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基因的遗传密码。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必须创新红色文化资源"三进"方式,精心整合红色资源,加强大学生红色实践,构建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长效机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红色英模人物是宝贵的教育资源,用红色基因铸魂育人,是高校思政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以阮啸仙人物主题教育为例,以“思政+专业”的设想,探索红色英模精神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路径,构筑“1+6”红色英模人物主题教育项目,从而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度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播迎来了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剖析红色文化认同的内在机理,根据青年大学生网络环境下思想与行为的新呈现与新特征,借助现代传播学相关学理探寻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传播策略,强化青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讲好当代红色文化传承故事。  相似文献   

4.
将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红色基因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章对红色基因的科学内涵进行探析,着重分析红色基因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联性,并论述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即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红色文化是孕育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形成于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革命斗争中,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精神文化形态,京津冀红色文化的资源形态同样是京津冀红色文化的符号与象征。文章通过京津冀红色文化资源的资源类型、资源价值的梳理,并结合国内对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的知名案例,对京津冀区域内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提供思路,引导学者对区域整合发展进行深入探索,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相似文献   

6.
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充分认识到学习好、贯彻好、宣传好十八大精神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培养心理和谐的大学生方法。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四史"结合起来,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场地,更要开展"四史"教育,引导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做到知史爱党、学史悟"道"、识史明智。承德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集革命历史、革命人物、革命遗迹和革命故事于一体,具有较高的传承价值和育人功能,更是"四史"教育的良好素材。发挥承德地区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既是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载体,也是"四史"教育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承德地区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现状,提出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一体两融三化"的劳动教育模式: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这是高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立足点;红色基因传承可以为高职大学生劳动教育积蓄力量,"工匠精神"培育能够厚植职教文化土壤,促进高职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劳动教育;通过搭建实践平台,促进高职大学生劳动教育项目化,完善长效机制,实现高职大学生劳动教育学分化,强化诊改思维,推进高职大学生劳动教育进阶化。高职大学生劳动教育"一体两融三化"在实践中有序推进,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解放以及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历史实践的智慧结晶,在当代传承和发展中已渐渐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和思想武器。本文以挖掘红色文化所孕育的和平发展理念为切入点,认为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和社会的接班人,应不断汲取红色文化给予的精神涵养,锻造自己的心智,继续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0.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亟需有坚定信仰、有扎实本领、矢志艰苦奋斗实现中国梦的青年人才。如何引导教育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中国梦、寻找正确榜样,成长为有利于国家建设、社稷发展的有用之才,红色名人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至关重要。无锡,作为江南文化名城,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名人资源。有效开发、利用和融合当地红色名人资源开展无锡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无锡地区高校培养出矢志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有志之才的关键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