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村创新分为原始要素主导、初级要素主导、中级要素主导和高级要素主导四个阶段,包括需求创新、要素创新、产业创新、环境创新、组织创新、体制创新和文化创新.长江上游地区农村创新总体上处于初级要素主导阶段,并存在七大障碍.因此,长江上游地区农村创新的基本模式是政府主导型的,必须全面建立初步的农村创新体系;构筑利于中级水平创新的钻石结构,推进重点农村区域的创新;打牢农村小康的环境基础和村民素质基础,突破难点区域的农村创新.  相似文献   

2.
欠发达地区的总体特点是二元经济在同一区域并存,其区域创新存在需求水平低、生产要素质量差、产业落后、硬环境条件差、组织机体不活、制度陈旧、文化保守等七个方面的功能性障碍。因此,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创新与发达地区不同的特殊性是:初级、中级要素主导阶段的创新对它具有普遍意义;城市是区域创新的主导,农村是区域创新的主战场;制度、体制、文化创新重于需求、要素、产业、硬环境等因素创新;优先实现特色产业的创新和现代化比建立全面现代化产业体系更重要;实施以学习型、模仿型二次一刨新为主体的创新方略;选择城乡互动的合作创新模式;基层政府、技术推广机构、基础教育培训机构、家庭对区域创新发挥更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理论和案例剖析了产业转移过程中要素转移与聚集融合发展的机理和发展路径.认为:生产要素的转移与集聚本质是一个集成创新的过程;按照时间的演化顺序,要素转移与聚集融合的发展路径依次为要素的初步集聚、组织的中度集成和产业要素的高度融合三个连续的阶段.要素的初步集聚是因为系列外部事件冲击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中度集成阶段是组织、制度、资源相互作用,自我强化回馈的过程,是市场推动的结果;高度集成阶段则是在中度集成的基础上,生产系统成功根植于当地的社会文化网络中,形成具有创新功能和一定竞争优势的区域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4.
通过理论和案例剖析了产业转移过程中要素转移与聚集融合发展的机理和发展路径。认为:生产要素的转移与集聚本质是一个集成创新的过程;按照时间的演化顺序,要素转移与聚集融合的发展路径依次为要素的初步集聚、组织的中度集成和产业要素的高度融合三个连续的阶段。要素的初步集聚是因为系列外部事件冲击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中度集成阶段是组织、制度、资源相互作用,自我强化回馈的过程,是市场推动的结果;高度集成阶段则是在中度集成的基础上,生产系统成功根植于当地的社会文化网络中,形成具有创新功能和一定竞争优势的区域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5.
基于知识创新、科研创新和产品创新三阶段的创新价值链理论,构建自主研发、外部技术获取与创新价值链动态升级的逻辑和机制,采用我国2009~201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对三阶段创新价值链之间互动关系以及自主研发与外部技术获取对创新价值链的不同影响进行研究。在区分不同区域创新过程中的协同性和挤占性基础上,利用全国样本和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分区域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发经费支出、研发人员投入等自主研发要素和国际科技交流、中间品进口、对外直接投资等外部技术获取均对创新价值链的提升有显著影响。在不同区域创新价值链方面,东部地区创新要素之间的协同性高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6.
区域科技创新效率决定区域科技创新绩效,从而决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本文运用灰靶模型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测算的结果表明: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劳动者素质、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和投入结构不同是形成我国各区域科技创新效率差异的原因.因此,要提高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效率,必须更加注重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科技经费投入和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等.  相似文献   

7.
以低薪雇佣、克扣、拖欠工资以及缺乏劳动保护等行为为特征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负外部性,将企业自身的应承担的成本,转嫁给了劳动者或政府和社会公众.这种负外部性与污染环境一样给社会造成危害,只有以政府为主导,工会、新闻媒体、社会公众和劳动者共同发挥作用才能遏制这种行为.  相似文献   

