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研究,对差别化的区域矿产资源政策制定,规划体系的建立及分区空间管理有重要意义。在矿产资源综合区划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采用"从上而下"的区划方法及叠置法等技术手段,提出了省级尺度的矿产资源综合区划方法,并以甘肃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甘肃省划分为河西、中部、陇东、南部四大战略区,并明确了每个分区的战略导向。为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提供理论和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气候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运用综合因子法和主导指标法相结合的原则对甘肃省日光温室蔬菜生产进行了气候区划。该 区划利用甘肃省1971~2000年的气候整编资料,以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为一级区划指标,将甘肃省分 为北部Ⅰ区、南部Ⅱ区两个一级区,并在北部Ⅰ区做二级分区和三级分区。二级区划采用综合因子原则, 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将北部区划分为4个二级区。三级区划采用主导指标原则,将北部Ⅰ区划分为7个三 级区。通过分区评述各级区的气候特点,指出在该区内发展温室生产的气候资源优势和不利气象条件,提 出各区的温室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统筹甘肃省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研究目的:对甘肃省土地利用进行综合分区和管制分区,提出各分区内土地利用方向、战略对策和管制措施,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县市的土地利用程度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空间聚类法进行综合分区,采用GIS空间分析法进行管制分区。研究结果:将甘肃省划分为7个土地利用区和7个管制区。研究结论:基于主成分分析与GIS空间分析方法的土地利用分区,是在综合分析与主要因子评价和地理区划相对一致性基础上,增加了土地利用分区研究的科学性和定量化水平。甘肃省今后的土地利用与规划应有针对性地提出分区管制措施及调控指标,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缓解区域发展和资源环境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意见首次明确提出要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研究。本文对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的概念、方法和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以成矿规律为基本的区域分异规律,县级行政单元作为基本地域单元,以矿业经济发展、基础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矿业转型升级与绿色矿业发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等五方面为基础构建矿产资源综合区划指标体系,并提出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矿产资源综合区划思路。为不同区域矿产资源综合区划提供理论依据,为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提出区域土地统筹利用分区的概念和划分方法,以江苏省为案例进行分析,为区域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等相关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聚类法进行综合分区;采用演绎法划分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土地利用保障区;以空间迭置法构建江苏省土地统筹利用分区。研究结果:将江苏省划分为4个土地统筹利用大区、7个亚区。研究结论: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应将土地利用的现实和未来相结合,以土地统筹利用分区作为研究的空间依据,该分区是土地利用区划和土地利用功能分类的结合,属于区划性质,兼有土地利用功能分类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区划是落实国家战略、保障我国资源安全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矿产资源区划研究的重要趋势。在阐述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区划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对矿产资源综合区划概念、内涵、特点、区划体系,以及划分方法与指标体系设计等方面的思考认识,以期为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的实证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深入研究BP神经网络算法的基础上,开发BP神经网络矿产资源评价功能模块并以东天山地区铜镍硫化物矿床为例开展成矿远景区预测工作。使用MRAS软件中的特征分析功能基于相同样本数据开展预测评价,并对两种模型产生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交叉验证。证明BP神经网络程序的正确性,同时总结BP神经网络矿产资源评价应用的关键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生态环境区域类型划分及不同区域生态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生态系统整体性原则和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相结合、分区与分类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建立分区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主导因素法、综合评价分析法、特尔斐等方法,对浙江省生态环境类型进行了区划分析,并提出了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设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概念界定,在对矿产资源开发影响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功能区划指标体系,将功能体系划分为资源重点开发区、资源限制开发区(生态)、资源限制开发区(基础条件)、资源优化开发区和资源一般开发区5种类型,并采用矩阵判别分析法构建了功能区识别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尺度,选择了14种主要固体矿产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了我国主要固体矿产资源开发功能区划方案,初步揭示了我国主要固体矿产资源要素的地域分异规律,并提出了针对各功能区的差别化管理政策,以期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空间格局优化和分区管治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0.
