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国际分工理论创立以来,国际分工实践上经历由产业间的国际分工到产业内的国际分工,再到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发展历程。伴随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各国按照其制造业竞争力分布在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制造业竞争力强的国家分布在价值链的高利润环节,制造业竞争力弱的国家则分布在价值链的低利润环节。在研究中国制造业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上,试图运用经济与贸易的知识,从新兴国际分工体系的视角探讨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增强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和国际分工形态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国际不平等问题的内在机理发生了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不平等理论也因此面临新的挑战.基于此,文章从国际分工新形态出发,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性放到"交融"的统一框架下进行考察,分析国际不平等问题如何由单一领域的不平等转变为多领域相互交融的不平等,提出国际不平等交融的概念,并进一步构建国际贸易利益不平等交融的数理模型.理论模型表明,一种国际经济领域中的不平等都融合着其他国际形式的不平等,在量上体现为某一种国际经济领域中的国际剩余价值转移量因其他国际经济活动的交融而增加或减少.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文章以我国贸易不平等为例,探究了三大国际经济领域中的不平等交融问题.研究表明:(1)国际投资不平等和实际有效汇率相对差异对国际贸易不平等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与国际金融领域中的不平等存在长期双向因果关系,即三者的确存在交融影响.因此,政府应将不同国际经济领域的情况综合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审视,为减少某一领域中的国际不平等也需辅之以其他两个领域的政策制定,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价值链连结的企业战略联盟竞争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价值链理论,从企业间价值链的连结分析入手,揭示现代企业战略联盟形成的基础,系统论述基于企业间价值链连结而形成的企业战略联盟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4.
陈艺毛  李春艳 《经济纵横》2019,(11):108-121
嵌入全球价值链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获取跨国资本和扩大贸易流量,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嵌入全球知识生产网络、获取更多国际知识溢出的机会。我国在吸收利用国际知识溢出的多种渠道和途径中,进口贸易渠道水平国际知识溢出能够促进产业实现流程升级,垂直国际知识溢出的后向关联效应对我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形成了倒逼机制,但前向关联效应抑制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前向参与程度,导致制造业价值链升级陷入进口贸易的"需求锁定"中。FDI渠道的水平和垂直国际知识溢出均阻碍我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提升,虽然后向关联效应能够加深前向参与程度,但其他途径均使制造业后向参与程度加深,并由于过度嵌入而陷入低端锁定的危险中。我国制造业国际知识溢出吸收能力的提高能够正向调节国际知识溢出效应,但仍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因此,应对我国制造业产生不同影响的进口产品给予不同的政策;积极应对外商投资的结构变化,调整引资政策。  相似文献   

5.
比较优势演化、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中国产业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分工体系的深化与国际贸易形式的演进,国际生产与贸易的格局正经历着深刻的调整,全球价值链成为了当今国际分工的主要发生形式,对各国的价值创造体系持续进行着重构与深化,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使得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但产业结构仍停留在价值链的分工中低端,而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首先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本文从比较优势的演化入手,讨论了比较优势如何演化以及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中国产业升级三者的联动关系,分析了中国产业的三大基本特征,认为中国产业升级必须走比较优势非线性演化与线性演化并重之路,促进生产要素的高级化、推进产业模块化、实施产业集群,枸建区域联动的国内价值链体系。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国际分工网络的形成,集群内部垂直分工水平提高,集群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日益加剧,从而使得集群企业间纵向合作关系越来越重要,而集群企业间的纵向合作关系的有效实施需要契约来保证,而契约的类型各种各样,那么集群企业间设计和应用哪种类型的契约,才能使得集群整体运作效益比较好是企业面临的难题。为此,我们建立几种典型的契约模型,分析不同契约设计对集群运行绩效的影响,从而为集群契约治理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及其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分工经历了从部门间分工到产业间分工、再到产品间分工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当代国际分工实际上已发展成为一个多层次的国际分工体系,其中,建立在“价值链”基础之上的同一产品不同工序间分工是国际分工深化的崭新成果。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导致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分工主要是部门间分工,相应地形成了“中心”与“外围”的世界经济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期,国际分工主要是产业间分工,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世界经济格局变得更加复杂,但总体上仍未消除原有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略论全球价值链外包体系与中国产业升级的动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价值链外包体系的形成是国际分工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中国产业在国际分工的低层次地位使得寻求产业升级的路径变得更加迫切。通过对全球价值链外包体系的形成以及中国产业在其中地位的分析,提出在全球价值链外包体系中加速中国产业升级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过程中,需要重新思考国际分工格局,对全球价值链的技术进步效果进行重新审视。研究发现,初步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中国家努力与跨国公司的要求相匹配,在此条件下实现的技术进步只是一种"幻像"。一旦代工企业有可能更进一步攀升到价值链高端时,就会触及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利益,形成"技术进步悖论"。在非对称的贸易模式下,全球价值链实质上仍然是一个有中心和外围、主导和依附关系的国际劳动分工体系,技术创新的"锁定效应"和分工固化风险更加突出。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利用2007—2016年我国23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多个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与技术进步呈倒U型关系。因此,需要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构建国家创新链。  相似文献   

