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宏观调控目标的“十一五”分析与“十二五”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旨在对我国"十一五"时期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分析,对"十二五"时期的经济增长目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论证。全文共分四部分:首先,回顾"十一五"规划中有关宏观调控的指导原则和主要目标。其次,说明这些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情况。再次,对"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目标提出政策建议:在"十二五"规划中,经济增长目标的设定可有三种方法:一种是,仍沿用过去的习惯,把目标值设定得比较低;另一种是,可以设定目标区间,即以潜在经济增长率为基准的适度经济增长区间;再一种是,不是设定单一的五年固定不变的目标值,也不是笼统地设定一个目标区间,而是对未来五年中的各年设定不同的、可以反映经济波动趋势的目标值。最后,本文对这些政策建议进行具体的测算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宏观经济现象,通货膨胀率是反映一国宏观经济整体是否稳定的重要经济指标,而经济增长率更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实现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同时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是许多国家和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为此,应用单位根检验方法、协整理论以及向量自回归(VAR)三种经济计量模型与方法,对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新常态"的内涵本质是经济再平衡。经济"新常态"下,因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环境污染治理成本上升和消费偏好由实物向服务转变等原因,我国潜在产出增长率下降。短期内我国宏观调控目标应在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将结构调整摆在更突出位置,紧紧抓住经济增长和失业率关系弱化的契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以最低的成本实现经济再平衡。"新常态"下,宏观调控要加强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的统一、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以政策微刺激实现精细化管理,探索"旧常态"下宏观调控弊端的体制原因,推动深层次改革。  相似文献   

4.
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估算及其政策含义:1979-2020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使用附加人力资本的增长核算模型对1979-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进行了核算,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1979-2020年潜在经济增长率。计算结果显示2012-2014年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出现了放缓,但下降幅度有限,这表明当前经济增长的放缓主要是周期性放缓。但是,由于中国面临潜在通货膨胀风险,因此只能谨慎使用货币政策来应对当前的经济下行风险。本文预测结果表明2015-2020年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将进一步下滑至6.3%的低位。由于中长期内现实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会保持一致,所以宽松货币政策难以阻止经济增长率的下滑,故不应持续使用。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周期回落和结构调整的压力集聚期,同时体现在经济总量增长放慢和经济结构出现调整两个方面。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潜在经济增长率下移的新阶段,如何在"短期经济增长与长期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与保持合理增长速度"间找到"黄金平衡点",是摆在新一届政府面前的新挑战。中国需要以"降低结构失衡,提高要素效率"为核心目标,创新宏观调控思路,优化中长期供给,真正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走向新的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6.
非真实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货膨胀是一种让消费者在心理和收入方面难以接受或承受的价格持续上涨现象,它反映物价上涨水平持续超过劳动力生产率和收入增长率的水平.通货膨胀是经济活动中真实因素和非真实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治理通货膨胀的关键是优化货币信贷结构,增加基础经济部门的投入与供给,而不是简单地减少货币供给量.防止"滞胀"应成为当前中国宏观调控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7.
自2008年9月中旬雷曼兄弟倒闭引起全球恐慌,到2009年一季度中国经济跌入谷底,GDP增长率仅为6.2%,悲观论调盛极一时.但随着政府宏观调控措施逐步发挥作用,二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7.9%,三、四季度更是分别增长9.1%与10.7%.中国宏观经济企稳回升、逐季向好,实现了"V"型反转,全年增长8.7%,"超额"完成了年初"保八"的目标.这是中国政府及时有效应对危机冲击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在熊彼特看来,创新是经济繁荣的唯一原因。本文通过对英国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历史数据的分析,发现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相互决定、相互影响的关系。按照这一发现,通过研究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情况,本文认为,中国目前正处在创新高涨、潜在增长率下滑的阶段,虽然经济增速在短期内会放缓,但技术创新在未来5~10年内对经济会有拉升作用。除了加大研发投入,中国提高潜在增长率的关键是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为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和长期增长前景的争论,是近年来宏观经济领域讨论最为热烈、分歧最大的问题之一。作者认为,潜在增长率下降是近中期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背景,如果转型顺利,预计未来经过5年左右"七上八下"的过渡期,我国将转入5%-6%的新增长平台。  相似文献   

