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区三线”为核心的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面向国土空间规划,厘清"三区三线"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分区的逻辑关系,并提出管制分区的创新思路,推进以"三区三线"为核心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建设。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三区三线"以"双评价"为科学基点,是整合空间类规划分区的核心举措,是用途管制的重要抓手。(2)"三线"与"三区"的区别在于,"三线"兼具"功能区"和"管制区"的双重属性,而"三区"则侧重于"功能区",因此需要在"三区"基础上,结合"三线",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分区体系。(3)以"三区三线"为核心的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分区,首先,需要建立与空间规划体系相适应的、科学的"双评价"范式;其次,构建"适宜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三区"格局优化模型;最后,依据"划管结合"原则,综合考虑功能和管控的双重要求,提出功能区与管制区融合的分区思路。(4)分区管制策略重点回答"不能做什么" "可以做什么" "可以怎么做"等问题。研究结论:划定"三区三线"是为了建立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相协调的时空秩序,规范人类对空间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各种行为。今后在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分区的基础上,需要不断探索和...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面向国土空间规划,厘清“三区三线”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分区的逻辑关系,并提出管制分区的创新思路,推进以“三区三线”为核心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建设。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三区三线”以“双评价”为科学基点,是整合空间类规划分区的核心举措,是用途管制的重要抓手。(2)“三线”与“三区”的区别在于,“三线”兼具“功能区”和“管制区”的双重属性,而“三区”则侧重于“功能区”,因此需要在“三区”基础上,结合“三线”,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分区体系。(3)以“三区三线”为核心的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分区,首先,需要建立与空间规划体系相适应的、科学的“双评价”范式;其次,构建“适宜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三区”格局优化模型;最后,依据“划管结合”原则,综合考虑功能和管控的双重要求,提出功能区与管制区融合的分区思路。(4)分区管制策略重点回答“不能做什么” “可以做什么” “可以怎么做”等问题。研究结论:划定“三区三线”是为了建立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相协调的时空秩序,规范人类对空间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各种行为。今后在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分区的基础上,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可落地、易管理的空间用途管控制度。  相似文献   

3.
刘洋 《中国土地》2020,(4):27-29
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前期大规模开发与建设导致自然生态空间功能破坏、系统退化问题突出,城市发展、耕地保护、生态建设矛盾凸显。现阶段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还停留在政策文件层面,亟须建立更高层级的法律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梳理分析了美、英、日、德等国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中的做法,认为协调统一的规划体系、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边界+管控"的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管制手段和"分区+管制"的城市空间管制手段是确保管制效果的重要因素,并归纳出不同国家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中呈现出更加注重管制效率、管制的刚性与弹性、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等特点和趋势。通过对这些国家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探析,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机制、规则、实施等方面对我国构建更加完善的国土空间管制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把握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内涵认知,构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与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在经历了空白、雏形、确立、发展、完善到统一的6个阶段变化后,其现实需求与发展目标也随之改变,现阶段的管制需求主要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管制目标主要是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升国土空间开发质量。(2)新时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构建可从计划管理、空间准入、用途转用、实施许可、监督管理等环节入手,其中计划管理、空间准入、用途转用是事前计划环节,实施许可是事中管理环节,监督管理是事后监管环节。研究结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作为一项系统性和综合性研究工作,应在国家层面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开展基础研究,深入了解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各层级的实施机制、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明确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转型逻辑,探究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完善路径。研究方法:文献梳理法与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属于在地化的空间管制创新模式,是在新的价值理念与治理需求引导下的空间治理转型实践。(2)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治理目标是实现国土空间系统性、激励性与高效能管制,其治理逻辑是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小闭环嵌入到国土空间治理大闭环之中,实现自然资源部内部治理“小协同”与以自然资源部为核心的多部门治理“大协同”联动。(3)可从构建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优化系统治理的“三条控制线”划定及管制规则、规范与创新国土空间用途管理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多部门权力协同机制以及利益调节机制等方面探索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完善路径。研究结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涉及多学科交叉、需要理论联系实践,将来研究要加强理论综合支撑顶层设计、关注区域差异鼓励地方创新以及尊重主体利益提高管制效能。  相似文献   

7.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演进历程、发展趋势与政策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究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历史沿革、发展趋势与政策创新。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即土地用途管制阶段、生态要素用途管制阶段、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阶段、国土空间用途管制阶段;(2)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与行政体制改革的相契合、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契合、与各类空间政策相契合、与信息融合相契合;(3)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实施机制要综合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技术手段,考虑不同层级政府的分工、不同部门的分工,建立指标+空间+清单的管理模式;创新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探索建立可交易发展权的政策设计;(4)高度重视法律法规在空间用途管制中的作用,强化依法管制、依法治国、高效治理等要求,并做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技术支撑。研究结论:从提高制度协同配合效率角度审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把握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中的机构改革、技术调整、空间规划和政策延续等关键内容;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技术等手段,共同提高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水平。  相似文献   

