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5年之后,中国仍将面临着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低碳消费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鼓励低碳消费,抑制奢侈浪费,鼓励低收入者的消费、稳定中产阶级的消费、抑制高收入群体的奢侈性消费和炫耀性消费,即结构性拉动消费必然成为一种可行的选择.结构性拉动消费对短期经济增长可能具有负面效应,但对长期经济增长具有正面作用.低收入群体由于物质消费的增加而使自身的福利水平提高,富裕群体由于通过帮助弱势群体、投入社会公益、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等消费同样可以提高自身的福利.结构性消费并不会降低居民幸福感.客观存在的收入差距为结构性拉动消费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特别是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增长较快.如果收入没有与消费形成协调增长关系,那么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大打折扣.本文通过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对淮安市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协调淮安市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时策.  相似文献   

3.
提高消费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论述了提高消费率的作用,分析了我国消费需求不旺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费率偏低,削弱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提出要逐步提高消费率,提高居民收入,充分发挥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和拉动作用,提高消费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年与2017年数据,考察了中国家庭负债对居民家庭总支出和消费性支出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消费类型、不同收入群体以及城乡居民家庭消费中的差异.利用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偏误后的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居民家庭负债并不会显著促进或抑制居民家庭总支出和消费性支出,但却会强化家庭财富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削弱家庭收入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显示,居民家庭负债会抑制发展和享乐型消费,强化发展与享乐型消费的财富消费效应.就对不同收入群体消费影响的差异而言,家庭负债对低收入家庭消费性支出的抑制作用和财富消费效应的强化作用均大于高收入家庭.这表明通过家庭负债来促进消费增长和升级并不是行之有效的途径,提高城镇居民的家庭总资产水平、低收入家庭与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才能真正推动消费的增长与升级.  相似文献   

5.
"十二五"时期是广西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富民强桂"成为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重要目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对实现上述两大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能够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带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另一方面,"富民强桂"的根本宗旨在于改善民生和实现广西经济跨越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有助于促进全体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韩英  徐仲安 《经济师》2009,(4):273-274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山西消费需求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对促进山西经济增长发挥了动力作用。但是山西消费需求在增长变化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还不够强劲,制约山西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错综复杂。为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挑战和尽快实现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山西迫切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刺激和扩大消费需求,加速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复苏,中央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民生的重要举措.保增长、扩内需的核心就是要扩大消费.消费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集团消费,而在于个人消费、老百姓消费这一块的启动上.老百姓现在不敢消费,主要是不放心,对自己的后半辈子不放心,对产品质量不放心,对食品安全不放心,等等;所以说让老百姓放心,才能扩大消费.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表明,均衡增长的必要条件是劳动收入的增长与国民收入的增长保持不变,即劳动收入占比保持稳定。中国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资本深化的技术进步导致了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转变这一增长方式的着力点在于纠正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提高劳动收入占比,促进经济稳定均衡增长。  相似文献   

9.
金三林 《经济纵横》2007,(12):19-24
2007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但也存在着投资和消费增长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失衡等深层次问题.资源和要素价格低估是经济增长失衡的直接原因,但根源还在于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转变滞后.2008年,我国政府将遵循"控制总量、稳定物价、调整结构、促进平衡"的思路,继续深化改革,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能源的支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经济增长又促进能源的消费.本文通过典型相关分析,研究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特别是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会带来能源消费量的直接增长,并据此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一、解决分配不公,是推进我省经济快发展的基石 1.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才能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主要是居民用来消费和投资的,收入增长长期低于经济增长将导致居民消费率偏低。近年来,我省投资率连年提高,消费率逐年下降。而消费率低表明经济总量用于消费的部分相对少,这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由于投资率高,而收入水平和消费率偏低,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容易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量、消费不足,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利于我省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十五”时期,随着收入的持续稳步提高,广东农村居民用于生活的消费支出迅速增长,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全面增长在收入增长加快的拉动下,农村居民对收入增长预期提高,消费信心增强,生活消费支出全面增长。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5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707.7元,比2000年增加1061.7元,增长40.1%,年均增长7.0%;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实际增长6.0%。1、八大项消费支出全面增长。2005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789.4元,比2000年增长35.8%;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43.5元,增长37.7%;人均居住消费支出530.3元,增…  相似文献   

13.
1998年中国取得GDP增长7.8%的惊人成绩,决策、政策层面的经验在于,中央及时作出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 1999年值得关注的重要政策动向是:“投资和消费双向启动”。 总结1998年成功经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  相似文献   

14.
消费需求不足是我国经济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目前在城市一些消费品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要想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就要求商家转变思路,开拓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和方法,提高农民购买水平,增强他们的消费欲望,促进农村消费增长。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投资和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论述,分析了1978-2003年我国投资、消费和经济增长发展的特点,说明了投资和消费的协调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表明只有保持投资和消费的适当发展比例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投资和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论述,分析了1978-2003年我国投资、消费和经济增长发展的特点,说明了投资和消费的协调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表明只有保持投资和消费的适当发展比例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消费增长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经济特征发生了实质性变化。随着市场格局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市场需求特别是最终消费需求成为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对整个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起着始发性、基础性的作用。消费的扩大,将带动生产能力的扩张;消费结构的升级,将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新的消费热点可以引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促进经济的不断增长。同时,经济的增长,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消费需求的扩大,这样就形成了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我国1990~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但是二者只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即能源消费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却没有带动能源消费的增长.  相似文献   

19.
通货膨胀根源在于不合理的经济增长结构,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调整不合理的经济增长结构,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使国内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20.
在国内持续低消费的情况下,由于政府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激励,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主要依靠投资、净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净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实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净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净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关键:一在于提高消费,二在于改变政府对投资和出口激励的方式与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