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不能仅限于政府,要从"活态文化"层面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更好地继承传统、开拓未来。高职院校在立足地方文化建设过程中,更应该发掘自身优势,尤其是在非遗传承人培养实践中,不断拓宽与地方非遗产业的融合范围,解决非遗传承人培养难题。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地方传统手工艺行业、企业、非遗办等主体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需求,开展实地性研究,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服务地方经济文化为使命,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模式中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支撑,在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精神文化建设同样需要得到切实保障,应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价值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本文以河北省黄骅市齐家务镇麒麟舞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等方法探析当地麒麟舞非遗保护现状,从人口、文化、资金、产业四个角度进行分析,指出齐家务镇麒麟舞非遗保护存在传承人主体性缺失、多元文化冲击、资金来源有限以及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因此,应立足于现实,通过奠定传承基础、增强文化认同,拓宽资金渠道及产业融合发展来有效保护非遗文化,实现非遗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双向融合。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世界各国已经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在有序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是对传承人的保护,由于自然和社会等原因,非遗传承人正在逐渐减少,为了更好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4.
非遗文化可分为物质产品、生产技艺、文化功能和价值观四个层面,海外孔子学院的设立和发展,可以增进所在国(地区)民众对中国非遗技艺的了解,提升其对中国非遗艺术的鉴赏水平,增强其对中国非遗价值观的认同,进而可以促进中国非遗产品的出口。选取37个样本国(地区),采用改进的贸易引力模型,根据2004—2014年的数据资料分析孔子学院对中国非遗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表明:无论是孔子学院数量,还是孔子学院影响力,都显著地促进了中国对所在国(地区)的非遗产品出口;当所在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孔子学院对中国非遗产品出口的促进作用较强。应该更好地依托孔子学院这一文化交流平台来促进中国非遗产品的出口贸易。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带手工劳动和工匠精神基因,当前已经逐渐被融入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但是劳动教育课程中却存在着“精神是精神,技能是技能”、传统技艺不能融合劳动精神等问题。技艺文化难以描述文化精神,内容文化才是引发文化精神认同和民族情感共鸣的核心要素。非遗技艺重在从“技艺文化”向“内容文化”深度转变,需要重构非遗劳动文化:从异化到人的全面发展转化;重构非遗劳动价值观:从“劳动光荣”到“劳动幸福”的劳动伦理转化;重构非遗劳动传播:从碎片化到情境化的数字化叙事转化;重构非遗劳动课程设置:从技艺传授为主到个体成长叙事为主的内容转化。  相似文献   

6.
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日益受到关注与重视,但仍有不少非遗文化在不断息微,面临后继无人。尽管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发非遗文化的相关课程,但社区老年教育作为区别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补充,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有着自己的使命。灰塑特色课程通过乡土课程、信息化课程、游学课程、自组学习团队四类型,开发形式多样的老年特色课程,既丰富了老年教育特色课程的多样性,还使更多人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文化气质。作为地方人才培养、文化传承重要基地的高职院校,应当承担使命,有所作为。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坚持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充分发掘非遗文化的育人资源,将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无锡梅里泰伯庙会具有悠久的历史,2014年年底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功。泰伯庙会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具风采的至德文化内涵,通过对无锡泰伯庙会的文化特点进行归纳,并结合传统庙会文化在现代开发保护下的问题,提出"非遗"保护背景下对传统庙会文化进行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非遗旅游是建立在非遗资源开发基础上的文化旅游消费形式,对实现非遗价值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勾蓝瑶洗泥节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梳理洗泥节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分析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冲突,并从传承人、政府部门、旅游企业、社区居民、民间组织等利益主体...  相似文献   

10.
揭阳国家级非遗灯杆彩凤习俗,寄托了千百年来江氏族人慎终追远的情思,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前,灯杆彩凤这项民俗文化在传承中面临着活动间隔时间长、习俗意义被淡化,组织者老龄化、传承后继乏人等困境。为突破困境,揭阳当地民俗文化保护者应加强常态化宣传与保护工作、重视对民俗文化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多举措拓展民俗文化生存空间,进而促进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民俗文化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被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