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基于政府和银行的角度分别建立了纯战略纳什均衡、混合战略纳什均衡、不完全信息贝叶斯均衡这三种博弈模型,尝试揭示政府与银行之间的利益关系,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通过探讨发现政府与银行之间的均衡主要与双方各自的利益关系有关。影响因素主要有政府的监督成本,政府对实施绿色信贷的银行的补贴以及对未实施绿色信贷的银行的惩罚。政府监督成本越高,监督的积极性就越低,对实施绿色信贷的银行补贴越多,不实施绿色信贷银行惩罚越重,银行就越有积极性实施绿色信贷。银行实施绿色信贷获得的无形收益、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时的损失以及银行实施非绿色信贷时的利息收入。这几个因素对绿色信贷的实施情况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信贷利率向上波动是否会引致绿色企业逆向融资?本文基于我国利率市场化与绿色企业特征,构建市场化的信贷利率对绿色企业融资约束影响的理论模型,结果表明,市场化的信贷利率对绿色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存在负向关系,并采用信贷利率-资金量的市场供求理论对此结果做了验证.当信贷利率上升,会出现绿色企业融资约束变小,使得融资增加.市场化的信贷利率向上波动会引致绿色企业逆向融资.采用2012-2019年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利率(CHIBOR)一年期利率加权平均值及其标准差和上市绿色企业数据构建静态与动态面板模型分别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市场化的信贷利率及其波动均对绿色企业融资增量有正向作用,即信贷利率向上波动及波动幅度变大均会引致绿色企业逆向融资.根据结论,提出我国绿色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2009—2020年中国22家上市银行年度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就绿色信贷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与异质性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绿色信贷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抑制作用。风险承担与盈利能力在绿色信贷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关系中承担着双重中介作用。绿色信贷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特征。相对于国有银行、低环境规制时期银行及经济上行期银行,绿色信贷对非国有银行、高环境规制时期银行及经济下行期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该成果将为防控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国家环境保护部与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实施绿色经济政策--"绿色信贷"、 "绿色保险"、 "绿色证券",针对企业在环境方面的表现,银行会实施不同的信贷决策,保险公司会制定不同的承保方案,证券监管部门会在企业申请上市和再融资方面实施不同的政策.银行的信贷决策、保险公司的承保方案和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政策都会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影响,这就要求企业加强环境信息披露.绿色经济政策为环境信息披露目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些解决途径,并为环境信息披露提供了带有压力的外部环境,因此,企业要从各方面逐步完善环境信息披露.  相似文献   

5.
低碳经济下银行信贷策略,即绿色信贷。借鉴世界发达国际在绿色信贷方面的成功经验,以促使我国银行进行信贷营销策略调整、信贷产品创新与信贷授信制度的完善,不仅能推动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经营模式的转型,而且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干预与银行信贷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连军 《财经研究》2011,(5):112-122
金融危机冲击导致经营环境恶化,银行信贷萎缩,在政府施加的指令性贷款和自身经营利润最大化的双重任务约束下,银行道德风险增加,贷款资金投放背离政府救市意图。文章在一个双重任务约束模型框架下分析了危机中政府干预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影响,根据任务之间的关联度对银行的激励行为做出拓展性解释。动态面板GMM模型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政府干预没有造成不良贷款的上升,但对信贷规模的扩张存在明显影响,长期将造成银行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潜在风险的上升。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非行政命令式的环境政策,绿色信贷对节能减排可能产生的作用不可忽视。基于2007-2018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和六大污染产业层面的数据,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绿色信贷对能源强度和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绿色信贷在微观层面通过企业经营绩效和企业创新,在宏观层面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地区信贷资源配置和地区示范效应机制实现节能减排。绿色信贷的节能减排效应存在显著的地区异质性:相比中西部地区和低市场化水平地区,绿色信贷在东部地区和高市场化水平地区的节能减排效应更加明显。能源强度和环境污染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邻近地区的绿色信贷政策亦会对本地的能源强度和环境污染产生抑制作用。本文认为实施地区差异化和地区联动策略,以及提高市场化水平可充分发挥绿色信贷政策的节能和减排效应。  相似文献   

