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通过分析安徽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总体情况及发展变化趋势,并与全国、中部省份、长三角地区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安徽省城乡收入存在的差距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缩小途径。  相似文献   

2.
安徽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目标是实现安徽经济的较快增长,缩小同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落后地区赶超战略的主流理论为东向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安徽省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东向发展战略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加速融入长三角,实现安徽经济的崛起。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行业收入差距与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资源配置效率、分配公平、社会稳定)两大类指标体系,运用行业收入差距适度性的测度方法,测算长三角地区行业收入差距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度性。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的行业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近几年稍有缓和;浙江省行业收入差距扩大幅度最大,上海市次之,江苏省最小;从静态适度性来看,两省一市行业收入差距与经济社会发展四个方面呈现优质适度状态,浙江省适度性最高,说明长三角地区行业收入差距还未触及社会容忍度;但从动态适度性来看,两省一市行业收入差距与四个方面的适度性均在逐渐恶化的轨迹上运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缩小行业收入差距的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1-2018年的数据,探讨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发布的政策对长三角旅游业收敛的影响机制.β收敛结果显示,长三角旅游业趋于均衡发展,且呈现出"自我强化效应",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差距的缩小是长三角旅游业收敛的主要动因.非线性时变因子logt检验揭示了长三角旅游业俱乐部收敛的特征,沪苏浙旅游强市位于较高层级的收敛俱乐部,而安徽省大部分城市位于收敛俱乐部底层.空间计量检验结果说明,长三角旅游业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关联,一体化政策对长三角旅游业差距的缩小产生了持续的推动作用.基于中介效应的影响机制检验表明,一体化政策能够通过提升政府行政效率、优化公共资源再配置、提高市场潜力等途径促进长三角旅游业收敛,且政策效果伴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增强.而现阶段安徽省旅游业发展落入了"政策陷阱",旅游业发展的省际差距阻碍了长三角旅游业收敛进程.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民办高校起步晚,与民办教育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发展前景看好。要使安徽省民办高教健康地发展,政府主管部门应鼓励、支持、引导、管理并举,民办高校应创新、质量、效益、发展并重。  相似文献   

6.
农村居民增收能力的测度与时空演变分析是研究农村居民增收与区域不均衡的重要方法。本文依据收入来源,综合选取16个指标构建农村居民增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2017—2019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的农村居民增收能力进行测度,并运用主成分—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法、Dagum基尼系数及其子群分解法对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增收能力的时序演变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增收能力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部分地区能力变现效率偏低;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增收能力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空间上呈东南向西北递减分布;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增收能力区域差异和不均衡性在逐年扩大,安徽省掉队现象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各地区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结合2011—2020年中国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统计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分析方法,探究创新人才集聚、产业结构优化对长三角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创新人才集聚与产业结构高级化融合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更强。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创新人才集聚能显著推动江苏省、安徽省及大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但对浙江省和中小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显著;产业结构优化及其与创新人才集聚的融合对江苏省经济的促进效应优于浙江省和安徽省,对大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大于中小城市。基于门槛效应模型的研究发现,创新人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随着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增强。为更好地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各城市有必要提高创新人才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通过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和产业体系,提高浙江省和安徽省的人才储备质量和产业水平,从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皖江开发战略实施近20年来,皖江地区从政府层面制定了一系列开发措施,取得了一些成绩。皖江城市带是皖江区域的核心轴线,在融入长三角的大潮中发展较快,但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差距在拉大,融入时间将会增加。皖江城市带具备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和产业优势,但区域核心不突出,内聚力不强。加快皖江城市带建设的突破口是要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与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城镇体系建设等方面强化皖江城市带整体功能,强化一体化措施,加强城市带空间整合。  相似文献   

9.
采用2002~2013年长三角地区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面板协整模型,对其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长三角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但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且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以及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即加速推进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有利于从根本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99~2013年中国333个地级市城市数据、高铁数据和地理矢量数据,探讨了高铁开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对于未开通高铁的城市,高铁开通扩大了开通城市的城乡收入差距;高铁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效应,在东部地区、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尤为显著;高铁通过对固定资本投资、财政支出等要素资源的虹吸效应减少了农村收入,进而扩大城乡收入差距;高铁站与城市中心的道路距离在30公里之内时,能减弱高铁开通对农村居民收入的负向影响,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因此,将高铁建设与地区发展规划相结合,合理规划高铁站选址,有望改善高铁带来的经济福利,促进地区间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保险业的特殊性和本国国情,我国保险资金运营立法应当继续坚持“安全第一、稳健投资”的原则。根据入世后的新形势和保险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应当逐步放宽和完甚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同时,要借鉴国外成熟的相关立法,加强对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安全和效益两大目标的协调。  相似文献   

12.
工资集体协商的约束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年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引起了企业极大的关注,工资集体协商是企业与市场日益成熟的表现,但在我国卓有成效地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实行上仍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认真的探讨,本通过对“协商办法”可行性的理论分析,力图论证工资集体协商在中国将在走一段并非一帆风顺的路程。  相似文献   

13.
论西部大开发中的政府职能与政府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大开发中的政府职能定位对西部大开发的速度,效率甚至成败将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在论述西部大开发中政府职能定位的理论和实践依据的基础上,探讨了中政府的主要职能,分析了中政府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政府改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企业家理论和企业理论长期处于隔离状态,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只有融入企业家因素才能更好解释企业的产生和企业内部权威的来源,企业能力理论只有融入企业家因素才能更好解释企业边界的动态变化。基于企业家的视角,企业的本质是企业家实现自身人力资本价值的工具,企业边界是企业家基于价值最大化主动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二十年来,中国对金融体系进行市场化改造,先后采取了许多金融改革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然而,由于传统的惯性和银行业的特殊性,银行业改革中的一些深层的矛盾仍未得到解决.从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看,中资银行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还相差甚远.加入世贸以后,占据产品优势的外资银行进入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构成较大的威胁,对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商业银行必须积极采取措施,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这对推进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宋朝总管全国财政的机关,在宋神宗元丰改制以前是三司,元丰改制之后为户部,京师粮仓作为宋朝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机构亦随之发生变化.为保证仓粮的收支与存贮,宋延还实行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形成较为严密的管理制度.但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仓官吏的营私舞弊是仓务管理中的痼疾,伴随宋朝始终.  相似文献   

17.
地方高等教育要获得可持续发展,要做的工作很多。于千头万绪的思路和对策中,最重要的工作还是高校内部的学科建设。从地方院校的主要特点出发,应从学术方向、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加强学科建设管理四个方面抓好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8.
税式支出是政府为了一定的目的,有意识地放弃一部分税收收入而让给纳税人的一种主观行为。本文就如何运用税式支出中减免税与优惠税率推进经济发展,提出了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运用政策,造福企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有没有抽象的一般的道德、有没有抽象的一般人性、有没有抽象的一般的爱等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都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答案。然而,一个半世纪过后,有没有普世价值之争进入人们的视野,因此,重温恩格斯的有关论述仍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农业经营模式变革与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转变之间存在着内在相关性.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转变是农业经营模式变革的前提和推动力;同时农业经营模式变革的要求又是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转变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其次回顾二者相互作用的历史进程,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经营模式经历了合作化、分散化、再到产业化的变革过程,每一阶段都存在着二者的相互作用;再次,对郫县农业产业化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直观地验证了二者的内在相关性;最后得出加快农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提.针对目前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尚存问题,应着力建立和谐农地使用权流转关系,建立健全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机制,健全农地社保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