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共享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壮大,传统劳动关系发生了变化。组织结构虚拟化和扁平化,从业者对企业的组织依附性减小,企业对从业者的管理弱化,从业者工作独立性强且缺乏稳定性。新型用工形式的这些特点体现了共享经济对传统劳动关系的冲击。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市场化,劳动关系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表现在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经济组织并存,用工形式多种多样,如劳务工、农民工、小时工、外采工等等。这些新的用工形式因为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而呈现出一种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在这些新的用工形式中劳动者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原有的劳动合同制度已不能涵盖这些新的用工形式,急需制定一部规范劳动合同制度的专门法律,才能解决我国劳动用工制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3.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是最为普遍的两类用人关系,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既可以建立劳动关系,又可以建立劳务关系.两者都是以人的劳动为给付标的的合同.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都表现为一方提供劳动力,另一方支付劳动报酬.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对这两类关系的区别做出明确规定,理论界也存在不同的声音,致使实践中认定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执法标准不一,但在企业用工管理中必须明确这两者的关系,从而维护用工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企业用工形式越来越灵活多样,劳动者从业范围逐渐扩大。实践中,通过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可以稳固建立劳动关系,但也有未订立劳动合同的情形存在,此时,确认劳动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确认劳动关系的内涵出发,主要分析确认劳动关系案件的四个要件,并从主体认定、细化举证责任标准、认定双重劳动关系方面提出思考。希望能有效确定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市场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5.
劳动派遣是一种新型的劳动用工形式,最大的特点就是雇佣与使用的分离,被派遣劳动者是用人单位的员工,由用人单位负责招收录用;在用工单位处提供劳动,由用工单位负责管理使用.这必然带来一个问题,即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受到伤害,应当由谁承担责任?劳动者对第三方造成伤害,又应当谁来负责?这需要解决劳动派遣关系中用人单位和用工单位谁是雇主问题,再分析被派遣劳动者在受到伤害或在派遣期间、在工作过程中给第三人造成损害的有关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关系政策的演进经历了解除规制,推进劳动关系市场化;建立规制,推进劳动关系法治化;完善规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个阶段,具有"破立结合、多措并举"的基本特点。我国劳动关系政策的发展取向是破除企业用工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双轨制,促进劳动关系公正合理;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促进劳动关系规范有序;完善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促进地方政府大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共享经济背景下,处于闲置状态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使用权的有偿让渡,这有可能形成一种新的劳动关系模式。该文通过分析经济模式、人力资本特征与劳动关系模式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认为共享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劳动关系模式中的人力资本特征,从而导致劳动关系形态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劳动合同法》第一次从法律层面肯定了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的合法性,明确规定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是劳动关系,要求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签订劳动合同.针对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的特殊性,《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中的劳动关系做出了有别于传统劳动关系的特别立法规制.本文认为,《劳动合同法》在调整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方面,在有关劳动合同试用期的适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适用、惩罚性民事责任主体的范围、被派遣劳动者单方面预告解除劳动合同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应当进行补充立法完善,以更好地规制劳务派遣中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滴滴打车"为首的新型打车行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互联网公司和与其相关的从业人员的劳动关系认定的问题,目前司法实践中尚未形成统一的认定标准.本文以"滴滴打车"模式中软件平台的运营商和司机的关系为基础,对现行的劳动关系认定的法律架构进行分析,并结合从属性理论进行讨论认定劳动关系的要素,并对我国未来立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劳动关系发展趋势研究——基于概念演化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学术界对劳动关系问题的探讨缺乏基础理论层面的研究,对劳动关系概念称谓、基本性质和演变规律缺乏卓有成效的系统研究.本文甄别了若干基础概念,认为劳动关系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内容特征,而劳动关系这一称谓更适合我国使用;总结了市场劳动关系的基本性质、分析了劳动关系现实冲击及其根由,提出了促进劳动关系趋向和谐发展的科学规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