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江苏省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地关系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从整体角度和区域角度来研究,构建出异速增长模型与协调度模型,分析江苏省2006~2016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异速增长的相互关系以及协调发展程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从2006年到2016年,基于江苏省整体情况来研究,江苏省的城市建设用地与人口关系呈现正异速增长特征,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基于江苏省三大区域来研究,苏南区域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异速增长系数处于波动徘徊阶段,苏中、苏北两大区域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异速增长系数呈现先快速增长,然后波动发展,最后稳步发展阶段;苏南区域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协调度总体转变为偏向较低协调发展,苏中区域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协调度稳中略有波动,苏北区域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协调度由较高协调转向低协调。结果证明江苏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未来的城市发展规模建设中也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予以调控。  相似文献   

2.
我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趋势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会导致城市人口密度随时间推移而下降。过快的土地城镇化会额外增加城镇用地需求,侵蚀耕地和生态用地,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趋势、问题及原因,并从促进城市中心人口集聚、倡导紧凑式土地开发、优化城市用地结构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分析近20年中国地级行政区及直辖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并据此提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优化路径。研究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2000—2019年各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2000—2010年人口城镇化超前于土地城镇化,2010—2019年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高值区集中在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及各省会城市。(2)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均有所上升,低值区域逐渐减少,高值区域有所增加,东部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以及各省会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并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 (3)近20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热点、冷点区域基本保持不变,东部地区冷点区域逐渐显现。(4)二元土地制度、城乡户籍制度、区位因素、经济增长和交通条件等因素是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研究结论:应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城市空间,制定差异化的地区发展政策,逐渐形成多层级、多中心城镇化格局,以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正向协调持续发展,有效释放城镇化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4.
孔凡文  田珅  周莹 《农业经济》2018,(12):71-73
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速度协调度和质量协调度两方面,分析了辽宁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协调状况。结果表明:辽宁省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是失调的。应通过有效途径和措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背景下土地与产业协调发展及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协调发展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土地与产业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并对两者动态变化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规模方面(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小于产业城镇化,而在发展速度(城镇化增长率)方面,前者却远快于后者;对比2005和2015年,省域土地与产业城镇化协调性指数由空间分异明显向空间分异弱化转变;产业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土地城镇化对产业城镇化却具有不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针对目前土地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之间的非协调状况,应注重将抑制城市空间无序扩张、粗放利用和加快产业体系优化升级结合,切实提升城镇化建设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标,分析2006~2015年宁夏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方法]文章采用熵权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等2种方法分别求得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各项指标权重,计算两者的均值确定指标的最终权重,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宁夏近10年的耦合协调度并进行评价。[结果]2006~2015年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土地城镇化指数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土地城镇化增速快于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呈现出依赖程度先下降,2011年大幅提升后趋于稳定的状态,发展度与协调度小幅度提升;县域尺度分析来看,银川市等协调发展程度良好,对周边地区起到了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然而南部大部分地区仍处于中低度协调、失调衰退状态,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人口城镇化滞后现象严重,提高人口城镇化率,是宁夏亟待攻克的主要城镇化问题之一。[结论]宁夏人口城镇化滞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7.
中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时期,城镇化是目前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选择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做为切入点,来探讨安徽省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间演变规律。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如下研究方法:协调性指数法、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和综合评价法。通过计算得出如下结果:2000~2011年间安徽省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土地城镇化指数都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且从2007年开始土地城镇化指数增长速度显著加快,并在2011年超过人口城镇化指数。总体上看,安徽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从2000年的极度失调衰退阶段上升到2011年的优质协调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健康城镇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针对近年来地方政府过度"土地城镇化"的现象,从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入手,提出了健康城镇化应是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4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对1981~2004年我国的土地城镇化态势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土地城镇化与人口、经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发现经济城镇化是土地城镇化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指出人口和土地的城镇化都要以经济城镇化为基础,才能实现健康城镇化.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揭示近年中国城市人口与建成区土地面积规模的发展特征。研究方法:在面板数据中运用分形理论的城市位序—规模分布法则和异速生长模型,对中国设市城市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1)以城区人口规模和建成区土地面积作为衡量城市规模的指标,其规模分布均符合位序—规模法则,且模型拟合判定系数均在0.93—0.96之间,证明拟合优度较好;(2)在剔除人口为10万的临界值以下城市后发现人口—建成区土地面积异速生长标度指数b均在0.85以上,表明中国城市处于正异速生长阶段;(3)大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过大,人口数量基本饱和,应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人口规模,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研究结论:在城市化进程中,应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是新时期我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内容。在深入研究河北省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状况的基础上探索新形势下两者协调发展的新思路,以期为新时期促进河北省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文章运用离差系数,通过构建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指标体系,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对河北省人口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性进行测度。[结果]河北省所辖的11个地市多数都存在人口增长率滞后于土地增长率、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失调的问题,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称以及土地出让价格歧视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结论]针对河北省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失调的问题,该文从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财政和税收制度以及打破土地垄断价格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两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对在新时期推进河北省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水平测定的方法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现有城市化水平测定方法,如非农业人口法、市镇人口法、修正人口法、复合指标法、土地利用指标法等进行了系统总结和简要评述,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按照居住地的性质,界定了城镇人口,并以此作为测定城市化水平的标准;选取山东省各地市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结果显示,应用该方法较非农业人口法、市镇人口法更能准确的反映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2.
中国省会城市紧凑程度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基于“紧凑城市”的理念,利用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居住用地及工业 — 商业 — 交通用地、人口密度和城市密度4组变量揭示近10年来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和人口增长态势,并以城市密度的形式对省会城市之间的土地利用和人口发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省会城市建设用地、居住用地、工业 — 商业 — 交通用地扩张速度惊人,中国省会城市基本上处于工业导向型城市发展阶段。省会城市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城市居住人口密度呈下降趋势,城市用地增长速度快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研究结论:结合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人口密度,可以将中国省会城市按照特性分为三类,但城市紧凑程度的多样性可能与很多因素相关,未来的研究需要引入更多的变量。  相似文献   