土壤环境功能区划研究进展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是人类生存的载体和物质来源基础,土壤环境功能的保护和管理直接事关人类安全,土壤环境功能区划是实现土壤环境"分区分类"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支撑。该研究系统地总结和梳理了土壤环境功能区划概念提出、区划原则与依据、区划方法与分类体系等研究进展,探讨分析了土壤环境功能区划中需要重点评价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背景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土壤环境污染现状与潜力、重金属污染、土壤侵蚀、土地利用、土壤环境承载力等各评价因素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作用;进而重点分析土壤环境功能区划中的尺度差异影响,强调不同尺度下的土壤环境功能区划,其区划指标体系选择和分区分类体系都存在显著差异,建议根据不同尺度特点合理界定区划目标和制定不同尺度上的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土壤环境功能区划,提出土壤环境功能保护管理和区划实施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区甘肃省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复合系统的定量测度,明确其系统协调程度及协调发展程度。[方法]通过建立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复合系统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协调度模型,对2005—2015年甘肃省PESREn复合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进行测算。[结果](1)甘肃省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指数快速上升,人口、资源综合发展指数缓慢上升,环境综合发展指数在波动中趋于下降,发展远远滞后于其他系统;(2)甘肃省复合系统的协调度2005年为0.026 6, 2009年达到最高值0.649 0,到2015年再次下降至0.375 9;(3)甘肃省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度从2005年的0.090 1调整至2015年的0.528 1。[结论]在甘肃省发展过程中,环境系统是系统协调发展的短板;从整体趋势上看,复合系统的协调度在波动中略有优化,已从严重失调调整至轻度失调;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度持续优化, 2015年达到勉强协调;认为甘肃省应加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各系统的深度协调发展;构建和完善系统协调发展机制,树立生态环保理念,推进系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作为土地管理的重要调控手段,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协调区域内各种用地,限制不适当的用地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在研究土地利用功能区划分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以上思县土地利用现状为例,选取了8个评价指标,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最后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分区结果,并对不同的功能区制定相应的空间管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草种栽培区划是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实行草种区划,不但可以充分发掘利用现有的优良牧草和饲料作物资源,还可以避免有些地区引种筛选的重复劳动和盲目的国外引种的失败。文章以我国主要的优良牧草—羊草为研究对象,开展羊草在我国适宜性区划与种植现状的研究。适宜性区划是基于自然要素的生态适宜性模型,结合牧草生物学特性,综合考虑各因子进行系统分析,同时联系牧草实际生产情况完成,种植现状通过统计数据获得。研究结果明确了羊草在全国生态范围内适宜性的分布区域,提出了我国主要栽培牧草生态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其中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区中北部,内蒙古区中东部,黄土高原区部分区域、华北区北端。次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区中部、内蒙古区北部及中部、华北区中部。根据近10年的统计数据,对羊草在我国的种植现状有了一个初步了解,截止2011年,我国羊草种植面积达66.37万hm~2。研究结果理论上科学,模拟结果上准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甘肃省农业气候资源丰富,适宜种植的杂粮作物品种较多,但其杂粮种业发展存在诸多与现代农业不相适应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杂粮产业的发展,因此急需提出针对甘肃省特色杂粮种业发展的策略。[方法]文章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分析,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杂粮种业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甘肃省特色杂粮种业的发展策略。[结果]调研发现,甘肃省杂粮种子产值高达2亿元以上,其种子研发体系正在完善,商业化速度逐步加快,市场前景广阔。但仍存在杂粮种业缺乏长远规划,杂粮作物种子市场尚不健全,缺乏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种子信息网络及监管机制不健全;育种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品种布局不尽合理;杂粮作物品种保护意识不强,对知识产权重视程度不够等诸多问题。因此需要充分发挥甘肃省自然气候生态特点,挖掘优势特色杂粮作物,整合资源,构建杂粮作物育种创新技术体系;建立健全杂粮种子质量监控体制机制;培育现代杂粮种业龙头企业和现代化销售网络等发展策略。[结论]甘肃杂粮作物种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及耦合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之根本,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协调水平研究为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依据。[方法]以"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环境"框架模型构建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揭示2005—2015年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农业系统的耦合协调性。