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1 毫秒
1.
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体系构建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推行节约集约用地,必须有一个评价体系。然而,当前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制度还存在诸多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土地调查的开展。因此,研究构建符合现实需要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制度迫在眉睫。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层次构成笔者按照用地评价对象及工作目标的差异,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分为两层次三大部分,即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简称"区域用地状况评价")、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简称"城市用地状况评价")以及城市  相似文献   

2.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集约利用建设用地是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必然趋势。采用突变级数法构建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模型,以永州市11个县(区)为实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突变级数法评价结果与传统方法的评价结果一致:(1)整体而言,永州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处于中等水平,大部分县(区)处于中度利用状况;(2)在空间格局上,永州市北部县区优于南部地区,北五县区集约用地水平的内部差异较小,建设用地利用整体处于集约水平状态;而南六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差距比较显著,呈现极度不均衡状态;(3)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地域分异明显,大致按地貌类型划分呈现区域分布。  相似文献   

3.
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体系与思路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研究目的:总结分析中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体系和关键问题。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论:(1)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是指通过降低建设用地消耗、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开发经营模式,主要属于经济领域讨论的问题;(2)中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技术体系包括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和潜力测算三大部分;(3)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和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都涉及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的工作,定量评价方法是以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为主,指标体系设置将因评价目的、对象不同而存在差异,其间用地的承载功能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4.
宁夏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时空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对宁夏2011-2014年各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宁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区域性的时空差异分析,总结出宁夏全区各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时空差异规律及特点,并提出未来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四川省资阳市为研究区域,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坚持"控制总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提高效益"的节约集约用地目标,阐述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概念和内涵,运用信息熵原理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土地利用结构系统进行分析,构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再运用MAPGIS6.7对数据进行拓扑处理和空间分析,获得资阳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及其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河北省为研究对象来开展"十一五"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从有效性、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宏观评价及新增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所得结论与河北省的实际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农村建设用地是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约集约评价应引起与城市和开发区相当的重视程度,本文较为创新性地引入5W1H方法,在分析苏州市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明确了提高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责任主体、重点区域、时序安排,并提出市场配置和政府调控并重的方法,旨在为当前的节约集约用地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多因素综合评判法,通过构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太原市在2006—2013年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2008年以前,太原市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提高速率较为平缓;2009年以后,由于城市化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升级、投资强度加大及政策大力扶持,太原市城区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迅速提高。2006—2013年整体看来,太原市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前,海南省社会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土地与人口压力不断增大,各类建设用地需求水平较高,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土地节约集约潜力很大.大力推进海南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海南省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投入强度以及利用效益三个方面对各县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提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目前,针对具体建设项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内涵单一,评价结果不能全面反映建设项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高低。文章通过选取甘肃省光伏项目,从用地规模、用地结构、用地强度、用地效益4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对建设项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方法]以多因素综合分析法为基础,选取甘肃省2013~2015年已建设的106个光伏项目为实证研究对象,利用具体建设项目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等数据资料,通过从用地规模、用地强度、用地结构、用地效益4个评价方面选取11个具体评价指标,构建建设项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测算各指标权重,依据3δ法则及文献规范资料确定各指标标准值,最后对典型光伏建设项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进行测算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建议。[结果]通过实证分析,甘肃省106个光伏建设项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整体较高,按照节约集约度等级划分,处于低度利用的项目为4个、适度利用66个、中度利用34个、高度利用2个;在具体4个评价方面,光伏建设项目整体在用地规模、用地强度、用地效益评价层分值相对较高,但各具体评价单元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个别建设项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项目用地结构评价层得分整体相对较低,通过建设项目内部功能区布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光伏建设项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结论]从单位用地规模、用地结构、用地强度、用地效益四个维度构建的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反映建设项目节约集约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耕地保护、土地集约利用、区域统筹、生态环境以及规划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提出了加强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促进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优化、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区域土地利用调控、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完善规划实施体制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13年国内外农用地保护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未来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统计法。