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永奇 《水利经济》2014,32(1):23-26
依据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调度现状,论述黄河水权制度建设的流域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初始水权分配情况;结合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用水总量控制实践,提出了实施黄河水权转让的必要性和遵循原则、实施条件和步骤、转让年限和费用、实施效果和建议。黄河水权制度建设可为我国大江大河的流域水权制度建设和水权转让实践提供借鉴,为水权理论研究提供实例。  相似文献   

2.
基于两部门模型的黄河水权转换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浩  胡继连 《水利经济》2011,29(1):27-30
运用模型分析法,在黄河水权转换的现实约束条件基础上建立了水权转换的两部门模型,通过系统分析水权转换双方的成本、收益及行为选择,归纳总结了影响水权转换实施的因素,包括初始水权界定、水权转换价格、交易费用、节水成本、企业水资源生产效率等,提出了促进黄河水权转换规范发展的建议:进一步明晰和保护初始水权,充分保障相关者的利益,构建黄河水权转换市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研究意义入手,对黄河水权制度的研究及国外水权市场建立的经验进行综述,为黄河水资源配置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黄河水权既未通过初始水权分配,也未通过水权交易配置政府留存水量,与内蒙古沿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重大项目建设和水权交易发展的现实不相匹配。为此,提出通过行政手段或市场手段在内蒙古黄河水权中配置政府留存水量,对政府留存水量实施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垂直管理模式并进行适时调整。  相似文献   

5.
为了全面总结内蒙古自治区水权试点工作,介绍了内蒙古黄河干流跨盟市水权试点过程中强化行业监管方面的一些做法,总结了试点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两手发力、强化节水管理、创新体制机制的一些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6.
浅议水权市场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国外水权市场建设经验,从基础水权体系、政府对水权的管制、水权交易市场主体培育和建立水权交易市场机制四个方面讨论我国水权市场的建设路径和模式。  相似文献   

7.
浅议国外的水权交易与水权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万山 《水利经济》2004,22(4):17-17
从经济学角度阐述介绍国外水权交易形式及其水权市场的形成、发展和基本模式,从中析解水权交易与水权市场的互生关系和基本水权制度建立的共同经验。  相似文献   

8.
浅议水权的转让及交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斌  杨国华 《水利经济》2003,21(5):8-11
通过水权转让概念辨析和对水权转让及交易的需求分析,认为水权的转让及交易是水权制度本身的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并由此提出水权转让及交易目标应该定位于水权公共管理的补充手段;水权的规制应坚持公平、效率、政府监管三项原则。  相似文献   

9.
阐述水权、水权制度的概念及水权制度改革的思路;通过对水权初始分配的研究,明确了初始水权的分配层次、分配原则,提出各区域水权分配、各行业水权分配、各用水户水权分配的分配方法;结合河北省水权制度现状和水资源过度开发的特点,围绕水权的合理分配、高效利用和顺畅流转,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规划了河北省水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框架,提出建立河北省水权分配制度、合理水价形成制度、节约用水奖励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关于水权概念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国忠 《水利经济》2007,25(4):46-48
针对目前在水权研究中关于水权概念的多种解释,通过辩析,提出了新的水权观:水权不是水的所有权,而是水资源利用者按照法律的规定或约定从水体中获取水资源并使用的权利,是取水权和使用权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浅析现行黄河水权制度的形成、缺陷及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产权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分3个阶段探讨其由非正式约束为主向正式约束为主的演进及可交易水权制度萌芽的形成过程,指出现行黄河水权制度的缺陷如水权界定不清、水价偏低、用水余缺调剂较难、水事法律制度不完备等以及建设可控性水利工程、明晰微观主体的水使用量权、分步调高水价、建立和完善相关水事法律制度等现行黄河水权制度创新的前提及思路。  相似文献   

