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至41岁(1966-1986),除了1970年去省"五七干校"学习一年之外,我的青年、壮年时代,也就是人生最美好的20年岁月,全部献给了柴达木.献给了这一片僻远、荒芜,却又充满了生机与奥秘的土地. 这期间,三年在青海农业生产建设兵团十二师(1966-1969),八年在大柴旦镇柴达木汽车修理厂(1971-1978),八年在德令哈市州府所在地的海西州文联(1979-1986).  相似文献   

2.
1978年8月,时任海西州文化工作站站长的张家斌同志(1986年内调上海,已退休),发一借调函给柴达木汽车修理厂革委会,借我去州文化工作站工作.  相似文献   

3.
<正>生龙走了整整六年了……对于这个67岁就辞别红尘的朋友,我深感惋惜和心痛。老来,好几次梦中与他相会,把酒言欢,真是让我感到快乐、幸福、充实。可是梦醒之后,却更觉惆怅,无奈,伤感。毕竟,四十多年的朋友、同事、文友、酒友,不想念、不回顾、不思恋,是绝无可能。忍不住,就想写几个字纪念他。我在柴达木汽车修理厂做仓库保管员的时候,在《青海日报》上发表了组诗《欢腾的柴达木》,这组诗作一发表,我一下子就“出了名”,组诗尚未刊出,  相似文献   

4.
我近40年的石油生涯中,有五分之一的时间,那段人生正值盛年的美好时光,是在柴达木油田度过的.虽然离开青海油田四年多了,但油田的发展依然令我魂绕梦牵,常常想起那些为柴达木石油工业发展与我并肩战斗的同志和广大职工艰苦创业的情景,想起那些充满希望的储油气构造和柴达木的山山水水.适逢青海油田建局四十周年,应油田之约,回顾我在那里八年工作的经历,拟成文以纪念青海石油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2008年秋,为了我拟撰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大戈壁》,我曾重返柴达木,从德令哈,到格尔木,到察尔汗,到大柴旦,到鱼卡,到马海……走遍了我曾经在柴达木工作过的所有地方,拣拾起我四十二年前至二十二年前之间的所有记忆.最后,当车过鱼卡,要向当金山进发的时候,我让司机停下车,我下了车,面对柴达木的方向,虔诚地跪了下来,深深地磕了三个头,心中向柴达木泣说:"柴达木啊,我的母亲,我的第二故乡,保护、养育了我这个'黑五类子女'的荒凉的土地,这一次,泽群是真正的走了.我这等年纪,要再返柴达木,只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柴达木啊,走出柴达木,才知道这一颗心,是永远地走不出柴达木的了.我为您,奉献了我的青春与健康;您也给予了我一辈子的事业与'财富'.我的个性里,已融入大戈壁的辽阔与旷达;我的血液里,永远流淌着巴音河湛蓝激情的河水;我的灵感中,迸发着只有柴达木夜空里才有的一颗一颗璀璨的大星星.待到《大戈壁》写峻出版,我很难会再来柴达木来看您,但我一定会寄一册《大戈壁》,让柴达木的友人在巴音河畔,寻一个并不惹人的小小地角,擦柴引火,一页一页将这二十万余字的小说焚烧,以祭奠我在柴达木生活过的一切,以感恩我在柴达木的所有友人,以记录某一段我的人生在柴达木的真实……"  相似文献   

6.
我是柴达木人,永远的柴达木人. 这是整整那20年间,柴达木烙入我心里、甚至是骨髓里的烙印. 我是柴达木人,永远的柴达木人. 这是因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21岁至41岁,完全、无私、真诚地献给了柴达木,献给了那片广袤、荒芜、丰饶、神奇、与外面的世界相比仍然是落后的土地了.  相似文献   

7.
由我编剧、张华勋导演、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彩色宽银幕电影,在上个世纪的1985年摄制成功,并取得了不错的社会反响. 这是柴达木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反映柴达木开拓者生活的故事片电影.也是我自己的电影处女作.时光如梭,往事如梦,不觉间已整整20年了.这期间,柴达木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我,于告别青海16年之后业已正式退休.  相似文献   

8.
《环渤海经济瞭望》2007,(8):I0020-I0020
<正>汽车维修业是为交通运输业配套服务的第三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汽车业的飞速发展,汽修业要把握机遇、实现发展,就必须从旧的传统维修模式中解脱出来。要使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改革,寻求新的发展之路。天津明通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公司前身为"新金通汽车修理厂",坐落在天津市河东区富民路118号(八分部院内)。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种永远的思念永远的疼.这是一个终生的记忆终生的梦. 从21岁到44岁,我在青海生活工作了23年,而其中,有19年是在柴达木里盆地里度过的.这一段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马海:2年;格尔木:1年;大柴旦:8年;德令哈:8年--我全献给了柴达木.  相似文献   

10.
从《柴达木开发研究》1995年第1、2期编辑出版情况看,刊物的总体质量好于往年。现将审读意见简述如下: 一、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自己的办刊宗旨。 1995年是《柴达木开发研究》创办的第八个年头,经过几年的探索改进、面貌一新。它已突破过去仅限于传达反映本地区、本部门开发研究柴达木的狭小范围,逐步拓宽视野和报道面,多层次、多角度研究柴达木的开发。既重视为领导机关提供宏观决策作参考,又能结合刊物自身的特点,积极宣传海西,宣传柴达木开发研究的成果,增强  相似文献   

