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市镇经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依能 《中国农史》2000,19(3):57-64
  相似文献   

2.
陈少华 《中国农史》1998,17(4):97-100
本文通过对太湖地区农书传承的研究,表明太湖地区的农书传承为《齐民要术》的传世、区种法的总结和蚕桑业的推广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太湖地区的农业发展;同时太湖地区较为先进的农业发展,也为此地人士总结农作经验,撰写各类农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现代农业的发展,当然不可否认机械化、化学化在保证农业生产高效运行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地人与自然协调有序发展。为了实现“登博期宣言”的目标和农业可持协调发展,应当在发展现代农业、保障供给的同时,变更农业观念,突破对常规农业模式认识,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非资源型的高科技农业。充分发挥太湖地区同有科技水平和优势,在生物工程技术、核应用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及其农业产品加工、包装、加工工艺技术等领域里优先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生态养殖系统及其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系统主要包括"农副产品—猪—大田"系统、"蚕桑—羊—桑田"系统、"虫草谷—鸡鸭—田鱼"系统、"稻鱼共生"系统和"桑基鱼塘"系统。这些传统的生态养殖系统不仅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还具有突出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充分挖掘和发挥中国传统生态养殖系统的精华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对建设现代生态农业以及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铁搭是一种人力翻耕工具,战国时期已出现二齿铁搭。从明中期开始,以铁搭翻耕逐步替代牛耕,成为太湖地区主要的稻田土地翻耕方式。这一转变是由多种因素所促成的:技术方面,牛耕不适应深耕要求,而铁搭具有深翻功能;经济社会方面,牛耕成本高、耕牛饲养风险大,而铁搭成本很低,人力耕作的费用也相对低廉。明清时期人力铁搭的广泛使用提高了稻田深耕质量,为太湖地区适当密植提供了保障,促进了水稻生产的发展。近现代,太湖地区传统稻作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效率低下的铁搭逐渐退出大田作物的整地,一般仅用于小规模土地如自留地的翻垦作业。  相似文献   

6.
1.培育适插壮秧采用塑料软盘湿润育秧方式。(1)精整秧田。选择排灌、运秧方便,便于操作管理的田块作为秧田。按照秧大田比1:100留足秧田。播种前10~15天上水耖田耙地,开沟做板,排水晾板,播前两天铲高补低,填平拍实,板面应“实、平、  相似文献   

7.
马万明 《中国农史》2002,21(2):34-43
宋代以后 ,太湖地区棉业兴起的原因 :位置优越 ,劳力充裕 ;政府提倡 ,植棉推广 ;纺具革新 ,后来居上 ;精细分工 ,衣被天下 ;种植得法 ,棉业兴旺。  相似文献   

8.
<正>2月1日开始,太湖进入了一年一度的封湖禁渔期。为进一步加大太湖渔业资源和渔业环境的保护力度,结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市镇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早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笔者认为当时该地区市镇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以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职业分化和向市镇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城镇化的表现形态。通过对这方面内容的梳理,力图从城镇化的角度来把握其内在本质,以审视当代城镇化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清中叶之后,由于闭关锁国政策和墨守成规的思想影响,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的蚕桑业逐渐开始衰落,有志之士认识到蚕业生产技术改进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在实业救国的背景下,清末太湖地区掀起了如火如荼的蚕种改良和兴办蚕桑学校的浪潮。这些蚕桑学校不但是蚕业生产技术改革的承担者,还在改良蚕种的制造和推广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得近代太湖地区的蚕种改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吉林省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六个方面的具体表现;介绍了西部地区为化解危机采取的综合治理工程,包括水利、林地、草地、湿地、保护地和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六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2.
浅议地质环境及其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地质环境的内涵、地质环境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地质环境的调查、监测和评估、地质环境管理的法律体系等 ,进行了简要论述 ,最后就如何加强地质环境行政管理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珠三角地区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水环境却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阻碍该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获取珠三角地区在水环境劣化困境及过程机理方面的现实信息,从根本上破解该区域水环境治理实践困局,选取影响区域水环境的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各城市水环境状况。研究表明:居民生活是影响珠三角地区水环境的主导因子,但各城市具体的水环境劣化机理存在差异。水环境评价结果中,内圈层中的深圳市、广州市、东莞市、佛山市最差,形成"水环境滞后型"区域;珠海市、中山市、江门市形成"经济环境协调型"组团;区域西翼肇庆市比东翼惠州市好,两市形成"经济滞后型"双翼。河流西北岸城市比东南岸城市好,较上游城市比下游城市好。政策建议的要点包括: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推广绿色生活方式;优化政策工具,重点治理内圈层的水环境问题;运用差异化思维,实现城市"边发展,边管治";构建共享与补偿机制,增强经济与环境协调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K-modes的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及其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传统村落景观具有历史悠久、风貌古朴、特色鲜明的地域特点,对其类型、分布及其典型特征的研究,是建设"乡愁"浓郁的"美丽乡村"和发挥福建传统村落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的首要前提。首先借鉴相关研究学者对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划分的研究,基于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的实地调研情况,构建了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划分的指标体系。其次运用K-modes方法,以截止2013年12月31日前评选出的福建省内具有国家级、省级称号的54个历史文化名村为研究样本,对其进行分类研究。第三根据分类结果,分析出福建省内存在闽江以北(包括闽江流域)综合文化村落景观区域、闽西客家村落景观区域、闽南红砖文化村落景观区域3个传统村落景观区,其中又包含闽东多元文化村落景观亚区、闽中混合文化村落景观亚区、闽北山林文化村落景观亚区、闽西田园文化村落景观亚区、闽西土楼文化村落景观亚区5个传统村落景观亚区。最后,依据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的分布及其典型特征,提出对福建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运用的策略,即以景观区域分布为基础,发挥地域特色;以整体性的景观为载体,营造地域氛围;以典型景观特征为优势,塑造地域精品。  相似文献   