研究结果:2013年国内农用地保护研究比较侧重于耕地保护、农用地多功能价值分析与测算、耕地集约利用、耕地质量管控等方面,国外则侧重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研究。研究结论:国内外由于制度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农用地保护研究的内容和重点也有所差异,未来国外将会注重情景分析、农用地生物多样性、农民意愿等方面的研究,国内则将会注重耕地集约利用新技术和新机制、耕地保护产权经济机制、农用地生态功能保护制度建设、农用地质量建设途径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预测是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文章旨在为实现城市转型和精明增长双赢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四平市为例,首先,利用土地集约度公式,对2015年四平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其次,探讨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作用机理,构建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图,利用回归分析和C-D函数确定变量的关系式,将土地集约度作为约束条件,利用2001—2016年统计年鉴数据,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对2015年四平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进行仿真,并对2030年四平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进行预测。[结果](1)土地集约度在40~60,到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全市耕地面积、人口、GDP较2015年分别变化22.02%、-5.50%、0.16%、161.92%;(2)土地集约度在60~80,到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全市耕地面积、人口、GDP较2015年分别变化12.98%、-4.26%、1.12%、188.62%;(3)土地集约度在80~100,到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全市耕地面积、人口、GDP较2015年分别变化5.43%、-2.49%、1.53%、254.08%。[结论]2015年四平中心城区集约利用区面积仅占15.91%,中度集约利用区面积占22.50%,低度集约利用区面积占61.59%,说明目前四平城市用地效率低下;今后四平市应提高土地利用率,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应将土地集约度作为约束条件,预测四平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该研究既保护了耕地资源,又推动城市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为实现四平市城市转型和精明增长双赢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太原市为实证研究对象,探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定量化分析方法。文章首先按照土地的基本功能将其划分为耕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三大类型。接着从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友好角度分析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而评价规划方案各类用地规模的合理性,为方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太原市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建设生态友好型社会,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规划方案从环境保护角度可行。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将对耕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聚焦在生态环境保护的约束和创建下,以改以往单纯地强调耕地使用的集约而忽视生态的做法.提出“生态集约型”耕地利用模式的思想,并阐述耕地生态集约利用的内涵,充分融合了“生态约束,集约根本”耕地利用的宗旨.在此基础上,以钦州市和合浦县为研究对象,构建耕地生态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对研究对象5个县(区)耕地生态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分为4个等级.研究表明:研究区域耕地生态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钦北区处于生态集约良好水平,钦南区、灵山县处于生态集约中等水平,合浦县生态集约水平一般,浦北县生态集约最差.总体来说,研究区域耕地生态集约利用整体处于中等水平,而且耕地生态效益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的西宁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目的:利用具有问题诊断、现状分析、模式评价和政策指导的评价方法分析西宁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特征。研究方法:采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西宁市西部开发以来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变化进行量化评价。研究结果:(1)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可用于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其优势在于从机理上考虑了评价对象具有多因素和系统性的整合性,指标值计算减少了主观因素的影响,且评价结果数图结合;(2)单项指标显示,西宁市城乡建设用地扩张及集约利用水平提高的主要驱动力是经济增长因素,即属于经济驱动型;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主要表现在城镇规模的增长,农村居民点规模变化不大;(3)西宁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总体呈增长态势,且前阶段的增长速度慢于后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改变。研究结论:西宁市在未来一段时间应通过增强新增建设用地的投资强度和产出绩效,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土地资源供应缺乏、城市空间扩张受阻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城乡增减挂钩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以期为中部地区的区域协同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方法 文章运用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利用耦合度模型、协调发展度模型测算2004—2017年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进而分析中部地区各省协调发展演变的时空特征。结果 (1)2004—2017年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协调发展度由0.542上升至0.797,增长47.05%,协调发展水平从中度协调提升到高度协调。(2)经过14年的发展,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有很大提升,其发展速度远远高于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3)2004年只有山西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处于高度协调状态,其他5省都处于中度协调状态;2017年山西仍然处于高度协调状态,江西、安徽步入高度协调阶段,而河南、湖北、湖南提升到优度协调状态。结论 研究期间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协调发展度呈稳步上升趋势,但协调发展度水平不高;城镇化发展速度比较快,耕地保护承受巨大压力;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水平具有不均衡性,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  相似文献   

18.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以益阳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归纳概括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益阳市域建设用地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建设用地利用的现状特征及变化趋势,从土地配置效率、用地结构与布局、土地利用强度、土地投入产出等方面建立了一个宏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TOPSIS法对益阳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宏观角度的评价与分析,揭示区域内建设用地集约水平的差异,进而提出若干有益于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两型社会"的视角构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常用的德尔菲咨询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法计算指标权重,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武汉城市圈2000—2015年的土地利用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对其趋势发展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内部各城市间发展的差异性较明显,9个城市正经历4种土地利用阶段;受区位条件和地形地貌条件的影响,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具有典型的圈层效应和带状分布的特点;基于"两型社会"特征的建设成效显著,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生态环境效益均取得了较大的正向发展,但是城市圈内部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异性趋向扩大化;预测结果表明,城市圈整体在2030年左右才能实现武汉市2015年的土地利用水平。针对研究结果,以提升土地利用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提出了运用科技手段提高科学用地水平、加强环境治理力度以及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以形成可持续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