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尴尬DE淮海     
淮海经济区由苏鲁豫皖四省接壤的20个地级市组成,于1986年3月在江苏省徐州市成立,包括江苏省的徐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盐城市、宿迁市,山东省的枣庄市、济宁市、泰安市、莱芜市、日照市、临沂市、荷泽市,河南省的开封市、商丘市、周口市,安徽省的蚌埠市、淮北市、宿州市、阜阳市、亳州市,“是我国最早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本刊今年第四期刊登了《百名人大代表联名提案呼吁:将淮海经济区作为全国区域综合试点区、促进淮海经济区快速崛起》的报道。为什么百名人大代表呼吁将淮海经济区作为全国区域经济综合试点区呢?本刊在此特发表《尴尬的淮海》一文,为“呼吁”提供了广阔的时空和历史、经济、政策的深层次背景,值得一读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淮海经济区城市网络结构及优化发展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背景下,高速流动的经济和信息促使城市网络成为区域组织模式和空间结构的重要动因。文章构建了基于经济联系绝对强度、经济联系相对强度和信息联系强度的三种城市网络模型,从网络密度、特征向量中心度、核心—边缘结构、凝聚子群等角度,探究了2000—2015年淮海经济区经济和信息联系的城市网络结构。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的经济联系绝对强度、经济联系相对强度、信息联系强度等网络密度分别以34.09%、30.35%和46.02%的年增长率迅速提升;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为徐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和宿迁市,次核心城市为盐城市、泰安市和枣庄市,无论是经济联系绝对强度、经济联系相对强度,还是信息联系强度,徐州均是淮海经济区的首要中心城市;淮海经济区内"小组团"现象明显,存在4个地方性城市子群,分别是徐蚌组团、东部沿海组团、鲁南组团和西部协作组团。最后,提出推进淮海经济区城市网络结构优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历史久远、风光秀丽的城郊县 铜山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和淮海经济区中心,环抱徐州市区,是典型的城郊县.它历史悠久,古称"大彭氏国",因交通便利,有"五省通衢"之美誉.  相似文献   

4.
淮海经济区人口与面积较大,而中心城市徐州综合实力较小,并且与周边经济区存在明显的交集,这些现象表明淮海经济区范围过大.淮海经济区范围过大导致各相关省份以及各成员市之间的利益难以协调,难以形成合力来争取国家对淮海经济区的政策支持,难以形成省级协调机制来推动淮海经济区一体化进程.因此,研究淮海经济区的合理范围成为推进淮海经济区建设的当务之急.本文采用引力模型来计算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吸引力,通过综合比较徐州及周边经济区中心城市与淮海经济区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吸引力、行政吸引力以及现有经济联系,认为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包括12个城市,发展区域包括2个城市,还有8个非淮海经济区城市.  相似文献   

5.
佚名 《大陆桥视野》2005,(10):26-26
实际上,日照和连云港是“冤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小题目。据说,同位于淮海经济区的“兄弟城市”,鲁南对江苏实施的“一对一”的“盯防战术”,“捉对”的“冤家”分别是:济宁、枣庄对徐州,临沂对新沂(徐州市下属的一个经济相对发达的县级市),临沂、日照对连云港;策略当然是:产品打过去,投资(项目)抢过来。2003年上半年,山东省就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城市锁定了学习和追赶的目标。济南——南京,青岛——苏州,烟台——无锡,龙口——昆山,文登——张家港,荣成——江阴等。徐州地处四省交界,是淮海经济区的一个中心城市。2004年,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实现了GDP超千亿、财政收入超百亿的“双超”目标,经济社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在徐州实现“双超”的同时,与徐州毗邻的山东济宁等市也实现了“双超”,在一些经济指标上互有前后,与徐州在淮海经济区形成了竞争的态势。  相似文献   

6.
本刊今年第四期刊登了《百名人大代表联名提案呼吁:将淮海经济区作为全国区域综合试点区,促进淮海经济区快速崛起》的报道;提案希望能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使淮海经济区在“陷落”中快速崛起。本刊第五期又刊登了《尴尬的淮海》一文,分析了淮海经济区“陷落”的历史、经济和政策的背景和深层次原因。本期我们再次编发了《淮海板块经济演义》一文。本文生动地报道了淮海经济区以鲁南与苏北、日照与连云港、济宁与徐州为典型的经济板块,不甘落后,不等不靠,在竞争博弈中率先崛起的故事,令人耳目一新。淮海有光荣的历史,也一定有辉煌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演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淮海经济区126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采用锡尔系数分析方法对以淮海经济区为案例的省际边缘区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定量测度,发现省际差异对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大于省内差异和市内差异的影响,是构成淮海经济区整体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1986年苏鲁豫皖接壤的20个市,缘于振兴区域经济的同一个美好梦想,在全国率先成立了跨省横向联合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淮海经济区,打响了向贫困和落后挑战的“新淮海战役”。然而20年过去了,淮海经济区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却仍未走出经济发展的洼地。区位的高地沦为经济的峡谷。淮海发展未能跟上发达地区步伐的原因在哪里?[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方创琳 《经济地理》1996,16(2):56-59
淮海经济区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研究方创琳(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北京100101)淮海经济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腹部,行政区划上色括江苏省的徐州、连云港、淮阴、盐城,安徽省的蚌埠,阜阳、淮北、宿县,山东省的泰安、枣庄、日照、济宁、临沂、菏泽、...  相似文献   

