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核电安全性再一次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主要核能利用国家均针对本国核电安全性进行了全面检查,部分核电项目审批、建设被推迟或取消,我国也暂时停止了新建核电项目的审批。通过介绍当前国际核能利用总体情况和当前主要核反应堆堆型的技术特点,分析了日本福岛核事故情况及产生的影响,综述了全球主要核能利用国家核电发展态度与政策,阐述了我国核电发展总体形势和技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正全国"两会"期间,我们又一次将目光聚集到"两会"代表和委员们的身上,倾听他们对核能发展的心声。这里既有核能业界的代表委员,也有心系核能发展的政府官员和知名专家学者。他们对于核能发展的"核"声音,必将助推核能产业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核电大国到核电强国的"中国核电梦"。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全球核技术应用从国家安全领域转向民用领域,"核"的概念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核能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在建机组最多、拥有多种堆型的核电大国。其中,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已成为中国走向国际的"国家名片"……尽管核能产业信息屡屡被媒体追逐,不断曝光于公众视线中,然而支撑核能产业大厦最为基础与关键的"地基"——核物理基础研究的进展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4.
核能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大力发展核能是促进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家在中长期核电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核能行业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核能行业协会的成立是行业规范发展、科学发展的需要。协会肩负着为我国核能发展保驾护航的重要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福岛核事故后,一些国家对发展核电的态度也发生一些变化。从全球来看,虽然德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因能源结构战略转型或公众反对放弃或暂缓发展核电,但是俄罗斯全球核电贸易的大举扩张、英国核电的复兴、美国在小堆上的发力、日本核电重启之路的清晰以及新兴核电国家对核能的重视,使得全球核电发展进入到后福岛时代的稳步发展阶段。另据世界核协会统计,目前有45个无核电国家正在考虑发展核电。截至2013年底,福岛核事故后已经有21台新开工机组。此外,老核电机组扩容延寿以及新型核能技术开发也是近期世界核电发展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6.
<正>核电设备制造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国内核电和出口核电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果、代表四代核能发展方向的中国实验快堆实现并网发电……2011年,中国核电并没有因为福岛核事故而放弃发展,而是用一个个令人欣喜的业绩向世界宣布,中国发展核电具备相当坚实的基础,时刻准备着迎接"春天"的来临。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于1991年投入正常运行,标志着我国核电、核能事业的一个飞跃。秦山核电二期工程于1996年6月开工,三期工程也已拉开了帷幕,一址多堆多堆型的核电群体正在逐渐形成。秦山地区已被国务院确定为我国核电基地。因此,搞好海盐核事故场外应急工作和开展公众宣传教育十分必要,这是关系到核能事业,核电建设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海盐县委、县政府以  相似文献   

8.
媒体之声     
《中国核工业》2009,(9):8-8
我国核电已形成规模化发展格局 2009年9月22 日近日,由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电力与核能专业委员会最新推出的一份《中国核电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称:“我国核电已形成规模化批量化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9.
4月18日,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在北京成立,这是我国核能发展史上值得庆贺的大事和喜事。核电的快速发展和核能的广泛运用必将带动核能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能力的整体提升。我们相信,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在核能发展的新时期,将为致力于核事业的单位和团体提供交流平台,搞好行业服务与管理,发挥联系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我国核能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三代自主化依托项目的确定,未来10年是我国实现2020年4000万千瓦核电装机容量的关键时期。培育核电市场和核电建设能力,需要一个从行业的统一组织来协调和优化国家核能开发的资源配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就是在这样的行业发展需求背景下适时发起成立的。  相似文献   

11.
周琳 《广西电业》2014,(5):101-102
正受能源巨头纷纷加大核电投资、我国核电加快"走出去"新建项目等利好,4月1日,核能核电板块24只成分股中有20只翻红。Wind资讯统计显示,截至4月1日,今年核能核电指数已累计上涨4.26%,24只成分股中累计上涨10%以上的达8只。从行业基本面来看,在经历2011年至2012年的沉寂期之后,今年我国核电行业有望迎来继2009年之后的第二个发展高峰。今  相似文献   

