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中国的农村贫困治理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在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下,脱贫攻坚阶段的嵌入式农村扶贫具有系统化的优势和精准性的特征:多元主体的全要素嵌入、多种渠道的全领域嵌入取得了显著成效,对绝对贫困人口进行的精准扶贫确保了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但也存在“嵌入裂缝”降低了扶贫效率和绩效等问题。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随着农村贫困治理任务和环境的变化,嵌入式农村贫困治理应在延续系统化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嵌入行为治理弥合“嵌入裂缝”,并从精准扶贫向精准防贫升级,从精准脱贫向整体致富升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制度及关系嵌入弥合“嵌入裂缝”,提升嵌入式农村贫困治理的效率和绩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农村集体所有制,强化制度嵌入和关系嵌入,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构建和完善系统化、整体致富与精准防(扶)贫并重的农村贫困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精准扶贫实践中存在绿色发展原则没有得到落实、精准扶贫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没有厘清、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规划缺乏生态要素、精准扶贫项目实施的负面生态影响等问题。在绿色发展理念引导下,推动精准扶贫的策略,主要体现在: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做好精准扶贫顶层设计;正确认识贫困区优势,保障生态资源物尽其用;注重精准扶贫项目实施中的生态保护;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生态产业,积极培育地理标志产品。  相似文献   

3.
协同治理视角下农村精准扶贫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速推进农村精准扶贫,事关国家“四个全面”战略落实和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但当前,我国农村扶贫却面临着农民缺位、政府越位和社会组织参与不足的问题,难以有效整合多方力量协同推进精准扶贫。究其根源,在于农村扶贫中没有树立协同治理理念。一方面,农村人才过度外流,脱贫主体不足;另一方面,在扶贫中,政府、农民和社会组织缺乏协商合作,导致现行脱贫机制难以满足农村精准扶贫要求。因此,应该通过培育农村脱贫主体,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吸引社会组织参与扶贫,重塑农村脱贫治理机制,来优化农村精准扶贫工作。  相似文献   

4.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在此背景下做好高校大学生经济困难精准认定工作是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工作。文章从精准扶贫研究视角出发,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高校困难学生精准认定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索出"六个精准"的认定工作路径,为高校做好精准资助工作提供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5.
大病保险作为一剂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困局的精准扶贫良方,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保险业开展大病保险面临着保本微利下的经营亏损、筹资机制有效性限制、保障机制设计仍需优化等问题.鉴此,可以从提高认识水平、积极开拓创新、着力加强监管、加强制度建设、注重组织协调等五个方面入手,不断推进大病保险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精准扶贫是我国当下和未来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教育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的现状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建设与发展被忽视,教育财政投入与政策倾斜存在一定的重复现象和粗放问题,进一步聚焦教育则突出体现在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严重不足、义务教育阶段小规模学校建设不达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与结构不协调、民族地区"双语"教育衔接不畅,师资配置结构性短缺,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仍存在问题。必须面对这些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并实行重点攻关,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才能实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和全面脱贫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制定并实施了多种精准脱贫路径,脱贫效果十分明显,但在脱贫路径的选择和实施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脱贫效果.本文以广西百色市平果县海城乡作为调研对象,对其脱贫路径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发现:产业扶贫、 移民搬迁和转移就业等三种精准脱贫路径对脱贫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产业竞争力不足、 安置房供应有限及转移就业难度大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脱贫效果和进程.为此,本文提出要加大产业开发投资力度、 完善配套设施及建设就业创业服务平台等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减贫理论的发展、致贫认识的深化和精准扶贫的现实要求减贫模式由开发式扶贫模式向参与式治理模式转变。而教育发展不仅是参与式贫困治理实施的前提保障,也是参与式贫困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关键影响因子。在精准扶贫视角下,我国存在农村终身教育、扶贫教育环节薄弱、针对弱势群体的教育资源配置缺乏有效监督和评估、尚未建立精准教育扶贫的推进机制等问题。因此,应积极构建参与式贫困治理体系,改革教育扶贫资源分配制度,转变教育扶贫的形式和内容,构建和发展教育扶贫机构及平台。  相似文献   