8.
劳动的构成要素是进入劳动过程中的一切使劳动之所以成为某种具体劳动的各种条件或因素。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科技水平不同,各种要素在劳动中的作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劳动构成要素的具体内容也不一样。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条件下,劳动的构成要素有了新的内容并突出了乘数要素的作用。研究劳动的乘数要素的作用对于鼓励创新劳动和增加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技术联盟和区域创新体系形成过程都是特定区域创新要素的整合过程,都是一种创新网络,具有融合共生的趋势,其内涵表现为要素融合共生、模式融合共生和效应融合共生。技术联盟和区域创新体系的融合共生要素包括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融合共生模式有重叠融合共生模式、交叉融合共生模式和包含融合共生模式;融合共生效应主要有聚合效应、学习效应、协同共生效应和社会资本效应。技术联盟和区域创新体系的融合共生要素通过融合共生模式实现融合共生效应,两者相互协调、共同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要素区际流动性不断增强背景下,自然要素禀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趋于减弱,规模效应和创新外部性日益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及区间增长传递的重要因素。将规模效应和创新外部性纳入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表明:区域市场规模和创新外部性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产业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应建立和完善城市群主导的空间治理体系,强化区际创新溢出效应,提高区域空间关联网络化程度,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前关于管理学的"起点"问题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术界对"起点"这一概念的界定和理解上有较大的分歧.这里,将"起点"划分为"研究起点"和"逻辑起点",认为"研究起点"和"逻辑起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进而对这二者分别进行了讨论并对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2005年以来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完形填空试题的考点效度比以前有所提高,但句子层次考点数量仍然偏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3.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可以说关于政府的经济职能及其实现路径和具体操作方案,应该是多样化和不同的.我国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职能转变方式.从总结改革时期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职能转变出发,解释我国渐进改革道路的理性,进而在揭示这个方面的任务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指出进一步加快这个领域改革的重点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14.
指出了传统的静态盈亏平衡分析的局限性 ,提出了用动态盈亏平衡分析方法进行企业投资决策的思路 ,并据此推导出动态盈亏平衡分析的公式。在此基础上 ,通过实际运用盈亏平衡分析方法 ,又进一步比较了静态盈亏平衡分析及动态盈亏平衡分析方法的优缺点 ,探讨了动态盈亏平衡分析方法及其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语言教学不能仅限于语言本身的传授而忽视其表达文化的重要功能。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教学中文化导入十分必要。其重点不仅是要导入显性文化,也要关注隐性文化,其难点在于文化导入需要文化定型的建立与打破。  相似文献   

16.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对待IT及其相关专业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面存在着一个“热情选择”的问题。MMD人试图用“平衡支点”这一概念,对当代大学生如何面对这二者所代表的传统与现代之间存在的必然张力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7.
弹性概念在经济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全文用较为直观的计算方法——几何推导求得需求点弹性系数和供给点弹性系数。  相似文献   

18.
刘易斯拐点是“二元经济”从量变到质变的重大飞跃,预示经济发展进入新的转型阶段.针对当前“我国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经来临”这一基本“国情命题”的判断,基于“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的边际生产率理论,通过计算、比较和分析1990—2010年我国农业和工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数据,证实我国在2005年前后跨越了刘易斯第一拐点,正式进入到劳动力有限供给的新阶段.要完全消除两部门的生产率缺口从而实现“一元经济”,静态估计至少需要32年左右,也即我国将在2043年迎来刘易斯第二拐点.当前政策上,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有效应对潜在的通胀风险,正确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劳动用工制度的配套改革,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对预算编制起点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本文在对各种观点进行评述的基础上,就以目标成本为起点的预算模式的基本思想、程序和方法、选择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模型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传统习惯方法是以算术平均数为标准进行评价,还有人用平均学分绩点和学分权平均原始成绩为标准。本文提出基于学分制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模型——学分权平均标准成绩和因子分析法,并通过实例分析比较了这两种方法比学分权平均原始成绩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