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倩 《现代商业》2012,(11):286-287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现实中就业性别歧视存在,侵害了女性的劳动就业权,规制就业性别歧视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本文拟从性别就业歧视的角度出发,分析《就业促进法》对女性平等就业权的影响,并且探讨法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未对就业歧视做出定义、未明确违反就业歧视规定的法律责任等。提出解决就业歧视问题,关键还是早日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律等,以期推动促进就业法的完善,保障女性就业平等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目前的就业市场上,性别歧视问题普遍存在,我国现阶段就业的性别歧视主要表现在就业机会不公平、工资和福利待遇的不平等以及不明朗的职业生涯发展前景等方面。其原因是就业公平相关法律不健全、雇主歧视现象严重、传统观念影响。解决女性就业歧视问题,我国应从立法和政策入手,通过法律手段消除就业歧视,提升女性的自身素质,政府和社会为女性就业营造良好就业环境,切实保护女性就业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3.
《商》2016,(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强调依法治国的今天,女性不仅在社会的地位不断提高,而且在社会的执政地位也不断增强。新时期新时代,对女性的素质和整体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男女平等显得尤为重要。女性就业是给妇女在经济上获得独立和提供自我发展的基础,是妇女自主创业的前提和条件,也是当前实现"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社会生活中,女性就业歧视,女性就业难已成为我国女性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环境下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随着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女性就业环境日趋激烈,女性就业歧视已成为了当前迫切有待解决而不容忽视的、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此文从深层次上针对女性就业歧视问题重点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遭到年龄歧视,这让本就遭受性别歧视的女性雪上加霜。文章首先从女性就业时、晋升中和退休制度的角度分析了女性就业年龄歧视现状,然后从单位追求利润最大化、国家缺乏相应法律法规和自身素质低等方面剖析了原因,进而从提高女性自身素质、完善法律法规、减少企业聘请女性成本等角度提出了对策,为缓解女性就业年龄歧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社会,女性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的深化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然而就业歧视问题却一直伴随着女性劳动者。产生女性就业歧视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传统观念,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女性自身因素的影响等方面。解决女性就业歧视的对策建议: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健全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改变传统观念;提升女性自身素质等。  相似文献   

6.
陈彦佳  徐邓耀 《商》2013,(16):204-205
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当前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她们大多数还未满18岁就进城打工,扩展着人生半径的同时却遭遇着城市工业产物的排斥,没有了“根”,选择继续“飘荡”在各个城市中,成了城市和农村的双重“边缘人”。本论文以区域经济学视角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就业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罗列出新生代女性农民工遭受到的就业歧视现象。针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受就业歧视和为促进其劳动力流动从政府、工厂企业、社会团体、大众传媒以及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自身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7.
邓崴 《现代商贸工业》2008,20(5):268-269
平等就业是女性获得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的基础和前提。通过调查招聘广告中的女性就业歧视现象,分析现行保护女性就业平等权法律规范的不足,提出完善禁止就业性别歧视的地方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8.
《商》2015,(10)
近年来,随着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愈发明显,就业歧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就就业歧视中外研究现状、就业歧视成因和就业分类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并总结出了就业歧视问题的研究现状,针对不同类型的歧视现象找出了就业歧视的典型现象,并加以分析,希望能引起求职者及企业对就业歧视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姚伟丰 《消费导刊》2009,(3):242-243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就业问题既是一个非常棘手的经济问题,又是一个十分敏感的政治问题和极其重大的社会问题。然而当前,我国在就业中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歧视现象,其中主要表现为:就业机会歧视;就业待遇歧视;就业安全保障歧视等。这些歧视,必将造成劳动者的就业率下降、失业率上升,充分就业目标难以实现,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  相似文献   

10.
女性职工的用工成本一直为企业所顾虑,尤其是已婚未育女性,更易受到就业歧视。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我国由来已久的性别歧视问题再度引起关注。符合全面二孩政策的女性在求职就业、晋升等过程中更易受到企业的"冷遇"。性别歧视这一女性就业的"拦路虎"将可能因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而陷入新困境。  相似文献   

11.
张格军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23):165-166
突破旧有的就业歧视分类研究框架,探索了新的就业歧视类别划分方法,分别确立了以个体特征、就业歧视形式及就业歧视来源为标准的三种分类方法。此外还特别介绍了职场性骚扰及报复这种特殊的就业歧视表现形式。新的分类方法深化了对我国就业歧视现状的认识并有助于寻求解决我国就业歧视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突破旧有的就业歧视分类研究框架,探索了新的就业歧视类别划分方法,分别确立了以个体特征、就业歧视形式及就业歧视来源为标准的三种分类方法。此外还特别介绍了职场性骚扰及报复这种特殊的就业歧视表现形式。新的分类方法深化了对我国就业歧视现状的认识并有助于寻求解决我国就业歧视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调查了解了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入职、升迁的影响较大,并且加剧女性就业歧视,同时生育二孩加剧女性生活压力,针对以上问题从家庭方面和企业方面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问题已经演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社会、企业、高校和个人均产生了负面影响。调研数据显示,在已就业的湘西地区高校毕业生中,有近59.35%的毕业生经历过就业歧视,主要有院校歧视、学历歧视、地域歧视、性别歧视和经验歧视等类型。有效解决湘西地区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歧视问题,需从产业优势、法规体系、道德意识、就业竞争力以及择业观等多个方面入手,以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15.
姜颖 《商》2013,(7):147-148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剧,我国户籍制度下特有的"农民工"就业歧视现象严重。本文从我国法律法规对农民工就业歧视的规定,我国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现状、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原因以及解决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建议四部分论述。我国反就业歧视规定较为分散及原则性,对反就业歧视救济不利。从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图表分析出农民工受到就业机会歧视、就业待遇歧视以及就业保障歧视,产生这些歧视的原因在于农民工自身的文化原因、户籍制度背景以及法律救济不利。本文提出应该从法律制度和行政执行两方面完善反农民工就业歧视,保障农民工就业权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慈兆雪  刘昊 《中国市场》2010,(31):104-106
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一直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勤劳的中国女性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女性在教育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方面不断提高,但在就业过程中,女大学生仍然不可避免的遭遇着性别歧视的不公平待遇。随着我国大学扩招政策的不断贯彻,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矛盾日益显现,给女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更多的压力。本文通过建立成本—收益模型分析女大学生受到工资歧视的原因,并从女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市场供求情况两方面分析女大学生就业现状,最后对女大学生及政府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宪法追求平等与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劳动者的公平就业权.但在近几年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就业歧视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就业歧视现象不仅带来社会稳定问题,侵犯公民就业权,也与法治精神相背离.究其原因有多方面,但我国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规范欠缺是重要根源之一.为了防止和消除就业歧视,贯彻<宪法>和其他法律赋予公民的劳动平等权,我国迫切需要制定<反就业歧视法>,以买现公平就业.  相似文献   

18.
自1949年建国以来,因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就业政策也不尽相同。本文回顾了我国的就业政策,联系当今社会就业中出现的歧视问题,提出目前的就业政策应以公平为原则来引导就业,以使社会公民都享有公平的就业机会,消除就业歧视,完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一问题。而农民工就业歧视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特有的现象。本文结合国情,描述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种种表现,揭示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根源,分析农民工就业歧视对城市就业人口的就业影响,进而提出消除歧视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论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女大学生就业中面临的性别歧视现状出发,分析了造成就业歧视的深层根源,目的在于探讨有助于女大学生就业的对策,真正体现女性在就业中的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