8.
从地方保护主义和不当行政干预的视角出发,实证检验了中国式财政分权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对地方银行经营效率的异质性影响。结果显示:地方保护主义存在"软约束"效应,虽然可以给地方银行带来"优质资源",但也会导致地方银行产生依赖性,最终阻碍地方银行经营效率的提升;不当行政干预存在"硬约束"效应,会扭曲信贷资源配置、降低信贷资产质量,最终阻碍地方银行经营效率的提升;微观层面上,地方银行扩张资产规模、开展跨区域经营活动,会抑制"软约束"效应和"硬约束"效应;宏观层面上,法治水平的提高,会抑制"软约束"效应和"硬约束"效应,财政收入占比、政绩压力和财政赤字的上升,则会加剧"软约束"效应和"硬约束"效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银行对房地产企业的贷款市场出发,运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立银行和房地产企业的信贷博弈模型,分析其博弈过程,阐释房地产市场繁荣与萧条的银行信贷的作用,并就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碳中和”与“碳达峰”的目标,我国全面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绿色金融发展迎来巨大发展契机。绿色信贷作为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备受关注。因此,选取20家披露绿色信贷数据的商业银行为样本,实证检验了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并探讨金融科技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绿色信贷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呈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对绿色信贷与经营绩效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娄志捷 《经济论坛》2010,(7):120-122
目前,我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显现,银行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开展绿色信贷成为大势所趋。本文分析了目前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主要障碍,阐明绿色信贷的开展将符合银行长期利益并应得到鼓励和推进。  相似文献   

12.
银行绿色评级制度包括涉及绿色信贷的基础政策,如已颁布的《绿色信贷指引》,也包括绿色信贷统计体系、绿色信贷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等评价标准、公众参与机制等,这些共同构成了银行绿色评级制度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亚洲国家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单位根与面板协整方法研究混业经营下银行集中与银行效率的关系.理论研究表明银行集中会带来两种相反作用的效应: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经济,银行集中度提高所带来规模经济上升促进银行效率;相反专业化经济下降损害银行效率.实证分析(1)支持理论所表明的均衡关系,银行效率与银行集中等变量存在协整关系.(2)混业经营条件下,银行集中与银行效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规模经济效应大于专业化经济效应.因此混业条件下,提高银行效率必须寻求有效途径,加强竞争,适度提高商业银行的集中度.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推进稳健的货币政策,信贷投资控制和风险管理随之成为我国信贷政策的热点之一.本文以2001-2007年中国各项贷款( DAI)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时间序列数据验证信贷还款能力和银行投资额线性正相关的假设,在基础上,基于动态规划理论,建立动态规划模型,采用逆推方法研究了动态规划在信贷投资中的运用.结论是:从理论层面而言,动态规划方法在现代商业银行发放信贷投资操作中是一种实用性强、有效提高企业信贷还款能力的最优化决策.  相似文献   

15.
肖仁桥  肖阳  钱丽 《技术经济》2023,42(3):1-13
基于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与绿色技术创新视角,首先将绿色金融分为绿色信贷、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三个维度,进而采用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未包含西藏地区和港澳台地区)面板数据,利用动态广义矩估计面板模型(GMM)分析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非线性影响,探讨绿色金融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并分析绿色金融对绿色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绿色信贷、绿色证券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均呈“先扬后抑”的倒U型关系,大多数中西部省份绿色信贷、绿色证券水平尚未跨过拐点,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处于促进阶段,绿色保险则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线性促进作用;(2)绿色技术创新在不同维度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且绿色技术创新在绿色证券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传导作用最强,其次是绿色信贷,而绿色保险最弱;(3)绿色信贷、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对绿色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关系均起显著正向调节作用,且三种类型绿色金融的调节效应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16.
绿色信贷是商业银行作为中国主要金融机构,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将银行的经营活动与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在一起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国家实现"低碳"发展的有力金融杠杆。通过对中国关于绿色信贷概念及相关意见的阐述,在介绍中国产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对绿色信贷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方式进行分析,用现实数据诠释了绿色信贷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并分析了绿色信贷发展中的不足,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马思敏 《当代经济》2016,(24):50-52
本文以兴业银行为例,介绍其绿色信贷的基本概况并通过总资产,净利润与不良资产负债率财务指标,分析兴业银行绿色信贷规模与其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并为银行初期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崔洋 《经济师》2022,(6):123-125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商业银行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如何保障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与自身盈利、社会利益的统一?文章通过对12家银行目前绿色信贷业务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从短期看,发展绿色信贷业务会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站在长远的角度,绿色信贷不仅有助于加快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转型,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同时能够增强持续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19.
陆秋琴  袁梦  黄光球 《技术经济》2020,39(12):16-25
技术经济转化能力与转型效率是企业技术变迁式转型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分析技术变迁与企业技术变迁式转型过程,由此构建技术经济转化能力与技术变迁式转型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以煤化工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和PVAR模型实证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性与动态关系。结果显示:煤化工企业技术经济转化能力不佳,技术变迁式转型效率情况良好但不够稳定,且二者的发展始终处于失调状态;技术经济转化能力对技术变迁式转型效率在初期有较强的负向影响作用,而长期来看则呈现出不太显著、滞后但持续的正向影响作用;后者对前者呈现显著、及时且持续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凯  王海丞  白福新 《时代经贸》2011,(12):181-181,218
本文从银行对房地产企业的贷款市场出发,运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立银行和房地产企业的信贷博弈模型,分析其博弈过程,阐释房地产市场繁荣与萧条的银行信贷的作用,并就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