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一、森林火灾的危害 1.森林火灾是一种失去人为控制的,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生态环境带来危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造成损失的破坏性燃烧现象。现在世界上森林火灾的发生十分的频繁。据统计,全球每年森林火灾的发生次数约在22万次以上,每年烧毁森林面积超过640万公顷,约占世界森林覆盖率的0.23%以上。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的20年里,我国城市数目增加1。5倍,城镇化水平几乎提高一倍,今天大约有4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生态面临巨大压力。“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正是把城镇森林生态网络工程建设作为重点,在全国5万多个城镇中进行生态化的城市林业建设。近年来,在上海、天津、哈尔滨、大连、厦门、南宁、扬州、延安等大中城市及一些中小城镇中,“森林生态网”建设正在迅速铺开。 与简单的城市绿化不同,城市“森林生态网”旨在构建一种人、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最好形式,主要向城市园林和城市森林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已经明确了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的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基础地位。我国是少林国家,森林面积只占世界森林面积的3%-4%,森林覆盖率仅仅16.55%,林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森林的不合理采伐和林地的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并存;  相似文献   

4.
(一) 我国近几百年来的农村生态状况是不良的,局部地区已出现了恶性循环。它表现在下述各方面: 1、森林植被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占全国土地33%的山地,26%的高原和10%的丘陵,一般说来,都是宜林、草地区,但全国现时覆盖率仅为12%。森林对生态平衡的作用,主要看构成植被的各项因素对保护生态起多大作用,以湖北省的植被状况分析,就可以得出比较科学和准确的概念。在这个表中,湖北省幼龄林占森林总面积的69.54%,中龄林占20.38%,二者合占89.92%,而成熟林仅占10.08%。原为原始森林的神农架,其成熟林只仅占68.61%;分  相似文献   

5.
森林分类经营,又称为“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经营”即以发挥某一林种某一效益为主,兼顾其它方面效益的经营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根据社会对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两大要求,按照对森林多种功能主导利用的不同和森林发挥两种功能所产生的“产品”的商品属性和非商品属性的不同,相应的把森林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并按各自特点和规律运营的一种新型的林业经营体制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一、世界森林资源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测,全世界现有森林面积为34.42亿公顷,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7%人均占有林地为0.64公顷(对森林的定义为树冠郁闭度不低于10%),除森林外,还有17亿公顷有林地,地面上的木质生物量于重为440.5亿吨,其中70%在热带地区。巴西(占16%)、加拿大(占7%)、美国(占6%)和前苏联(占22%)的森林面积占全球森林面积的51%。  相似文献   

7.
林牧 《经济月刊》2009,(3):108-109
2009年入春以来,我国部分省区森林火灾呈爆发趋势。据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调度统计,截至2月16日,今年全国已发生森林火灾1385起,受害森林面积5000多公顷,因森林火灾死亡8人,受伤27人。与前3年(2006~2008年)同期均值相比,火灾次数上升15.0%,受害森林面积上升63.2%,人员伤亡上升1.7倍。  相似文献   

8.
李晋修 《环境经济》2009,(10):58-59
白山市地处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腹地,属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核心区,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是著名的资源城、生态城、矿泉城、旅游城,素有“立体资源宝库”之美誉。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83%,人均林木蓄积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倍。境内有野生动物350多种,野生植物2340多种,其中人参、灵芝、高山红景天等药用植物900多种,是中国绿色食品城、特产名城。白山市至今已发现矿种100种,已探明储量的有36种,硅藻土、炼镁用白云石储量居全国之首,  相似文献   