11.
我近40 年的石油生涯中,有五分之一的时间,那段人生正值盛年的美好时光,是在柴达木油田度过的。虽然离开青海油田多年了,但油田的发展依然令我魂绕梦牵,常常想起那些为柴达木石油工业发展与我并肩战斗的同志和广大职工艰苦创业的情景,想起那些充满希望的储油气构造和柴达木的山山水水。  相似文献   

12.
前年,卫民一次来电话,谈到当年海西州树立柴达木精神的一些往事,说州上一直把柴达木精神作为一座精神富矿和价值坐标在发扬光大,我听后深感欣慰,同时勾起一些回忆的片段.去年,我着手给丛书第五辑组稿时,张珍连主任又提议我写这个题目,要我把这方面的记忆整理一下,写下来.迟疑再三,我终于应命.作为一个亲历者,从1989年下半年进行柴达木精神的前期调研论证,到起草州委六届九次全委扩大会《关于继承发扬柴达木精神的决议》,再到一年一次的"柴达木精神宣传月",以及连年组织进行的"瀚海精英"评选活动,至今已经25年过去了,有关情况已记忆不太精确,特别是弘扬柴达木精神是州委、州政府基于当时特定的历史状况、从特定历史条件出发制定的重要决策,作为一名宣传干部,我是在州委领导下做具体工作的,当时从本职工作的角度来理解、贯彻的多,在宏观层面的把握上还达不到应有的高度,即便是多年之后的今天,在梳理记忆的过程中也难免会有疏漏和偏颇,所以下面的文字只是从我个人记忆、记述的角度对当年柴达木精神的汇集、提炼、凝聚和传承过程作点滴记录而已,充其量,是对这一段历史记忆做一点拾遗补缺.  相似文献   

13.
1968年夏季,我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来到艰苦的柴达木.那一年分配到柴达木的大学生有600多名,全都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分到生产一线.到钻井队的被称为"柴达木第一代戴眼镜的钻工",我是其中的一名.一年后,我当上了司钻.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报是中共海西州委机关报,创刊于1958年,创刊后不久就停办了,1987年复刊先出蒙文版,2001年后出汉文版。柴达木报为周一报,蒙汉两版期发行量6500份,现成为继青海石油报、格尔木报之后的又一报纸。在汉文版复出两年时间里,柴达木报借西部大开发之春风,趁势良性发展,在州内八个地区中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精神,是一代又一代柴达木人在开发建设柴达木的艰苦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先进思想和优良作风的集合,是我们党一贯提倡的艰苦奋斗光荣传统与开发柴达木、建设新海西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海西各族人民在艰苦卓绝的工作和斗争中共同树立、共同享誉的精神丰碑,是鼓舞和激励海西各族人民立志改革、立志开发的强大精神动力。柴达木人继承发扬柴达木精神,贯穿于柴达木开发建设的近四十年历史中。今天,我们试就它的产生、发展做点粗浅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私家车的普及,汽车修理厂也鱼龙混杂地出现在都市的街头巷尾。一些达不到理赔标准的"受伤"车辆,在一些汽车修理厂的"处理"下,也能领到保险公司不少的"医疗费"。其中的秘诀就在于这些汽修厂提供了"代撞"业务。日前,两名汽车修理厂的"代撞手"在执行代撞业务时,露了马脚。两人被检察机关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取保候审。笔者采访后发现,"代撞"骗保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有些修车厂甚至推出了汽车"代撞"业务,让汽车"小伤"变"大  相似文献   

17.
去年《中国妇女》杂志海外版《中国女性》向我约稿,希望我写写我在柴达木的生活小故事。我的作品《西部女人的苦与乐》在2002年4月号《中国女性》上发表后,接到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主持人高月的电话。她说看了我的这篇作品,向《中国女性》打听到我的电话,想约我到中央电视台做节目,讲述在柴达木的生活。我应约去了中央电视台。  相似文献   

18.
我与《柴达木开发研究》杂志结缘是在这个刊物诞生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一次会议上遇到了中共海西州委宣传部的一位部长,他送给我一本《柴达木开发研究》杂志,我就利用会议的间隙拜读了起来,没想到她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因为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共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已经把柴达木开发的事议已放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而我当时已被调到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  相似文献   

19.
神话柴达木     
我之喜欢柴达木,不仅是喜欢八百里瀚海的雄浑博大;我之喜欢柴达木,不仅是喜欢南昆仑北祁连的步步宝藏;我之所以喜欢柴达木,更是因了柴达木是华夏中国神话之本源!  相似文献   

20.
2016年6月的一天,我在四川成都寓所翻阅报社寄给我的《柴达木日报》,偶然看到一篇弘扬柴达木精神的《柴达木精神在血管里奔流》专访,了解到现年82岁高龄的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杨春贵同志才是《柴达木报》汉文版的最早创始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