13.
近20年湖南省耕地变化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之一,选用GDP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和耕地面积减少率为主要分析指标,探讨了湖南省近20年来,经济、人口与耕地面积之间的关系:耕地减少的发生时间与经济发展的增长基本同步;针对耕地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GeoCA-Urban模型在城市增长与土地增值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增长与土地增值规律的研究是城市规划中的关键问题,二者的相互影响是一个时空动态变化过程,现有的地理信息系统由于缺乏对时空分析和动态模拟的能力而无法完整地表达这一地理现象。本文提出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城市动态模拟GeoCA—Urban模型有效集成,动态模拟城市增长与土地增值过程,并在分析二者关系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5.
城市理性发展理念对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启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目的:概要介绍城市理性发展理念在美国的应用及其保障措施一:法律保障和经济政策激励,以期启示中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论:中国应转变现有的土地利用规划思路,借鉴城市理性发展理念,应用城市发展边界(UGB)技术、建立土地监控系统以及设立并促进土地开发权的流转.  相似文献   

16.
环鄱阳湖城市群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环鄱阳湖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着力于构建城市化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时空特征,借助均方差权值法和协调度模型研判两者的协调发展水平及特征。研究发现:(1)环鄱阳湖城市群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水平均呈现递增的时序演变特征,土地城市化的演进速度更快;市域人口城市化差距逐渐扩大,离散程度逐渐缩小;土地城市化的空间分异和两极分化现象相当明显。(2)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两者的耦合度呈现逐渐提高的趋势;协调发展水平呈现由低级向高级、由磨合阶段向协调阶段递进式时序演变的规律;空间格局上表现出市域协调发展等级极化现象明显和城市化发展类型以土地城市化滞后型为主的特征。(3)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之间,及两者与协调度之间,分别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人口城市化与协调度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针对区域内各城市所处的城市化协调发展阶段和状态,因地制宜地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提出区域性中心城市蔓延趋势测度方法和蔓延控制策略。研究方法:维度分析法与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1)城市蔓延是多维度现象,要综合运用单一维度测度和综合维度测度两种方法,才能全面认识和测度城市的蔓延程度;(2)临沂市城市蔓延特征总体呈现加重趋势,城市去中心度加重,城市的土地利用混合度逐渐降低,城市通达度逐渐增强,城市开敞空间逐渐减少;(3)城市蔓延是多维度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根本改变城市蔓延趋势,需要从不同维度进行综合施策。研究结论:在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重点调控的大背景下,有效防控城市蔓延,需要科学编制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规划,并依据相关指标的测度结果,系统实施相应的城市蔓延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8.
励效杰 《水利经济》2011,29(4):41-44
宁波城市发展与水密切相关,三江六岸区域是宁波城市核心组成部分。系统梳理了宁波中心城市发展的演变过程,分析了宁波三江六岸区域发展的现实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宁波三江六岸区域发展的总体思路、功能定位、产业选择、空间布局和加快推进宁波三江六岸区域开发建设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考察城镇国有土地制度如何影响微观城镇用地主体的土地投资行为,进而影响城镇经济发展。研究方法:基于一个发展的两时期投资决策模型进行理论探究。研究结果:(1)具有“稳定性制度预期”的城镇国有土地制度能吸引微观城镇用地主体的土地投资,进而促进城镇经济发展;(2)在不完全市场条件下,随着城镇后工业经济的发展,残缺的城镇国有土地制度将导致微观城镇用地主体对其土地投资的“后悔效应”, 进而对城镇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研究结论:以城镇国有土地市场化改革为指向,完善中国城镇国有土地制度对吸引城镇土地投资存在直接且积极的心理预期影响,也将有利于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Increasing incomes, urbanization, and population growth are transforming developing countries. This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is changing lifestyles and consequently food consumption and agri-food systems. The present study uses Bangladesh as a case study, a rapidly growing developing economy in South Asia to examine the changing food consumption pattern. Using information from more than 29,000 households, the present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with the increase in income and urbanization, this traditional rice-consuming country is increasingly consuming more wheat. The changes in the relative consumption in Bangladesh are prominent both in rural and urban areas. The literature often is based on the premise that with increasing income, households switch from staple cereals to high food-value items. The present study highlights the need to also consider within-staple substit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