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技术效率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注重教师"如何教学""怎样教更有效率"等问题,导致教师文化批判视野缺失、教师工具性角色凸显和不均等教育结果难以改善。社会文化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适应了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基础,是实践教育公正的现实需要和教师专业化应然需求,能纠正技术效率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偏差。社会文化取向教师专业发展可以通过教师赋权增能、教师多元文化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教师批判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来进行。  相似文献   

2.
美国文化多样性日益凸显,多元文化教师教育理念与实践较为先进。有关教师多元文化教育资质的认定,各州采取了各不相同的措施来实施认证,主要有三种制度:(1)专门的多元文化教育资质的认证;(2)将多元文化教育资质融入双语教育或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资质认证;(3)跨文化教育取向的大学专业项目。其成就和经验值得关注,但在观念、管理和培训者等方面也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3.
以西南地区为例,分析了民族文化、民族教育实践、民族教育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西南多元共生文化是西南民族教育实践生发的基础,西南民族教育研究是对教育实践特征和规律的总结。西南民族教育研究的目标是:以教育促进多元共生文化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文化自觉,寻求民族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契合点,走内源式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费孝通的"文化自觉"是"人"的自觉,其本质是主体的"自我反思性构建",自我超越是"文化自觉"的根本要义。"文化自觉"与教师教育场域之间具有的内在耦合性及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与发展的诉求是促发教师教育文化自觉命题的"双轨"动因。教师教育文化自觉的向度、意涵、基本价值构成等体现为"文化自觉"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教师教育场域中的具体释放或表征。从新世纪教育的使命出发,"文化自觉"应为教师教育实现21世纪"人文重建"使命的实践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5.
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喻神、娱(育)人、寓意——独弦琴构筑了一种民族文化形态,是自然与人文共生的缩影。独弦琴文化是具有本土性、民族性的重要教育资源,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民族认同、艺术教育和学校教育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间文化的互融、互通逐步成为校企合作的新取向。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需要更多地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这一内涵本质上探讨与实践,应将具备的专业文化涵养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专业文化融合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关键是对其价值取向的认同和归属.摒弃更多的从利益角度的思考,只有对产业、企业文化的认同、接受、融合,并渗透到专业建设及学生专业学习全过程。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才能真正走向深入,高等职业教育内涵与质量才能切实提高。  相似文献   

