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适的反抑商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适是南宋时期名的功利主义思想家,第一个对封建正统的重本押末原则做了直接否定。他重视工商业活动,主张发展商品经济。他坚决反对国家打击富商大贾的做法,主张维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他还要求废除各种歧视商人的政策,主张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叶适的经济思想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研究其反押商思想,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项镜泉主编《建言》是中国老教授协会财经管理分委会和国杰老教授研究院财政经济与会计咨询研究部共同编发的专供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领导参阅的"内参"、"简报"性质研究材料,内容是为国家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提出意见和建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如何管理社会收入分配;如何防治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如何正确处  相似文献   

3.
厘金制度的改革问题是近代中国税制改革的重大议题之一。清末的厘金改革思想,主张裁撤厘金、加征关税,同时,将厘金改革成不重复征收的商税这一设想被初步提出。进入民国以后,有人进一步提出以所得税、营业税等西方近代主体税种取代厘金;务实派人士则主张以新式货物税取代厘金,这一主张较具可行性。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厘金终被较进步的统税制度所取代。对厘金改革问题的讨论,推动了中国税收制度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陈云长期主持我国财经工作,他重视农业税的职能作用;主张轻税政策,减轻民负;强调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性作用;并严格农业税收征管,加强税务干部队伍建设。研究陈云的农业税思想,对于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全面发展,推动广大农民增加收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杜亚泉经济思想内涵丰富,经济理念因时而变。民国建立之初,他主张合理利用外债与增加赋税来解决新生政权所面临的经济危机,并从国人心性、社会心理等层面对晚近以来实业建设收效甚微的原因进行了思考;经济理念以求富为主。"一战"之后,经济理念转而强调"既富加教";确立起发展中国经济要注重自身特殊性的基本原则;并从诚信精神、资本积累、政府职能、优先发展中小企业等方面对民初经济发展进行了探索。杜亚泉经济思想作为近代转型时期的精神遗产,对现今经济发展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初,中国被迫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逐渐丧失了金融货币的自主权,在外国银元入侵和本国滥发铜元的双重影响下,清朝国内货币流通体系极为混乱,货币制度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严复客观分析了清末货币乱局,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主张。严复的币制改革思想使用国际比较分析方法,扩展了国人的视野,开拓了国人经济学案例研究的先河,也是西方经济理论中国化的一次有益尝试,其渐进式的改革主张仍有现实启发意义。我们应借鉴严复广纳众流的务实研究方法,进行币制改革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要把握货币自主权,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要取信于民,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7.
魏源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向近代经济思想转变时期的具有承先启后作用的代表人物。他比同时代的其他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家更清楚、更全面地反映了近代初期的时代动向。他的经济思想可以归纳为“缓本急标”论、“黜奢崇俭”论、“除弊兴利”论、对外贸易论和“师夷制夷”论,不仅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199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C·诺斯(DouglassC.North)创立了制度变迁理论,他提出,并不是所有的经济增长都来源于技术进步,制度能减少交易成本,减少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异,调动生产积极性,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本文拟从这一理论与方法出发,对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需求和改革条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西斯蒙第的经济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其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有关经济危机的学说。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暂时的过渡社会。在对资本主义制度局限性的批判基础上,他提出了经济学研究要以人为本的思想,并以这一思想为指导,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主张;虽然他的学说不乏浪漫和空想,但是他的公平分配理论、有关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目的与对象等若干思想在今天仍具积极意义,对我国当代的经济发展也有很大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为了实现生态文明,也是为了增加林农收入;集体所有的商品林、公益林都被纳入了林权制度改革,然而公益林承担了更多的生态功能,公益林承包户的承包经营权相应也受到了更多的限制。目前,市场化形式与计划型体制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政策需求与政策缺位之间的矛盾是限制集体公益林承包户实现其经济权利的瓶颈,应正视国情、厘清法定边界、重视利益协调,通过落实主体改革、深化配套改革、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依法保障公益林承包户的经济权利,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