10.
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分配机制及政策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各国分工由原来的产业间分工向现在的产业内和产品内部转移.全球价值链将某产品的生产过程分解成不同环节,并将每个创造价值的环节安排给具有相对优势的一组国家的企业从事创造价值活动.每个环节的国家是基于要素禀赋的差异嵌入其中,由于各环节所处的地位不同,最终所获得的利益是不对等的.发达国家凭借其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及技术研发的优势,在全球价值链中掌握着利益分配的话语权,控制着所创价值的大部分,而发展中国家只能通过劳动密集加工组装活动获取极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下的分工地位一直不高,长期存在被发达国家"俘获"的问题.那么,是否存在一种更适合中国的国际分工模式?文章通过对比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14国所处的国际分工位置,深入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和沿线国家国际分工地位的变化及其趋势.研究表明:(1)"一带一路"沿线14国的产业互补性大于竞争性,且各产业的关联度较高,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能够帮助双方实现价值链的优化和升级.(2)"一带一路"合作平台能够帮助中国实现价值链的中高端化和产业升级.(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完成自身价值链优化的同时,也推动了"一带一路"区域性分工地位的跃升.文章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和提升我国的国际分工合作效率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全球价值链形态与国际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以撤向分离和协调为重要特征的全球生产网络形成,全球价值链越来越成为国际分工的恰当描述,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越来越与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相关。研究表明,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有利地位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这不仅是研究全球价值链理论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微观基础,也意味着企业打造有利的全球价值链形态有助于获取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3.
分工和价值链的相关理论是区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关系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从分工理论的角度看,分工演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区域内互补性产业的共生发展以及由此形成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正是区域内产业分工的效应体现。同样,基于价值链分割的合作性生产分工及其产生的专业化效应,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关系,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环境的影响,而且在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分别表现出不同的互动发展机理。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提出了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贸易关系是"不平等交换"的思想,揭示了"生产条件"不平等形成的国际贸易利益分配关系的不平等性质。在国际市场上,企业是分配的主体,而且较大的跨国公司更有条件获取超额利润,国家、国际经济组织和地区经济组织也会影响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分配规律决定着国际贸易利益的流向和分配的水平,垄断是分配的主导因素,分配有利于发达国家、沿海国家和地区,而国际贸易是国内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制造的供应链危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国制造的供应链危机逐步显现。从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角度对中国制造的供应链危机进行解释,并针对价值链存在的问题,分别从价值链的增值空间、集群的溢出效应和知识产权优势三个方面对加强价值链管理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上游度模型,构建国内价值链分工地位、嵌入位置和增值能力指数,系统刻画1997-2007年我国国内价值链分工形态,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国内价值链的产业和区域异质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我国总体尚未形成严格的东中西梯次分布的价值链空间格局,产业属性决定国内价值链嵌入位置和分工地位,产业国有比重越高越有助于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产业资本劳动比提升嵌入位置却恶化分工地位,产业规模对分工地位没有显著影响;区域FDI导致价值链低端锁定和增值能力弱化,区域创新投入强化产业直接价值增值、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显著提升价值链嵌入位置,但二者与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关系均不显著。优化市场环境、降低制度成本、选择差异化的区域产业升级路径是构建国内价值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产业价值链的企业商业信用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企业融入了产业价值链的分工,企业的商业信用行为会受到产业价值链因素的影响。而对于企业来说,产业价值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企业同上下游即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上,企业同上下游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上的地位。利用上市公司粗略地构造了"煤、石油-化工"这样一条产业价值链,以产业价值链为背景,研究产业价值链上不同类型的企业的商业信用行为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际分工格局和生产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国际产业转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从全球价值链理论视角分析了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和特征.研究认为:全球价值链的持续深化主导了本轮国际产业转移;跨国公司根据产品价值增值特性组织全球生产,促使产业转移的主体、内容、方式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我国应沿着全球价值链阶梯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采取灵活多样的产业转移方式和价值链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传统制造模式和组织模式变革,促使全球价值链分解、融合和创新,使国际产业分工的"微笑曲线"发生变形,各环节附加值也相应发生变化。面对全球价值链的重构,我国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存在巨大的挑战。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趋势,我国应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打造以"本土企业"为链主的分工体系,积极参与全球贸易规则重构,加快推进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攀升,获取更多的国际分工利益。  相似文献   

20.
对国际生产分工从国际化、全球价值链、区域化的理论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和综述,揭示了国际生产分工体系的性质、特征和演进规律,指出了这种变化对于我国区域经济战略调整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