[结果]近10年间,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持续提升,其中农业资源、经济、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但是2005—2010年经历了一个滞后型的发展过程;农业人口、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持续下降,2011—2015年处于滞后型发展阶段。甘肃省农业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系统耦合度和协调度波动上升,但整体水平仍处于低水平耦合、轻度失调阶段;两两子系统间的耦合性及协调性呈现出阶段性和"剪刀差"的分异特征。[结论]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逐年持续提升,但农业系统总体耦合协调性仍处于欠佳局面,农业人口和环境困境逐渐成为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瓶颈和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 ,是一个富含石油、天然气、煤炭及砂岩性铀矿的大型综合能源盆地。盆地内能源矿产已开始开发 ,并且交通运输条件、供水条件、供电条件、投融资条件尚能保证其能源综合开发利用 ,惟区域社会经济状况不佳是其制约条件。该盆地完全可以成为我国未来能源接替战略基地。应加强对盆地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综合勘探开发 ,在开发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 ,并实施投融资主体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草食畜牧业是甘肃省传统优势产业和基础主导产业。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加强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草食畜牧业,引起各方关注。[方法]文章依据面板数据,分阶段总结了甘肃省草食畜牧业(以牛羊为主)的发展历程,梳理分析了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及限制因素,并结合资源优势及生态特点,探索提出甘肃省草食畜牧业优化发展的措施。[结果]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呈现出产业布局逐步优化、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程度明显提升、全产业链模式逐步形成、草畜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但也凸显出产业链条短、发展动力弱、品牌效应不明显、科技支撑作用不强、产业化水平低、环保问题多、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严峻、生态压力大等系列问题。[结论]今后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应采取建立健全草食畜牧业标准化生产体系、草食畜牧业科技支撑体系、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产业化经营管理体系、草产业开发体系等生态循环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8.
基于AHP的甘肃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甘肃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研究,分析甘肃农业发展水平和现状,旨在为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全新的思考路径。[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经济、生态和资源利用水平构成评价综合层,向下分21个可量化的具体指标,并计算各指标权重。对各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最后计算2010~2016年甘肃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结果]在综合评价层中,生态效应的权重最大,为0.515 2,其次为资源利用效率,最低为经济效益,为0.155 8,指标层权重前3位分别为人均水资源量、有效灌溉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权重值分别为0.104 4、0.096 1和0.066 6;2010~2015年,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2016年又出现滑落。[结论]水资源对甘肃省农业的发展制约性较大,解决水资源有效利用与保护成为当务之急,而有效灌溉是解决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甘肃农业发展受负向指标影响较大,加强农业现代化和资源利用效率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疏勒河、黑河、石羊河、黄河上游、嘉陵江5个流域为评价单元,研究2001—2016年甘肃省的流域农业水土资源配置效率的趋势、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基于不同流域农业生产投入及其冗余状况对生产效率提升途径进行探索。[方法]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中的BCC和CCR模型分析该省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特征,并利用Mann Kendall法进行趋势检验,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2001—2016年甘肃省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总体走向呈现上升并趋于稳定,这种上升趋势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2)从时间序列来看, 2001—2016年甘肃省及各流域地区的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并趋于稳定状态; 从流域空间上来看,各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比较结果为:黑河>石羊河>黄河上游>疏勒河>嘉陵江;(3)总人口数、城镇化率、降水量、产水模数及GDP耗水量这5个影响因子的显著性和代表性增强,对甘肃省水土资源匹配的解释程度也较强。[结论]甘肃省水土资源匹配度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各流域水土资源利用和管理特点出发,采取具体措施优化限制因子,可以促进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又能够引导区域农业经济空间的合理化,最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主要矿产资源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几十年的开发,甘肃省区域内主要自有矿产资源储量不足,难以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开拓新的资源空间。通过对省内及周边区域的资源禀赋与加工生产能力的匹配,区域可进入性、区域博弈的分析,认为可以在甘肃省及周边不同尺度的范围内建立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近域、中域、远域资源场,并在资源场中围绕主要交通基础设施形成资源利用的轴向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