12.
浅议水权管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晓娟 《水利经济》2005,23(2):49-51
关于水权管理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集中在对水权的内涵、水市场的优点、有效水市场的条件以及存在的交易成本和外部性等方面的探讨上;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对水权的初始分配、水权制度的建立以及水权市场实施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为我国缓解水资源短缺指明了方向,但是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情况的差异与复杂性,对于其具体实践和运作还要因地制宜,采取适合其自身发展需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解决农用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问题,可采用提高水价、水权限制和可交易水权三种水权制度。比较研究发现,实行可交易的水权制度,通过水权交易,更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整个社会福利的增加。可交易水权制度的核心是构建水权市场,因此,在本文的后半部分,又对水权市场的建设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期权市场配置农用水资源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南水北调中水权制度优化构想--以中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阐述南水北调中基础水权体系建设的制度路径,然后探讨我国南水北调中水权交易市场建设模式和具体步骤,即第一步,建立规范完善的政府规制体系,颁布实施《水权交易法》、建立独立运行的跨流域调水管理机构和建立严密科学的水权交易实施细则;第二步,建立完善的水权市场,实施“官督商办”机制,培育水权交易市场主体和交易模式。  相似文献   

15.
付永杰 《水利经济》2006,24(6):59-61
水权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一项具有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水权属于物权范畴,具有物权的排他效力、优先效力和追及效力,当水权受到妨碍或者侵害时,水权人可以通过行使物上请求权使水权回复到圆满的状态,同时,水权具有不同于普通物权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水权客体的特殊性。确定水权具有物权性并对水权的物权性加以研究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一明 《水利经济》2023,41(3):43-50
水权交易是目前解决水资源稀缺的一项重要政策工具,亦是中国当前水资源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基于中国水权交易所2016—2022年的交易数据对中国水权交易的总体概况、不同交易类型的水权交易特征进行统计描述性分析,并讨论其试点推广效应。研究表明:目前中国的水权交易以取水权交易为主,其次为区域水权交易,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渐趋活跃;区域水权交易主要表现为用水总量指标在区域间的重新配置,取水权交易主要表现为行业间的取水权交易,而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主要表现为行业内的水权交易;政府在水权交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水权交易的发展,参与主体开始出现多元化,更多的用水户开始进入水市场;中国的水权交易试点具有一定的推广效应,不仅仅表现为“量”的增多,还表现在交易方式上的创新。中国水权交易未来的发展空间在于不断创新水权交易方式并激励更多的用水户参与水权交易,需要因地制宜推进水权改革,加快推动初始水权的分配与确权工作;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水资源计量与监控体系,并积极推动水权交易法规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水权交易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关于调水工程水权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萍  徐明 《水利经济》2002,20(2):28-31
水资源危机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研究调水工程的水权问题,探索调水工程水权新思路,优化水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8.
邱源 《水利经济》2016,34(4):42-46
通过对国内外水权交易相关文献的整理,就当前的研究成果及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从水权及水权交易的定义、前提、定价、外部效应及政府的角度对当前研究成果和未来研究趋势进行述评。通过文献梳理得知,近几十年来水权交易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已为这一问题构建了较完备的研究体系,但在水权的内涵、水权交易的前提、水权的定价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仍不理想,建议未来应当重点从水权及水权交易的内涵、水权交易过程的效率评价以及生态环境效应等角度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河流域水权配置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塔河实际和水权的动态变化特性,将塔河流域水权的演变分成历史水权、现在水权与未来水权;着重分析历史水权的形成,阐述目前塔河流域水权分配的原则、层次和方法。基于塔河流域干旱缺水的特点,在新疆北水南调工程实施前,新增水权较为困难,认为通过水权流转将成为未来水权配置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20.
水权范畴研究路径及其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金海  邢鸿飞 《水利经济》2006,24(6):62-64,71
以我国近年对水权范畴研究成果为基础,将主要研究观点概括为以“水”、“权”和“制度”为论点的3个方面的理论探究。在分析既有成果价值的基础上,探索提出水权范畴研究思路的转向问题,即应该在服务于经济发展和制度建设的前提下,抛开水权范畴研究中的机械理论推演,建立宏观视野,分析水权制度的微观架构,建立起一个既尊重历史水权又体现市场效益、既保障民生又促进经济发展、既符合实践需要又推进理论研究的有中国特色的水权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