9.
邵新 《大陆桥视野》2010,(9X):11-11,13
天山西部林区有森林面积24917325亩,其中林业用地7355250亩,森林总蓄积量为6730万立方米。林区内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有野生动物363种,植物约3000种,占新疆野生植物总数的85%。森林主要分布在伊犁洲境内三大河流(巩乃斯河、特克斯河、喀什河)的源头和上游山区。森林主要由乔木雪岭云杉组成,天然云杉林与草原毗邻。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 一个民族在土地的经营中记录下自己的历史,一种文明也在土地的经营中留下自己的烙印,中华文明源于繁茂的森林和河流,我们的先人在森林的庇护下生长,在森林孕育的河流两畔的沃土上开始耕作,农业文明使人类逐步离开了采猎社会的基础——森林,在农耕的体育中加速了社会的聚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实现森林多效益的市场机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在为人们提供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供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大效益是森林资源经营的产品。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属于森林经营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消费的“白搭车”现象导致了其市场选择规律的失灵,这也是森林资源经营进入市场的困难所在。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森林多效益的实现问题,建立有效的实现森林多效益的市场机制,有利于我国林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一、森林多效益及其市场化的困难(一)森林的多效益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重要的物质来源之一。森…  相似文献   

12.
贫困迫使人们加速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和毁林开荒,导致发展中国家森林数量和质量的普遍下降,而这种下降又进一步导致林区人民更加贫困。这种恶性循环状况促使人们认识到,多村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区的持续发展有赖于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有赖于森林的持续发展;而没有民众的充分参与就没有森林的持续发展。基于这种认识,在70年代后期,一种  相似文献   

13.
森林是地球表层生态系统平衡中的主体,是陆地生态建设中的核心。云南94%是山区、半山区,森林在云南生态环境平衡中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森林的消长直接影响到云南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14.
我州位于祖国的西南边疆,94%以上的面积是山,80%的耕地和75%的人口在山区,80多年前,我州森林覆盖率70—80%,直到一九五九年我州还有森林面积2342万亩,覆盖率47.9%。解放以来由于“左”的路线和政策的影响,经过五八年以来几次森林大破坏,再加上我们缺乏林业经营管理经验,造成森林急剧减少。据一九七四年的调查,全州的森林面积减少到967万亩,森林覆盖率下降到19.9%,从一九五九年至七四年仅15年就减少1375万亩,平均每年消耗森林91万亩,是多么惊人  相似文献   

15.
一、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 我国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绩。 (1)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长,全国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森林面积净增20543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36%,上升了2.15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净增1128亿立方米,森林蓄积净增1123亿立方米。  相似文献   

16.
一、森林鸟类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依存和适应关系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它对陆地表面物质能量循环过程起着巨大的支配作用。森林是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系统和与之相适应的环境系统的统一体。生物系统中包括了数量大、种类多的森林动物。  相似文献   

17.
国际     
《经济月刊》2014,(1):66-67
联合国:2050年粮食需求增70%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等机构2013年12月3日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96亿,届时粮食需求将比现在多出70%,并出现巨大粮食缺口。针对这一缺口,报告建议:首先,在现存农耕用地上提高作物和家畜的生产力对于挽救森林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至关重要;为了避免改造更多土地以用作农地,在今后40年当中需要将作物产量提高40%。  相似文献   

18.
昭通地区,地处长江上游,共十一个县(市),人口398.8万人,总面积22423平方公里。境内多山少坝,山地、陡坡地占总面积的97.5%,山间坝子仅占2.5%。近些年、农业实行掠夺式经营,森林草场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下降到6.5%,草山面积下降到占总面积的16%,垦植指数高达26%,个别县高达41%,造成了生态恶化。突出的反  相似文献   

19.
一、概述森林生态经济系统是由森林生态系统和林业经济系统这两个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两个子系统各自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同时又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在制约中实现平衡,在促进中得到发展。森林生态系统是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高度组织化的有序系统。它由多个层次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20.
麻江县宣威镇比户村坚持封山育林十余年,现有森林11000亩,森林覆盖率达73.2%,户均森林60亩。由于森林恢复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促进了农牧业生产。 1966年,全镇集中劳力在比户村修蓄水量80余万立方米的水库,每天上工3000多人,民工生活燃料和工程用材由该村供给,森林资源大量消耗,加上其它原因,茂盛的森林变成了残次林地。1972年大旱,由于森林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失去了生态协调作用,全村8口泉水干了7口,全村600亩稻田大部分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