9.
贫困人口脱贫是中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标志性指标,精准扶贫方略则是对“贫根”的靶向治疗,而扶贫跟踪审计作为兜牢民生底线不可或缺的力量,为推动扶贫落到实处和精准发力提供了质量保障。基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对扶贫跟踪审计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角度认识和研判中国扶贫跟踪审计的现状与不足,结合客观实际对扶贫跟踪审计的重点与边界进行进一步梳理,从而可立足于脱贫攻坚的“新阶段、新情况、新要求”,从创新完善动态全覆盖的跟踪审计工作机制、强化扶贫跟踪审计力度和深度、建立跟踪扶贫审计多元协同机制、完善扶贫审计公告四个方面提出优化扶贫跟踪审计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0.
实现东北地区脱贫是保障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基础设施薄弱、农村难以持久增收、脱贫效率不高、代际贫困发生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不足等是东北地区短期内实现全部脱贫的主要障碍.因此,通过金融创新增加资金来源渠道、通过产业发展提高贫困农户劳动参与率、通过制度化完善帮扶机制、通过社会事业投入以及通过环境保护等措施,可以优化"十三五"期间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尽快促进东北地区农村脱贫.  相似文献   

11.
精准扶贫政策要求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与精准考核,但地方政府实践中却存在着不精准执行现象,出现"任人唯亲"式脱贫、"靠贷"式脱贫、"低保"式脱贫和"捐款"式脱贫等错误行径。此现象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之结果,主要有对精准扶贫认识尚不到位,精准扶贫考核机制不科学,精准扶贫过程公民参与少,扶贫干部的素质高低有别以及扶贫反馈救济效果不显著。倘要在精准扶贫中消除这种不良现象,须推进全面认识精准扶贫步伐,改善精准扶贫基层考核机制,引入公民参与精准扶贫过程,规范扶贫干部的选培与退出,落实扶贫反馈的甄别与处理。  相似文献   

12.
当前,精准脱贫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精准脱贫中尚存在基层党组织建设薄弱、"穷根"差异性大、扶贫政策落实疲软、农村空心化趋势凸显等影响脱贫"精准"的紧迫问题。因此,有针对性的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改革传统的问责机制、发挥"互联网+"引擎作用、利用资源禀赋做强特色产业,补齐脱贫"短板",才能实现从现在基本解决贫困问题的状态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跨越与突破。  相似文献   

13.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吉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不仅肩负着农村金融改革的重任,还要将剩余5001户、1006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持续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果,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对此,应以中央及地方颁布的各项扶贫政策为依据,结合省内金融扶贫的现有模式和实际情况,对金融助推吉林省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为吉林省金融扶贫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村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和一般的输入式扶贫方式不同,它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扶贫方式,是精准扶贫一个长期有效的方法。本文基于中国精准扶贫的背景,对寿县的旅游扶贫资源、目标人群等进行了识别,提出了市场识别机制和模型并构建了科学的框架。研究发现,寿县旅游业的发展在扶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直接惠及寿县人民。  相似文献   

15.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做好扶贫工作对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对吉林省8个国家级贫困县金融扶贫实践的调研与跟踪,运用DEA-Tobit模型对吉林省贫困地区2012—2017年金融扶贫绩效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算和评估,并针对实证结果提出进一步推进金融助力精准扶贫的思路和建议。研究认为,吉林省不同地区的金融扶贫效率差异较为明显,部分样本贫困县的金融扶贫效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对金融扶贫效率产生影响的因素里,金融深化程度和金融发展效率的提升、贫困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均有助于金融扶贫效率的提高;而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则会造成农村高素质人才和资本的外流,从而削弱金融扶贫绩效。  相似文献   

16.
贫困问题是一个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消除局部地区的贫困是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尤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阶段,政府聚焦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明显短板,为取得扶贫攻坚战的胜利不断加大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与此同时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资金闲置、违规使用、贪污腐败等现象。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效率低下,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科学完善的扶贫资金审计监管体系,基于此,本文就扶贫资金审计监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菁 《广东商学院学报》2021,36(4):后插5-后插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是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问题也日益突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各级地方政府的精准施策下,在广大扶贫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重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相似文献   

18.
30年来,中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深度贫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由于致贫原因不同,要进行精准扶贫、实现脱贫就需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其本质就是要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论文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分析精准扶贫的内涵和政策路径,并重点探讨依托比较优势,提出西部深度贫困区应依托本地资源禀赋优势、后发潜力优势以及政府政策优势来发展特色产业,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集聚来有效脱贫。  相似文献   

19.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不平凡的五年中,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但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困难和挑战,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新时代下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它制约着精准扶贫的有效推进,束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我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下精准扶贫工作的必由路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进入收官阶段,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提高逐渐成为精准扶贫的目标。对电商助农的现实需求及可行性进行分析,以安徽工业大学对六安市裕安区红石岩村的扶贫助农项目为例,探索教育助农与产业助农有机结合的新模式,在电商助农的创新模式下,实现农民群体、消费者、电商平台和村集体经济四方共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