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碳交易是《京都议定书》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以国际公法作为依据而规定的温室气体排减量交易。由于交易对象的特殊性、复杂性,因而在我国要使碳排放权能够进行市场交易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碳交易的市场体系,规范碳交易的标准和内容,并进行市场监管。  相似文献   

2.
<正>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是我国通过市场机制有效配置碳排放权资源的重要途径,是我国低成本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促进经济发展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纳入门槛(以下简称:纳入门槛)指强制要求参与碳交易的单位的温室气体排放基准量,它是碳交易市场机制的核心要素之一。纳入门槛设定直接影响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和排放总量,并与排放配额分配、碳交易活跃度和重点排放单位的碳市场履约成本等密  相似文献   

3.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将于2017年启动。学习和借鉴国外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建设经验,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意义重大。中美两国同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美国“自下而上”的碳市场建设路径与我国相似。本文对美国首个强制性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RGGI)碳市场建设的核心机制设计,包括配额总量设置、配额分配、MRV 和监督管理等进行了阐述,其机制设计中完善的法规体系建设、尊重区域异质性、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等对我国碳市场建设都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对美国区域碳市场建设过程进行了回顾和梳理,介绍了美国酸雨计划、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和加州碳市场的最新进展和主要经验,并从机制建设、配额分配方法设计、数据质量控制等方面对我国碳市场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穆利萍 《商业会计》2011,(21):58-59
在诸多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中,卓有成效的是《京都议定书》提出的三种排污权交易,即3个灵活机制——联合履行机制(JI)、排污权交易和清洁发展机制(CDM)。自从2005年欧盟试行碳排放交易以来,三种温室气体减排机制的实施,有利地促进了碳交易及碳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因素制约了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碳信息披露的不透明、不完善。市场的有效运行离不开规范、透明的信息,没有可比性的信息,市场资源就无法实现有效的配置。因此,界定社会需要企业披露的碳信息,确定应以何种方式披露哪些项目,成为发展碳交易市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熊凯 《市场研究》2011,(12):24-26
一、碳交易产生的背景 碳交易机制是规范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一种制度,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碳资产,原本并非商品,也没有显著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7.
佚名 《现代商业》2013,(4):28-31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进一步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强化节能减排,规范可再生能源开发和管理,关注和保障食品安全等民生领域,倡导低碳生活,探索我国碳交易市场制度设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1989年开始,我国就开始制定一系列低碳经济政策。制定这些政策主要是要达到,强化节能减排,促进低碳能源利用,切实降低碳依赖程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走上清洁而稳定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正>为提升碳市场运行效率及市场化水平,通过建立信用体系满足碳市场多样化需求、丰富碳市场治理手段成为推进碳交易体系的重要思路。一、试点碳市场发展现状与问题在国家与各试点省市发展改革委的大力推动下,碳交易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国家与试点层面的碳交易管理办法、交易规则等政策法规陆续出台,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平台与国家注册登记系统建设趋于完备,控排企业减排意识显著提升。从两年来试点碳市场整体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9.
石绍青 《商》2014,(24):218-218
为了遏制温室效应的严重化,国际对温室气体排放达成减排共识。各协议国受《京都议定书》约束,协议国家承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一定的碳排放减排目标。碳交易市场是新兴市场,并且发展十分迅速,碳交易存在各式各样的风险,在参与碳交易获得收益的同时,应当注意防范其伴随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World     
碳价狂跌 从最高峰时的15~20欧元,跌到现在的0.7~0.8欧元一吨,四年时间阁际碳交易价格直跌至“白菜价”。作为《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三个灵活履约机制之一,CDM(清沽发展机制)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  相似文献   

11.
碳排放权交易能够有效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它的有效实行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加入国际气候变化阵营有着巨大影响。我国已在深圳等七省市试行了碳交易,"十三五"方案帮助我国从区域性碳交易体系向全国碳交易市场顺利过渡,并在2017年开启全国碳交易市场。列出了我国碳交易体系下的立法现状及立法问题,并根据问题一一提出对策,为我国碳交易体系的立法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尽早与国际碳交易制度相衔接。  相似文献   

12.
碳金融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创新。利用碳金融来推动中国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这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碳金融的核心是碳排放权交易。笔者认为,在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的情况下,建议通过探索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创新,鼓励加快清洁能源减排技术的创新研发,减低企业"低碳生产"(碳减排)成本,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到节能减排之中,最终推动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基于上述想法,本文探索性地提出通过发展碳金融托管业务,作为解决我国低碳技术创新和推广融资存在困难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3.
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碳金融”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金融"是指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近年来在国际上发展迅速.由于起步较晚、认识落后等原因,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但中国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碳交易市场,碳金融发展前景广阔.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市场建设,开拓创新碳金融业务和倡导践行低碳经济理念.促进和推动中国碳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碳贸易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开展以二氧化碳(CO2)为主体的温室气体排放权贸易(以下简称"碳贸易"),能在不影响全球环境完整性的同时,降低碳排放活动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实现全球减排成本效益最优。近年来随着碳贸易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从碳排放权的属性、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国际碳贸易市场体系、中国碳贸易研究等4个方面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从中得出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环境危机、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碳交易作为利用市场机制降低碳减排的手段,在降低温室气体减排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解决气候变化等问题上有重要作用。碳交易市场为碳交易提供交易平台,可以增加我国碳交易议价能力、降低买卖双方交易成本、创造碳交易市场更大的流动性。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国外碳交易机制构建的先进经验,并进一步分析我国碳交易机制构建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几点启示措施,以期为尽早完善我国碳交易机制构建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低碳经济的盛行,世界各国不断推出碳税、碳汇、碳关税、碳金融、碳交易和CDM项目。中国也于2008年开始试点建立碳交易市场,在各试点城市基础上将于2017年建立全国碳市场。而作为能源大省的安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对企业强制减排,超额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但是其实现减排过程中没有完善和利用碳交易市场,减排成本较高。所以文章首先对安徽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再对建立和完善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碳交易MRV(监测、报告和核查)体系既是制定低碳发展政策、高耗能企业低碳转型、实行碳交易制度的重要基础,又是碳交易市场的基石,可以为政府有关部门、企业等组织提供监管、碳管理、数据基础、公信力保障、政策支撑等。文章首先分析了MRV体系在碳交易中的作用;其次分析了中国试点碳市场MRV体系的建立与实践,其中包括:政策法规、报告内容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陈娥 《商》2014,(2):208-208
“碳金融”是指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金融活动。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碳信用交易框架的建立和碳金融的发展是全球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碳交易市场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19.
从经济学角度看,美国发展低碳农业,其实质是要解决美国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这一负外部性内部化的问题。从经济学思想渊源看,这一负外部性内部化有二条路径:一是根据科斯定理,通过碳交易市场来解决;二是根据庇古的理论,需政府介入,用行政手段来解决。借鉴美国经验,结合中国国情,给出几点建议:探索我国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农业碳交易市场;建立与农业碳交易市场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及监管体系;政府要加大对中国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目益严重,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低碳经济模式认定为应对全球气候问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其中碳交易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尤其是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提供了有效的市场量作机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经济发展最快的发辰中国家坚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是实现“调结构、转方式”必由之路。为此,中国应争取掌握交易市场的是价权;构筑自主创新体系:战略性调结构与转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