10.
徐州市地处苏、鲁、豫、皖交界处,南屏江淮,北扼齐鲁,东临黄海,西襟中原,具有十分良好的区位优势,是方圆300公里区域范围的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又是新亚欧大陆桥东端第一个区域中心城市,距东桥头堡仅200公里。同时,徐州处于东南沿海和陇兰开发地带的交汇...  相似文献   

11.
2013年12月中央召开了城镇化工作会议,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构建"两纵三横"城市化战略格局.徐州市为深入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部署要求,研究提出加快打造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城市群,携手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八市(徐州、淮北、宿州、济宁、枣庄、商丘、连云港、宿迁),着力推进交通、旅游、文化、医疗保障、人力资源等方面一体化合作建设,区域合作发展深入推进,迈向了合作共赢、提质增效的新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2.
赵海侠 《新经济》2022,(10):45-47
中国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之一就是设施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淮海经济区设施农业发展潜力较大,笔者从设施农业发展技术、人员素质、市场等角度提出了应对措施,为淮海经济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3.
省际边界区域边界效应的测定——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淮海经济区是我国典型的省际边界区域.运用Barro 回归方程结合重力模型对淮海经济区1995年到2005年间的边界效应进行了定量测定,得出苏鲁豫皖4省边界效应存在着一体化边界和疏远型边界2种类型,一体化边界包括苏鲁边界、苏皖边界、豫皖边界;疏远型边界包括鲁豫边界、鲁皖边界和苏豫边界.淮海经济区边界效应产生的机制包括边界的"切变效应"、自然与历史基础、中部崛起政策的提出.  相似文献   

14.
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一份特殊的提案引起了记者们的广泛关注。这份提案的全称是《关于“将淮海经济区作为全国区域综合试点区、促进淮海经济区快速崛起”的议案》。代表们在提案中联合呼吁:国家应采取必要措施加快淮海经济区的低谷隆起。淮海经济区的加快崛起是事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建设的整体推进和东、中、西部互动协调发展的要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鉴于淮海经济区各市地域相连、文化相通、经济基础相近,建议国家把淮海经济区作为全国综合改革及区域经济整体开发试点区,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予以优先扶持,确保重点推进;建立跨省际区域经济联络协调机制,进一步指导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淮海经济区的各类资源进行集中整合,使其发挥出更好的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区域的共同繁荣。《议案》中还提到“八个整合”:整合工业经济的基础性资源,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整合农业经济资源,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整合市场资源,构建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整合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整合交通资源,为加速经济发展创造先决条件;整合金融资源,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总被引:107,自引:6,他引:101  
吴泓  顾朝林 《经济地理》2004,24(1):104-109
从共生概念和内涵入手,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在此基础上,以淮海经济区为例,分析了淮海经济区区域背景和旅游竞合条件,对跨行政区域旅游竞合模式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陈伟 《大陆桥视野》2005,(10):29-30
徐州和济宁同属淮海经济区,都是区域内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城市,但在对外贸易方面的发展却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推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后发崛起、跨越发展,打造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特提出"加快编制实施淮海经济区规划"的建议,提请大会审议。淮海经济区包括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的20个地级市,总面积17.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亿,是历史上自然形成的同质性很强的经济区域。淮海经济区地处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经济圈结合部,拥有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  相似文献   

18.
基于空间作用强度、方向与范围的三维视角,运用经济联系强度的引力模式、城市流强度及断裂点理论等方法,对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作用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在空间作用强度、作用方向、作用范围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徐州无疑是淮海经济区的首要经济发展核心和辐射中心。在作用强度上,徐州的经济联系强度和城市流强度稳居第一位,成为该区的首要经济发展核心;在作用方向上,该区主要城市的空间作用均表现为明显的中心城市指向性和相邻地域指向性;在作用范围上,主要城市的空间作用范围不一,空间层次明显,徐州成为该区辐射中心,且呈圈层状对其他城市进行辐射。对于空间作用处于不同层次的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加以分类引导,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加强经济区内城市联系,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淮海经济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淮海经济区城市经济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海经济区是由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城市组成的民间区域性经济区,成立于1986年3月。淮海经济区成立20多年来,各成员地市通过自身的艰苦努力和加强区域经济联合,促进经济社会取得了迅速发展,但因基础较差,实力较弱,生产力水平相对滞后,目前仍然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区域,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城市之间经济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20.
孙峻岭  林炳耀 《经济地理》2011,31(11):1793-1797
分析了当前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发展四大新特点,即在国家对外开放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日趋重要、沿桥 经济区规划纷纷上升为国家战略、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区域合作明显加强等,指出其对徐州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提出徐州在区域竞争与协作中的三大应对措施,即建设具有强大辐射力的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打造淮海城市群、争取淮海经济区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等,以促进陆桥经济带东部崛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