7.
诞生于西方的现代商业保险是植根于西方社会的制度文化基础之上的,而中国尚不完全具备商业保险运行所需要的制度文化基础,商业保险传入中国必然会产生制度、法制及文化上的冲突。因此,商业保险在中国的运行和发展也呈现出与西方文化环境下不同的特点。由于制度文化变迁的长期性以及全球化的影响,中国要实现商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文化共生的理念下,走“全球化与本土化”结合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大学文化建设的背景下探讨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认为:文化素质教育是建设大学文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文化素质教育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文化素质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大学文化建设与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价值塑造与教育实践履行的关系。大学文化的形成依赖于文化素质教育的长期推行,文化素质教育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9.
"民汉合班"是新疆高校近年来为缩小民汉教育质量差距而采取的一种教育模式,是"民汉一体化"教学思想的表达。"民汉合班"的班级主体构成打破了以往单一民族成份的格局,由此也带来了班级文化呈现主流民族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共在的多民族文化并存态势。文章从文化共生班级文化内涵解析入手,论证了"民汉合班"追求文化共生班级文化的价值,并提出了构建文化共生班级文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当下,许多大学非中文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缺失的现象。本文试图追本溯源,探寻到大学生审美缺失背后的主客观根源,并试图从中找到标本兼治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解决途径是需要国家社会的舆论导向、学校理念和制度、院系的管理、教师身体力行的演绎和不倦的教诲、以及学生的心灵接受等各个方面紧密配合,从源头下手讲求次第,方能一改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缺失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文化与经济共生互动,文化经济化的趋势日趋明显。本文探讨的是这一现象存在的客观现实性以及未来前景。作为这一领域中的特殊产品,文化商品以其特殊性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同时思想理论误区与实践误区无疑对文化经济化趋势形成挑战。如何为市场经济中处于转型期的文化制定相应的文化经济政策成为能否推动文化经济化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教师专业得以发展的基础是教师文化资本的不断积累。借鉴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发现,教师的文化资本是其生存于教育场域的结晶,伴随教师专业发展的始终。另外,文化资本的形成有利于促进教师生成教学智慧。教师文化资本的形成是水到渠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遇到职业倦怠导致的故步自封、功利主义诱发的导向错位、学校文化建设的顾此失彼的阻碍,因此提出教师形成主体自觉、学校激发教师活力以及重视终身学习的教师文化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公民教育讨论必然涉及文化维度的思考。在全球化时代,我国公民教育更应该关注文化问题。当前我国公民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遭遇了三种文化问题:在西方文化成为霸权文化的情况下如何处理西方公民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多民族国家内部共同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问题,社会弱势群体公民教育中的文化资本问题。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的大学已成为社会中最前沿的组织。大学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体现,应该保持鲜明的民族特性和独立的品格。延安精神在延安时期党的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理性光辉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新中国教育的性质和面貌,并由此影响了几代人的思维、知识结构和行为方式,对于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及教育理念,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延安精神在延安时期高等院校办学实践中引领爱国文化、服务文化、实践文化和创新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处于重要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下,延安精神因其鲜明的党性、永恒的先进性、强烈的实践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在中国大学文化构建中有着极具现实意义的价值取向,应该并能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体制化教师教育始于清末,从文化及"范式"的视角看,大致经历了四次历史文化范式变型,亦即为我国教师教育以"西化与国际化"为发展标准而逐步塑型文化范式的进程。当下我国教师教育文化范式正成型为以西方文化特征(模式化、标准化、专业化思维为基质)为主的文化范式,其间,中国文化根本精神日益式微,"师范教育"文化特质逐渐消弭。基于一种文化自觉、文化自尊和文化责任,新世纪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则应注重"本土化"或"中国化"的文化范式建构,在教师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基于"师范教育文化基因"而培育我国新型教师教育文化范式。  相似文献   

16.
文化回应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取向以及一种行动方案,有其提出的理论背景、思想脉络和实践意向。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文化差异,没有关注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仍是以主流文化的标准及方式要求他们,因而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学业低落。教师应该理解学生成长的母文化、学生文化行为所暗示的文化意蕴以及学生之间的文化差异,将学生的母文化作为学习的桥梁,而不是学习的障碍,学校教育应适度反应学生的母文化,使学生的学习经验更具脉络意义。教师需要关怀学生、与学生建立多种沟通方式、开发多元文化课程以及保持教学与文化一致性的教学架构。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应用技术不再是少数专业人员的"专利".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计算机尤其是微型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一种办公手段,已经普遍存在于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当中.因此,高等院校在各非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开设计算机基础课是时代的需要,是教育服务于社会的需要.如何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期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8.
包容性发展是人类在反思过去发展方式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包容性发展主张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经济增长和公平正义基础上的增长共享,与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十分契合。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与包容性发展理念下的可持续社区理念还存在较大差距,为此,必须促进包容性发展以加强可持续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习俗。古村落教育习俗是带有典型传统农业社会特征的一套非正式化的文化教育和观念体系,它可以分为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不同类型,并且呈现显性与隐性、刚性与柔性、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教育与文化等多维度统一的特征,同时在古村落中承担着教化、调节和传承等重要功能。在国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我们亟需重新审视古村落教育习俗的当代价值,挖掘其在乡村社会发展、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重要影响与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济南师范附属小学作为研究对象,透视当今教师群体的生存状态,可以看出,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着教育失败的外部归因、保守的价值取向、封闭及个人主义教学方式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的提升与转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离不开精神的引领与制度的规约。教师不仅应该为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道德引领。面对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失范与价值混乱现象,教师必须以中流砥柱的姿态抵制道德的偏差,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而努力。教师文化的建设非一日之功,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