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1998年起,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英明举措和历史性工程。给处于“两危”困境的森工企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适应变化了的客观形势,以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为契机,依托林区资源,搞好综合开发,保持职工队伍稳定、事业发展,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森工企业的重要工作。1.实施“天保”工程,给国有森工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林业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明确要求“要少砍树,多栽树”“把森老虎请下山”。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又明确指出:“森工企业…  相似文献   

2.
国有森工企业的主业是森林经营和木材采运.但是由于建国初期至上世纪末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和改革开放初期对可持续发展观的淡漠.森林资源消长严重失衡.一度使国有森工企业陷入资源危机、资金危困的“两危”境地。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1998年开始.国家林业政策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焦鸿靖 《绿色财会》2005,(12):23-24
国有森工企业的主业是森林经营和木材采运,但是由于建国初期至上世纪末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和改革开放初期对可持续发展观的淡漠,森林资源消长严重失衡,一度使国有森工企业陷人资源危机、资金危困的"两危"境地.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1998年开始,国家林业政策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陆续实施"六大工程",促进林业"五大观念"转变,将林业的公益性作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减少森林资源消耗,国家对木材采伐量大幅度削减,以吉林森工集团为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前的1997年,集团内八户森工企业的木材采伐量为179万立方米,而2004年木材采伐量锐减至89万立方米.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国有森工企业是国家重点木材生产基地之一,几十年来,为国家生产了大量的木材和木材制品,为国家建设和国民收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长期的超量采伐,大量消耗森林资源,使得可采蓄积越来越少,很多企业几乎到了无林可采的地步,出现了资源危机。同时由于林业企业产品单一,过分依靠木材产品收入,当资源危机出现,不可避免地带来企业经济效益下滑、资金短缺、周转速度变慢等经济危困。要解决森工系统的“两危”局面,单靠木材产品难以取得有效成果,必须广开思路,开发新的资源,新的财源才是根本解决“两危”的有效办法。林区…  相似文献   

5.
一、林业企业两危的具体表现1.资源危困是经济危困的根源,反过来经济好转也会延缓资源危困,这是一个科学的辩证关系。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东北林区主要靠生产经营木材做为解决生活的主要出路,资源差的林业局出现了越穷越砍,越砍越穷的局面。建局早的森工企业现正处在低谷,建局晚的森工企业也逐步地走向低谷。由于高寒,所以林木生产速度慢,一般成材需80-100年左右,速生丰产林也需40年左右。根据工艺成熟期计算也需20年左右(脚手杆)。生长周期过长,出现投入大,见效慢的现象,不能很快地解决林业企业的危困。2.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6.
一,“小老穷”林业局的概念“小老穷”是我国森工部门的一个特定概念,它是指经营时间已久,可采资源濒临枯竭,在经济上严重困难的林业局。它的基本特征是“两个严重危困”,即森林资源严重危困,企业经济严重危困。目前,一般林业局也面临这种情况,然而“小老穷”林业局与一般林业局在森林资源和企业经济上的危困程度是不同的。“小老穷”林业局应该是森林资源已经枯竭或濒临枯竭,企业经济处于非常困难而难于运行的境地,这“两个严重危困”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森工企业实施治危兴林方案已经三年了.经过三年的努力,治危兴林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促进森工企业发展,使森工企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仅就黑龙江省森工企业治危兴林谈几点浅见.1.“治危兴林”取得重大成果(1)木材产量调减到位、森林资源消耗得到控制.经过省政府和全林区的共同努力,到1993年,全省森工采运企业木材产量全部调减到位.由于木材产量调减到位,森林资源消耗得到有效控制,全林区出现了森林资源长大于消的好局面,比较突出的如牡丹江的穆棱林业局.为控制森林消耗,从总局到林业局都成立了“三总量”监督检查机构,有效地控制了森林资源消耗.  相似文献   

8.
解放以来,闽北国有森工企业累计造林更新13.14万hm2,提供商品材1705.8万m3,为国家上缴税利5.3872亿元,建造林区通车公路达817km,成为闽北的一大支柱产业。但从用年代后期,尤其是林业改革开放以来,闽北国有森工企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坡,许多森工企业面临难以为继的困境。本文试图结合我市森工企业改革的实践,对森工企业改革和发展作一些探讨,以期抛砖引玉。1.闽北国有森工企业面临困境(1)林分结构不合理,可采资源日趋枯竭,经营水材利润逐年下降。在现有用材林中,中幼林面积96.79万hmz,立木蓄积5366.4万叨,分别占总量…  相似文献   

9.
当前森工企业的“两危”局面并未从根本上扭转,经济危困、资源危机及社会不稳定等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解决国有森工企业的“两危”问题,既是深化改革的重点,也是“搞活”的难点。1.森工企业“两危”的原因分析森工企业的“两危”从70年代末就明显暴露出来。由于当时国家的经济、政治等种种原因,此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及时的控制。到了80年代末期,“两危”已十分严重,引起了当地政府和各级组织的重视,积极采取了“治危兴林”和“避危兴林”一系列措施。但是,“小老穷’调的问题不仅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反而又出现一些大老穷局。…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的国有林区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开发,在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多数森工企业面临着可采资源危机和林业经济危困,由于集中过量采伐,破坏了林区生态平衡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导致问题成堆,积重难返。然而,就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我们也看取了复兴的希望,只要端正企业的经营思想,坚持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立足于积极培育,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就能够兴林立业的“两危”中生存,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这里介绍的黑龙江省穆棱林业局就是这样的一个森工企业。  相似文献   

