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我国十大城市群金融发展的空间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从Moran's I值和LISA分析来看,单个城市群内金融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不同城市群之间金融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存在一定差异。其次,空间面板数据回归结果表明,城市群金融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能够减弱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金融辐射会带动周边城市,从而促进城市群金融一体化的形成"这一逻辑,本文分别借助威尔逊模型和F-H模型,测度中心城市金融辐射能力与各个城市群的金融一体化发展程度。结果显示:城市群内存在金融资源分布与配置不均衡的现象;各城市群不止拥有一个金融中心城市,十大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金融辐射能力虽然存在差异但均覆盖了各群内部所有城市;城市群内金融资源通过由金融竞争力较强的高梯度中心城市逐级流向竞争力相对较弱的低梯度城市形成金融一体化关联。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数字贸易基础设施、贸易对象、贸易竞争力三个维度构建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指标体系,分别采用空间自相关、基尼系数、β收敛模型探究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数字贸易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发现:(1)中国数字贸易发展存在空间集聚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整体表现出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发展格局,渐进演进趋势明显;(2)区域间差异是数字贸易发展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平均贡献率达55.55%,其中,东部—西部差异贡献率最大,东部—中部次之,中部—西部最小;(3)全国及三大区域数字贸易发展均存在绝对β收敛特征,在考虑了人力资本水平、城市化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政府补助水平四个因素后,区域间和各区域内部的数字贸易发展差距逐渐缩小,且中部地区具有较高的收敛速度。研究结论对于总体把握中国数字贸易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推进区域数字贸易协调发展、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丹  谭露 《金融与市场》2022,(12):41-53
本文基于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的市级层面数据,利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研究了2012年至2020年使用深度在全国和分区域范围内的动态演进、区域相对差距,采用变异系数、空间面板模型对使用深度的收敛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全国范围内及东、中、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水平不断提高,多极化现象得到缓解;全国、分区域内使用深度的相对差异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整体差异的主要来源;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全国、分地区范围内使用深度呈现出“前期收敛、后期发散”的态势,且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收敛;不同区域收敛速度不同,在加入了相关控制因素后各区域收敛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1—201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应用自然断点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地理加权回归(GWR)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省域数字普惠金融存在显著空间集聚性和空间分布非平衡性;省域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呈正相关趋势,与第二产业占比呈负相关趋势,传统金融与教育水平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文章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区域经济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模型和相对发展模型,以长江中游31市为研究对象,分析长江中游城市2010—2019年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韧性总体水平不断上升,空间分布由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向中高水平的均衡水平转变,武汉都市圈在三大城市群中占领先地位;“新型城镇化-区域经济韧性”复合系统耦合协调程度呈逐年增长态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的耦合协调状态;三大城市群中,环长株潭城市群的耦合协调水平最高。新型城镇化水平滞后在发展后期成为制约“新型城镇化-区域经济韧性”耦合协调水平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文章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摘要: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市)的数字金融发展指数,从全国和区域两个维度出发,使用基尼系数测算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基于核密度估计探讨其空间分布状态,并进一步采用传统和空间马尔科夫链方法系统考察地区间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的内部流动性和空间动态演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数字金融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地区间差异较大,东西部地区差距最大,且有扩大态势;(2)不同地区数字金融发展的演变趋势趋同,部分地区“极化”现象明显,且不同地区数字金融的空间分布特征各异;(3)地区间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的流动性随着数字金融水平的提高减弱,数字金融水平越高的地区稳定性越强,呈现“俱乐部”收敛特征。上述发现加深对我国数字金融发展的空间格局认知,并在此基础之上为缩小区域数字金融水平差异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郑理  徐雷  钟坚 《保险研究》2021,(6):28-48
本文选取2000~2018年中国五大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信息系统、Dagum基尼系数、Markov链等分析方法,揭示五大城市群保险业发展水平的动态演变趋势,同时对保险业发展水平的空间敛散性和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研究表明,在全国保险业发展水平持续上升的同时,五大城市群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表现出"板块化"的空间集聚特...  相似文献   

9.
曹春方  马新啸 《金融研究》2022,508(10):135-152
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是当前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关键路径,如何实现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分工完善和人才市场化配置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本文以高铁开通为冲击,研究不同规模城市中新兴产业公司雇员流动的虹吸效应。研究发现:高铁开通之后,新兴产业公司的雇员流动因城市大小出现分化,新兴产业公司在大城市更容易获得雇员,而在小城市则更难,表明新兴产业的雇员流动在高铁开通后存在城市群内更为市场化配置的虹吸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小城市的雇员流出源自高铁开通后更容易获得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和缓解其高房价压力,但并不受大城市高工资影响;虹吸效应存在空间限制,主要存在于距离大城市2小时高铁圈的小城市内。本文表明以高铁连通为典型的城市群一体化进程对不同规模城市的新兴产业成长具有差异化影响,这不仅对产业分工和劳动力流动的相关研究作出补充,也对因地制宜推进区域间协调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市)的数字金融发展指数,从全国和区域两个维度出发,使用基尼系数测算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基于核密度估计探讨其空间分布状态,并进一步采用传统和空间马尔科夫链方法系统考察地区间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的内部流动性和空间动态演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数字金融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地区间差异较大,东西部地区差距最大,且有扩大态势;(2)不同地区数字金融发展的演变趋势趋同,部分地区“极化”现象明显,且不同地区数字金融的空间分布特征各异;(3)地区间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的流动性随着数字金融水平的提高减弱,数字金融水平越高的地区稳定性越强,呈现“俱乐部”收敛特征。上述发现加深对我国数字金融发展的空间格局认知,并在此基础之上为缩小区域数字金融水平差异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