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3 毫秒
1.
中国是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茶叶的大国,在世界茶产品出口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分析中国茶叶产业出口和国际竞争力的现状,总结了我国茶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提出开发升级生产要素、调整茶产品的需求结构、整合茶产品的产业链、改变茶叶企业经营方式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茶叶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近年来国际茶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茶行业竞争的加剧,中国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受到影响。跨境电商产业的迅速发展为中国茶出口贸易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因此,创建优质跨境电商茶品牌尤为重要。本文研究发现:茶叶审评方法在中国茶出口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提高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必须抓住国际消费市场的需求,研究出一套基于消费者体验角度的审评方法,从而提高中国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商》2015,(49)
目前,我国的茶业经营不断在变化当中,对茶叶市场的开发成了茶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对茶叶市场细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本文结合了实际情况,分析了茶叶市场细分的问题,探究了茶叶市场细分对市场开发的重要意义。并且针对目前在茶叶市场开发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杨磊 《中国拍卖》2010,(3):28-31
茶产品拍卖是国际通行的茶产品交易方式,是供求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茶叶产业集约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传统的茶叶交易受到强烈的冲击茶叶交易传统有待改进创新我国是茶叶生产、消费大国。我国茶业从种植规模、产量都是世界的NO.1。可世界茶业的市场规则却不是由我们来主导。在对全国各地主要茶叶批发市场走访与观察发现,很大一部分市场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尤其在市场准入制度、商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经销商台账制度、索证索票制度、消费者投诉制度等方面都没有很好  相似文献   

5.
烟台茶市场规模呈稳步扩大趋势,但茶衍生品市场仍保留有较大空白,本文着眼于烟台地区,研究其茶衍生品的现状与市场发展。首先,本文提出了“茶衍生品”的概念,并围绕烟台茶进行调研。其次,在数据分析和营销学理论的基础上,从消费者和生产者两个角度,明确主要消费人群对茶叶衍生品的认识和需求,分析烟台地区茶叶衍生品的种类、规模。最后,通过科学方法与实证分析总结了烟台茶各类衍生品发展的现状及市场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茶叶消费市场中,低档茶滞销,大宗粗茶积压,而价格昂贵的名优茶、名牌茶走俏,高档茶畅销不衰。中国茶叶学会认为,目前我国的茶叶市场已进入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时代,开始由创名优茶发展到创名牌茶。如今的消费者不仅看重茶叶的质量,也注重茶叶的品牌、包装,对名牌茶的质量、历史、美感也越来越挑剔。其次,茶叶消费由单一同质化传统茶转向多元化系列产品。据调查,茶饮料是2001年最畅销的饮料之一,全国茶饮料的夏季销售量较上年同比增长95%,成为饮料中增长最快的一种。经营者以  相似文献   

7.
茶,又称茗,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花茶起源于宋朝,成于清朝。茶以花名,花以茶胜。而质优、量大的茉莉花茶,是绿茶经多次与茉莉鲜花窨制而成的,是茶中珍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茶有二十三个属,三百八十多种。作为茶叶行业的百年老字号企业——张一元,固然因其久远的文化传承而颇具魅力,张一元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不断壮大,已经适应了新的市场环境,把握了市场行情。张一元茶叶公司成立之后,不断创新经营,不仅把握市场的现在,更重要的是逐渐掌握消费结构的发展方向,引导中国茶市场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吴张玲 《现代商业》2007,(27):222-224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茶历史最悠久、茶文化最深厚、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然而,中国的茶叶因为缺乏品牌只能以原料茶的形式出口,大大降低了茶叶的价值。本文结合国内外茶叶产业的现状,从品牌和文化两方面入手,对于打造中国自己的茶叶国际品牌进行了论述。揭示了国茶品牌化中存在的市场价格低、品牌市场占有率低以及品牌文化缺失等问题,并详细论述了茶文化对于建立茶品牌的重要性。目的是使中国茶人能够拥有品牌意识,更重要的是不能摒弃中国的传统文化,并能够用好它,为茶叶产业创造价值。相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茶叶产业也定能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我国茶叶内外贸市场形势和世界茶叶消费最新发展的分析研究,认为21世纪的饮料将是茶叶的世界。为了保持和发展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应有的地位和影响,作者提出要改革现行的茶叶出口体制、转换茶叶经营机制、加快开发茶系列产品以及提倡多种饮用方式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吴张玲 《现代商业》2007,(33):222-224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茶历史最悠久、茶文化最深厚、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然而,中国的茶叶因为缺乏品牌只能以原料茶的形式出口,大大降低了茶叶的价值.本文结合国内外茶叶产业的现状,从品牌和文化两方面入手,对于打造中国自已的茶叶国际品牌进行了论述.揭示了国茶品牌化中存在的市场价格低、品牌市场占有率低以及品牌文化缺失等问题,并详细论述了茶文化对于建立茶品牌的重要性.目的是使中国茶人能够拥有品牌意识,更重要的是不能摒弃中国的传统文化,并能够用好它,为茶叶产业创造价值.相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茶叶产业也定能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1.
清理茶叶市场德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与工商部门联合,对其辖区内的茶叶市场进行了抽样检查。此次抽检的99个茶叶样品中,共涉及了数十种绿茶、花茶和普洱茶等茶叶品  相似文献   