11.
林业企业债务与社会负担成因分析及解决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林业企业债务与社会负担状况(一)企业历史包袱沉重、债务累累到1994年末,全国森工企业各种借款高达123.8亿元,其中国有林区森工企业就达89.4亿元,平均每个森工企业6573.53万元(按全国136个国有森工局计算,下同);其中东北、内蒙古林区74.6亿元,平均每个森工局8987.95万元;国有林区森工企业每年需支付银行利息达7亿元,平均每个森工局514.71万元;企业资产负债率达70%以上,其中黑龙江森工总局达79%。企业陷入越穷越借、越借越穷的恶性循环中。  相似文献   

12.
林业企业经过40年的开发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大兴安岭(统称林业四大家)等国有林区先后程度不同地出现了森林资源危机与企业经济危困(简称“两危”)。就黑龙江40个森工企业而言,从1969年到1989年20年间,天然成过熟林已由9.6亿 m~3减少到2.8亿 m~3,可采资源只剩1亿 m~3左右,所有的林业局森林资源处于过伐之中。现已出现全行业的亏损,平均3—4个月开不出工资。“两危“的形成是较长历史时期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1987年国家为缓解森工企业“两危”,决定国有林区森工企业退出利改税,实行“收入不上交(或定额上交),支出不拨补,结余全留用”的财务包干体制。我省财务包干分两个层次:即以企业主管部门省森工总局为一户,对省财政包干;森工总局内部自行层层包干。实行几年来,我省森工企业在保护森林资源,扭转过量采伐局面,大幅度调减木材产量(6年共调减560万m3,减收23亿元)的情况下,全省89户企业有40户发生亏损情况下,除省森工总局内部调整平衡外,还累计上交省财政近2亿元。这种财务管理体制适合我省森工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8年来实行财…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森工企业始建于50年代初,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龙配套,初具规模。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时期,累计生产约3000万m3商品木材,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我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80年代以来,由于林业“三定”和定权发证使森工企业的经营范围由510.5万hmZ大幅度缩减至29.47Hhd。加之多年来的过量采伐,后续资源和第二代人工林在短期内不能进入主伐,从而使森工企业失去劳动对象,普遍陷入了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境地。一方面,森工企业已不可能再依靠大量消耗森林资源来支撑经济;另一方面,由于计划…  相似文献   

15.
实行森林资源监督制度,是深化林业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森林资源监督机构成立四年多来的实践证明,设立森林资源监督机构,对遏制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森林资源过量消耗,缓解国有森工企业的“两危”,促进森林资源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监督机构和监督工作还仅仅是起步和开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经营权和所有权的相对分离,林木商品化改革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专1度的实施,森林资源监督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首先,从历史的经验和过去长期以来林业管理体布1给我国林业发展所带来的深刻教训来看…  相似文献   

16.
临江林业局是中国吉林森工集团所属国有大型一档企业。1904年开始采伐,1946年成立通化利华林木公司临江分公司,1953年正式成立临江森工局。是长白山林区采伐历史最长,建局时间最早的森工企业。现有经营总面积171549hm2,固定资产原值5.09亿元,净值2.93亿元,职工人数21310人,离退休职工4910人,林区总人口5.4万人。由于长期的过量采伐,采育严重失调,使可求资源濒临枯竭,过早地步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困境,木材产量由过去最高年79万m3,逐步减少到现在的21万m3,成为全省森工企业中摊子大、人员多、包袱重、资源少的“大老…  相似文献   

17.
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已经进行第二期,国有森工林区随着天保工程的逐步深入,木材产量大幅度调减,比实施前减少了80%以上,其中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龙江森工集团)由年产量410万m3调减到2013年的80万m3,有的林业局已经无林可采。做为国家重点国有林区的森工企业如何转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开拓金融产业是森工企业转型,实现企业增收,长远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三总量”即木材采伐总量、木材销售总量、木材运输总量。是国家对森工企业消耗森林资源限量采伐的一个控制性指标 ,只有上限 ,没有下限的量化性指标。十几年来 ,国家对森工企业实行“三总量”控制 ,企业为保护森林资源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完善了采前调查设计 ,伐区拨交制度 ,采中检查制度 ,采后伐区验收 ,伐区回收制度。同时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对森工企业“三总量”执行情况的考核办法。每年派工作组对国有林区的森工企业进行抽检。森工企业内部对“三总量”的管理也越来越重视 ,自觉地执行“三总量”控制指标 ,为保护森林资源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1.实施“天保”工程的基本方略(1)认识实施”天保”工程的特点。①长期性。由于长期的重来轻育、重取轻予,导致了国有森工企业多年积累的“两危”非但没有根本解决,而且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矛盾日益突出,林业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与生态环境改善的要求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十分严峻。加之森林资源生产本身具有周期长的特点,根据目前企业经济及国家财力状况,实施“天保”工程,培育管护森林资源,不可能一蹴而就。②社会性。”天保”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动作,广泛动员和发…  相似文献   

20.
铁力林业局是陷入“两危”较早的林业企业。近些年,由于长期延续不合理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方式,沉积了种种弊端,“人多、林贫、债大”的矛盾日趋突出,企业经营举步维艰。到1995年末,全局职工多达23831人(其中全民职工18811人,离退休职工5020人),总人口7.4万人。而森林蓄积已由建局初期的2640万m3减少到1106万m3,可采资源不足60万m3,木材产量由最高的年产92万m3,锐减到现在的12万m3。企业从1986年开始亏损,现在已累计亏损10650.1万元,企业负债3.1亿元,其中拖欠职工工资6806万元,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这个局在深化改革中,标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