12.
4月间,“碳达峰碳中和”话题持续在核能界发酵;如期举行的全球规模最大的核电展备受瞩目;国内核能等综合利用重大项目的最新进展令人振奋;就连国际相关机构的研究报告也在为核能发展接续“打call”.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国际事务中,核问题仍然是热门问题,和平利用核能将是今后提升国力的重要手段。在五个常任理事国中,美、法、俄都是核电大国,输出的核电站遍布全球。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和韩国核电技术发展也相当迅速,都拥有了自己品牌的核电站,而且现在已经向我国出口核电设备。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日本和韩国也会向国外出口核电站。  相似文献   

14.
正在当前全球核能复苏、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东盟核电市场尤为引人关注,俄罗斯、日本等国已经将核电出口目标瞄准东盟国家,正在积极采取行动。本文主要对东盟十国发展核电的态度、发展计划、开发进程,以及主要核电相关机构等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参与国际核电市场竞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辛旺 《广西电业》2007,(5):13-13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核燃料部主任李广长近日在成都表示,作为国内核燃料唯一供应商,中核集团有能力为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为核电国产化提供保障。李广长介绍说,中核集团为满足我国核电发展,已制定了核燃料事业  相似文献   

16.
正在建装机世界第一、在运装机世界第三,经过30余年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少数几个拥有完整核电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特别是近几年来,凭借自主创新和全产业链发展,中国核电技术已跻身世界核电大国行业。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核能是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安全高效地发展核电,如何加快核电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仍旧是清洁能源时代鲜明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日本福岛核事故引起我国各界对核安全、核能发展及未来能源格局的思考。但从国内实际情况看,无论是从解决能源需求、调整能源结构、实现节能减排承诺、以及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业能力、培育核科技研发力量,还是从我国20年的核电安全运行成功实践等方面进行分析,我国核电不会因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影响而轻易停止发展。因此,核电企业必须分析当前形势下核电人力资源培养状况,努力提高人才质量,优化人才结构,保障核电安全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自2010年IEA/NEA发布《核能技术路线图2010版》以来,许多事件对全球能源行业以及核能发展的前景产生了重大影响。当时核电行业的发展经历了"核能复兴"。在此前的十年间,人们对核能兴趣不断增加的原因有二:一是对电力行业温室气体排放以及能源供应安全的担忧;二是需要以稳定的生产成本获得经济实惠的基荷电力供应。然而,这一趋势在2011年明显放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年3月份发生的福岛核事故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对几个国家的核能公众接受度以及核能发展政策造成了冲击。其他的原因还包括2008~2009年金融危机余波未消,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导致贷款机构的融资能力下降,电力需求因经济危机影响也下降了。在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三年多以后,全球核能发展情况正逐步改善,新建核电站的数量再次上升。然而,核电站的并网率依然很低,无法满足2℃情景(2DS)中2025年核电发展的目标(IEA,2014)。5年后的2015年,IEA/NEA发布了《2015版核能技术路线图》。新版核能技术路线图旨在确定有效措施,使核能发展能够满足2℃情景目标。本刊将连续摘要刊发新版核能技术路线图的主要发现、世界核能发展状况以及主要措施,以对核能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祖斌 《中国核工业》2011,(12):16-19
核能产业是具有高带动效应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后福岛时期。只要我们牢固树立“安全是生命线”这一核能发展的前提。坚定发展核能的信心,持续加大核电技术投入,进一步推进我国核能自主化建设,就可以将我国打造成为核电强国。  相似文献   

20.
《中国核工业》2016,(3):36-36
<正>核能科普的重要性世界核电发展的实践证明,核能发展不仅取决于科技水平的提升,也有赖于公众对核电的认知。福岛核事故对全球核电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公众认知和接受度成为核电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一些地方,核能发展遇到了难以被公众接受的窘境,其主要原因是不少社会公众对核电的认识有限或片面,未能很好地、客观公正地认识核电,核电科普创作和宣传不到位、不及时、不全面,甚至出现误导现象。福岛核事故后全国范围内出现的抢盐风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国核科普工作的现状近年来,业界高度重视核科技传播与普及工作,在科普活动组织、科普团队建设和科普资源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