15.
对于农地来说,不同的农地流转形式对应于不同的农地经营方式。该文根据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从农地流转与农地经营的关系人手,分析了黑龙江省今后主要发展的农地经营方式;并根据影响农地流转的因素,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黑龙江省的77个市、县划分为6个不同的农地经营区。  相似文献   

16.
[目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达国家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措施和实践经验,对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方法]文章通过梳理分析国外发达国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建设模式以及长效机制等内容,提炼总结国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中的先进经验和共性特征,并提出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议。[结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构建生态宜居乡村,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主要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与整治法律法规、资金筹措、群众参与和激励措施等方面建立了长效机制,具有完善性、长效性、多元化、主动性、协调性等特点。[结论]针对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区域发展不均衡、法律体系不健全、长效管护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创新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新模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可持续发展,加强科普宣传、完善法律体系建设、构建村民自治机制和多元投入机制,推动我国农村人居环境迈向提质升级。  相似文献   

17.
伊犁州资源禀赋与农牧业经济耦合关系及时空分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促进伊犁州农牧业经济与资源禀赋的协调发展,构建农牧业经济与资源禀赋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多角度对伊犁州农牧业资源禀赋与农牧经济耦合关系及时空分敛特征进行探究。[方法]通过引入耦合协调模型及ArcGIS空间分析软件测度资源禀赋与农牧业经济耦合协调值并进行空间显化;借助GeoDA分析软件对其耦合协调时空分敛状况进行分析。[结果](1)伊犁州农牧业经济与资源禀赋耦合协调水平整体较低但呈上升趋势;各地县耦合协调类型表现出三级梯次特征;(2)沙湾县、伊宁县等地区由于经济优势与资源丰富条件存在耦合协调水平溢出效应;(3)部分地区耦合协调水平空间分敛存在涟漪效应,如额敏县农牧业经济与资源禀赋耦合协调水平较高,但其邻近地区哈巴河县、托里县、和县和吉木乃县耦合协调水平较低;(4)部分地区耦合协调水平空间分敛存在规模效应,如沙湾县、乌苏市和新源县形成伊犁州东部农牧业规模效应。[结论]伊犁州农牧业发展中,应重点强调发挥市场在促进资源禀赋合理利用和农牧业经济结构升级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实现两者的高度耦合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严守耕地红线、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法]文章采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了2007—2016年中原经济区耕地压力时序变化特征,引入重心转移模型和变异系数,探究耕地压力重心的空间分布及迁移特征,并基于粮食生产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双重视角,选取10个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中原经济区耕地压力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2007—2016年中原经济区耕地压力指数呈现阶段性特征,总体处于波动递减的趋势,各地级市耕地压力离散程度和空间差异不断拉大,空间分布不均衡,东西分化趋势显著;耕地压力重心从西北向东南方向迁移,在郑州市区域移动;选取的影响因素指标对耕地压力变化均有影响,关联度大小依次为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农民收入产业结构化肥投入灌溉水平复种指数粮食单产量耕地质量人均耕地面积。[结论]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压力影响显著,是影响耕地压力变动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9.
新疆与中亚五国资源和市场比较优势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对比分析比较优势的方法,分析新疆与中亚5国资源和市场情况,在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疆与中亚5国发展贸易往来的基本原则、思路和重点领域,以及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与印度粮食市场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和印度是亚洲比邻的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土地资源和粮食市场均为两国国计民生中最重要的问题。同为发展中国家,面对土地有限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在发展中有许多共同的困难。对两国有关农业及粮食市场进行相互比较和研究,对发现问题,相互借鉴,会有一定帮助或启发。一、耕地和人口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国土面积328.7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0.5亿。人口密度为319人/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134人/平方公里)的2.38倍。但印度国土可利用率远高于我国,印度耕地约1.2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5%,而我国耕地仅占国土的13.54%。按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我国耕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