、更换工作单位的频率、现职的就业持续时间和劳动合同签订等指标对就业稳定性进行了全面界定,并通过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调研数据完成了相关的计量检验。结果显示,更换就业城市频率的降低、现职就业持续时间的延长、劳动合同的签订均从经济、社会和心理层面显著促进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合,而更换就业单位的频率仅对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层面的城市融合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