8.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是自然资源管理部门落实"两统一"职责的关键实施路径,也是推进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省级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工作是落实中央战略部署、指导市县细化国土空间管制的重要层级,统筹设置其架构尤为重要。本文在梳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现实需求及特点的基础上,对省级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内涵及基本架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日本陆地国土面积约37.8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26亿人,人口密度约339人/平方千米,山地和丘陵占到国土面积的3/4,是一个人口较为密集、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日本虽然面临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基本国情,却能够在有限的土地上以较小的用地代价实现了较高的人口承载和较快的经济发展.其中,相对完善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发挥了积...  相似文献   

10.
英国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方面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文章梳理了英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产生与发展,政策法规、运行体制、管制工具等基本框架内容。英国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主要手段是国土空间规划,其前置了规划决策的过程。英国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和演进,其政策法规完善,管制工具多样,转用许可机制灵活。建议我国要注重国土空间用途的前期规划,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法律法规,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责任与权利,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相关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11.
日本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系统梳理日本国土空间的用途类型以及管制措施,为中国国土空间的用途管制提供经验借鉴。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1)日本国土空间规划与法律体系具有权威性,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供了立法支撑与制度保障;(2)日本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各部门、各层级职权清晰,能够统一协调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工作;(3)日本尊重国土空间使用类型的多样性,实施刚柔结合的用途管制制度;(4)日本重视国土空间规划监督管理,保证了规划的实施效力;(5)日本重视国土空间的系统性,保障用途管制的整体性。研究结论:日本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经验对中国有所启示,主要包括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立法、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机制、确立常态化的多维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监管体系、构建刚柔结合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格局、提升国土空间管制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等。  相似文献   

12.
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理论分析及管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深入探讨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作用机理及管制策略,助力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模型能够较好反映自然生态空间与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的联动效应;(2)阐明了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行为主体、空间利用行为主体、空间利用行为以及用途管制客体之间的关系及管制作用机理;(3)明确"生态底线"导向的直接用途管制与"精明增长"导向的间接用途管制方式并行的管制策略。研究结论:建议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自然生态空间管制实施机制,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要与其他自然资源管理改革制度的统一设计,强化实施自然生态空间管控质量监测评估。  相似文献   

13.
自然生态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推进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是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提高国土空间治理能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总结鹤壁市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工作成效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实践探索中遇到的各类保护区交叉重叠、用途管制审批和执行缺乏法定依据、统筹保护与发展关系难度较大、自然生态空间补偿机制缺失、信息平台之间缺乏横向联通和信息共享等问题,进而结合国家机构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提出明确保护区边界并进行确权登记、加快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健全自然生态空间保护法律机制、统筹生态空间保护的刚性和弹性管理、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成果信息共享机制等一系列针对性建议,以期为全国层面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乃至全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从土地利用的角度重新审视绿色空间的概念和内涵,建立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绿色空间生态评估体系,并将该方法体系应用于北京市通州新城的案例研究,度量绿色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方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GIS技术、比较分析法。研究结论: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绿色空间生态评估,在土地利用规划及其相关生态规划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州新城案例研究表明:通州绿色空间的主要生态功能在于废物处理、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等非物质性生产方面;农田是通州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最大贡献者,贡献率从2001年的47.4%下降到2004年的41.2%,林地贡献率则由14.7%提高到22.7%,其他各主要地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比例随面积的增减也有显著的变化;河流湿地在提升区域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面的贡献突出,改善水环境质量对建设通州“滨水宜居新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分区划定研究——以平潭岛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在明确自然生态空间内涵和分类的基础上,探讨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分区划定的逻辑框架和技术方法,提出自然生态空间分类、分级管制规则。研究方法:文献综述与GIS空间分析。研究结果:根据不同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将自然生态空间类型划分为森林生态空间、草地生态空间、湿地生态空间和荒地生态空间;基于景观功能识别并按不同管控等级将自然生态空间管制类型区划分为红线区、橙线区和黄线区;同时,依据不同地块主要功能进一步确定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分级,划定用途管制分区结果。研究结论:基于"区域主体功能—景观主导功能—地块主要功能"的自然生态空间管制分区划定逻辑框架,可为构建以功能分类、用途分区、管控分级为导向的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反思及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保证资源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在指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分析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编制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相关生态问题,指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应加强生态理念的指导,并将生态理念贯穿于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始终,以制定出更为科学可行的"绿色"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作用,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探索按语义级别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进行自动化图斑综合的新方法。研究方法:在ArcGIS 10中构建模型、制作模型工具并进行实例分析。研究结果:制定了图斑综合原则,利用模型构建器、Python脚本语言和一系列地理处理工具构建了模型并制作了模型工具;实现了按语义级别进行自动化的图斑综合:按属性挑选小图斑的合并对象时,在与小图斑所属行政区相同的前提下,遵循土地规划地类、土地用途区类型、建设用地管制区类型的先后顺序。研究结论: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际数据进行了实例分析,证明该方法切实可行,且自动化程度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