10.
程实  陆志明 《经济学家》2005,(4):119-120
美国著名的凯恩斯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了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即当实际G D P增长相对于潜在G D P增长(美国一般将之定义为3%)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1%;当实际G D P增长相对于潜在G D 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下降大约1%,这条经验法则以其发现者为名,称之为奥肯定理。但中国经济却对奥肯定理说了不,中国经济增长在保持强劲势头的同时,却没能实现就业率的提高,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表现出了反常的正比关系。从绝对水平看,中国经济是“高增长,高失业”;从相对水平看,中国经济增长率在稳中有升的趋势之下,伴随…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17,(12)
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新常态下分析预测地区宏观经济前景的重要工具。在进行文献回顾和方法比较的基础上,文章使用生产函数方法,以湖南省为例,对省级层面的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行了测算,并预测"十三五"时期湖南省潜在经济增长率将呈下降趋势,鉴于实际增长率都是围绕潜在经济增长率上下波动,未来湖南省宏观经济前景不容乐观;为此,在宏观经济政策导向上,既要通过提高人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来稳定增长中枢,又要通过扩大内外需求来提高实际经济增长水平。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增长型经济周期波动及适度增长区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宏观调控应该有一个标准,如果经济增长率超过这个标准,说明经济过热,应该把它降下去;如果经济增长率低于这个标准,说明经济过冷,应该把它提上来。潜在经济增长率、适度经济增长率以及结构分析等都可以作为这个标准之一。但潜在经济增长率或适度经济增长率的测算难度很大,分歧也很大,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此,本刊开辟“经济增长率研究”栏目来专门探讨这一问题,希望大家各抒己见,踊跃投稿,为我国宏观调控的科学化、精确化建言献策。究竟谁测算的准确,使用的方法科学,要由实践来检验,本刊将跟踪报道,并定期请专家评析。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增长中土地资源的“尾效”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根据大卫·罗默的假说,由于土地与其他自然资源的限制,实际的经济增长将呈下降趋势,即存在因土地与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而引起的"尾效"。1978—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中土地资源的"尾效"平均每年约为1.2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由于土地资源的消耗,在1978—2005年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平均每年降低了1.26%。按照这一数据推算下去,到2030年,中国的年经济增长率将会因为土地资源的"尾效"而降低到目前经济增长率的74%;到2050年,中国的年经济增长率将会因为土地资源的"尾效"而降低到目前经济增长率的57%。  相似文献   

14.
2012年以来,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改变,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和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资本积累速度的下降和创新不足将从供给面角度对经济增长形成硬约束,需求面的变化则对经济增长形成软约束.由于供给和需求面的双重约束,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和潜在经济增长率都会下一个台阶,由高速增长期进入中高速增长期.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的潜在增长率呈下降态势,尤其是2011年以来我国潜在增长率明显下降,2012年我国潜在增长率为7.91%,“十三五”期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有望维持在7.0%左右,建议将2014-2015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7%-7.5%左右,“十三五”时期将GDP增长目标设定为6.5%左右.  相似文献   

15.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研究"课题组预测,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将有很大可能在"十二五"期间放缓,在"十三五"时期明显下一个台阶,也就是说未来一二十年将很可能进入"中速增长阶段",从而将迎来一系列挑战。作为一种趋势性的现象,抱怨和视而不见都不是可取的态度,逆势而上将付出沉重的代价,顺势而为、积极应对方为上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泰勒模型首先建立了一个包含通货膨胀率和增长率在内的宏观调控数学模型 ,在此基础上 ,本文利用其他学者关于市场化程度的研究成果 ,从而建立了经济增长与市场化改革一种“奥肯关系” ,利用这一关系 ,作者将市场化改革这一变量纳入了宏观调控的模型之中。  相似文献   

17.
《经济视角》2006,(12):3-4
经济摆脱大起伏猜想:2007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与此同时,宏观调控效果进一步显现,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信贷增幅都将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工业利润不断上扬,物价保持相对稳定,能源条件继续改善。解读:宏观调控并非“经济急刹车”。作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掌控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宏观调控的目的是“熨平”经济运行的波动,实现经济稳定协调增长,这是政府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尤其是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市场发育不完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单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加强宏观调控显得尤为必要。中国经济已…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三十多年的持续高增长,年均9%以上的增长率.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经济也呈现了不稳定的特征:历经五次经济过热,一次过冷.如何实现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仍然保持物价的稳定,既是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也是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一道难题.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其影响迄今仍未消退,据世界贸易组织于2012年发布的报告,预测2013年全球经济发展形势将持续低迷,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受挫的情况下仍一支独秀,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然而,通胀率居高不下是伴随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大问题,其实质是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也是经济发展过快所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十一五”期间潜在增长率已在放缓,根据劳动力、资本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化趋势,预计“十二五”时期年度潜在增长率将进一步放缓至8%左右。2011年产出缺口率说明短期内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物价涨幅将走低。当前的经济增长放缓有短期需求收缩的影响,但主要是中长期潜在供给条件趋弱的结果。宏观经济决策需要适应和确立“中速”增长预期,宏观调控要立足“稳足”,防止“过度刺激”。在短期政策着重“稳”需求的同时,应更加重视供给政策的中长期效应,注重产业和产品升级,提升潜在产出能力。  相似文献   

20.
实现经济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   总被引:59,自引:6,他引:59  
本文主要探讨未来5—8年的中期内,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有可能出现的两个新特点:一是在波动的位势上,有可能实现持续多年的适度高位运行,潜在经济增长率将在9%左右;二是在波动的幅度上,有可能实现进一步的平滑化,使经济波动保持在8%—10%的适度增长区间内。这两个特点之所以说是“有可能”,一方面因为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客观因素,另一方面因为未来还面临着许多新挑战。本文从中国国情出发,根据马克思的有关论述,并综合借鉴熊彼特周期理论和现代经济周期理论的有关分析思路,着重阐明中国本轮经济周期冲击因素的特点(类型特点、形成特点和作用特点),将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与短期周期波动统一起来进行分析。这一分析的政策含义是,需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努力实现经济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