12.
一、国际市场的“绿茶王国”“China—Tea”,在国际市场上,茶叶即中国,素负盛名。浙江是我国茶叶的主产区,被誉为“绿茶王国”。七十年代,浙茶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77年突破5万吨,雄踞全国之首。改革开放后,浙茶年产10.71万吨,其中绿茶占90%以上。同时浙茶改变向其他口岸提供货源出口的方式开始自营出口,实行“内外贸结合、工贸结合”的经营格局,逐步完成茶叶口岸向主产区转移,使浙茶产销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出口规模日益扩大,行销四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 我国茶叶具有悠久的种植和贸易历史,品种丰富,是茶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绿茶产区。乌龙茶、沱茶、普洱茶、六堡茶、砖茶等的特种茶,更是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及优质风格在国际市场上独树一帜。茶叶产业也为我国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无公害茶"有机茶"等茶叶认证标识已逐渐为消费者熟知,成为其判断茶叶质量安全的重要标准。但就现实反映,问题茶叶仍在市场上大肆流通,威胁茶叶质量安全。笔者于2009年1月对雅安市的茶叶市场监管机构、生产经营者、消费者三个市场主体进行了调查,运用SAS系统和一般线性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出茶叶市场是一个信息失灵的市场,推导出其主要原因是市场各主体在信息系统中地位不对称。鉴于此,笔者建立了茶叶市场信息"天平"模型,均衡各方的信息获取量,以求达到稳定茶叶市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年份茶因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沉淀,拥有着独特的醇香和养生价值,而备受专业人士和茶叶收藏爱好者的喜爱。目前,年份茶的流通主要集中在爱好茶叶的一些人士的小圈子,市场上很少见。年份茶因其承载了浓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被尊称为茶中贵族。本文以武夷岩茶为例探讨如何将年份茶这一茶中贵族的价值通过拍卖平台充分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1989年我国茶叶出口达20.45万吨、4.2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茶叶出口大国,创我国茶叶出口史上的最高纪录。这表明我国茶叶生产和出口走上了中兴之路。在成绩面前,我们应看到:出口市场发展是不平衡的。英国是最大茶叶进口国和消费国,我茶对英出口进展不大,远未达到历史水平。本文全面研究分析英国茶叶市场今昔,并以茶叶经济贸易与茶叶产制技术交叉的观点,试图对拓展英国市场、优化出口茶叶结构、利用科技进步、提高竞争能力等方面提出可行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古就是茶叶之乡,但A股市场却没有一家茶叶企业,究其原因,是因为众多茶企规模不够,缺少实力强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为尽快打造符合"四化"行业标准的中国茶叶航母,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给予政策资金扶持,鼓励基础好实力强的茶企借助政策和资本力量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同时国家必须严格市场监管,加强产品质量监督,从重从严打击假冒伪劣的市场害群之马,保护市场生态和良好的营商环境,为民族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扶持一批中国龙头茶企早日进军A股市场。  相似文献   

18.
名山县蒙顶山做为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为进一步提高蒙顶山茶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名山县茶叶品牌创建工作的重点应集中在提高茶叶品质,结合蒙顶山茶文化创建品牌个性,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和改良手工茶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李恒 《中国市场》2010,(7):74-75
姬霞敏是郑州市茶叶市场的总经理,亦是河南茶叶商会的会长,在茶叶方面是个权威人物。然而16年前,喝茶对于姬霞敏来说还只是一种消遣。虽然她也爱那淡雅的茶香,但是她做梦也想不到,若干年后,作为国粹之一的茶叶会充盈她的整个人生。  相似文献   

20.
世界茶叶市场状况与我国茶叶出口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茶是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本文介绍了世界茶叶市场的现状,分析了我国茶业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并对如何提高茶叶出口竞争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