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金湖县积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先后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0个,现有会员27727人,带动农户40540户,总资产4102万元,2005年销售农副产品3.9万吨,经营收入412亿元,盈利3669万元,上交税金296万元,二次分配310万元,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营管理》2005,(6):40-41
靖州县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属怀化市南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之地。该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物产丰富,商贸发达,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种在土里生长的真菌——茯苓,竟成了该县的一大产业。目前该县年产茯苓3.8万吨,年销售收入3.4亿元,是全国最大的茯苓产地和集散地,全县20万农业人口有7万多农民从事茯苓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茯苓加工产品远销韩国、日本、东南亚、美国及港、台地区,占全国茯苓出口总量的60%以上。该县茯苓生产销售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主要得益于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茯苓专业生产合作社,正是这个专业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将小小茯苓做成了一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3.
李彦普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6):205-209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动力因子作用机理表明,合作组织的发展需要外力与内力共同协调推进, 成员利益帕累托改进是合作组织发展的内生性根本动力,专业化基础是合作组织成立和发展的基础。当前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专业化存在基础薄弱,产权关系不清,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政府扶持效率不 高,合作组织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阻碍激发合作组织发展活力的主要因素,根据存在 的问题,作者提出了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5项对策。 相似文献
4.
5.
云南省通海县种植洋桔梗的花农为了解决单家独户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由66户花农于2004年底创建了洋桔梗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依法进行了登记,制定了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了内部管理组织,严格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开展活动.合作社通过为花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有效地提高了花农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推动了洋桔梗鲜切花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2006年合作社为花农销售洋桔梗鲜切花840万枝,为花农实现收入1500多万元,产品远销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合作社凝聚力不断增强,社员增加到了210户,种植规模由建社时的128亩发展到了700多亩.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浦口大力培育和扶持了浦口示范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到2005年底,全区24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运作较规范、带动强、农户增收明显的销售额过千万元合作经济组织已达13个以上,其中省级四有组织(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效益)1个、有市级五有(有制度、有场所、有服务、有渠道、有品牌)2个.全区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1个:其中专业合作社2个;专业协会22个;合伙组织57个.除合伙组织外,24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总数为2698人,带动农户总数7566户,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增收总额为976万元,户均增收3617元,农民在合作经济组织中的增收效果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新干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形成了“发展快、专业广、功能强”的格局。截止2008年12月底,全县已有正式注册的合作社58个,比上年增加47个,有社员3500户,带动相关农户19500多户。合作社已经遍布粮食种植、生猪饲养、果业生产、农机服务、香菇培植、水产养殖和养兔等各个农业生产领域,为新干特色农业迅速凸起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户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维护自身利益、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解决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或解决不好的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加工、储藏、销售等问题,围绕同类农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储藏和加工等,而自愿联合形成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这种组织的名称在各地叫法不一,有的叫专业合作社,有的叫专业(技术)协会(或合作协会),也有的叫合作社公司,还有个别的叫联合体。虽然名称叫法上不同,但它们都是以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的… 相似文献
9.
<正>"远看一大片,近看有界线"——这是专家对江苏省赣榆县墩尚镇通过土地流转形成2.1万亩泥鳅养殖基地的形象概括。截至目前,墩尚镇泥鳅基地的规模已达2.1万亩,泥鳅养殖池塘9000个,养殖户达6000户。 相似文献
10.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增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加入WTO ,既给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也使我国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入世后 ,农产品市场将逐步放开 ,而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主要表现为“一高一低”(成本高、质量低 ) ,这无疑给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一定的冲击。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但农业经营规模小 ,农户组织化程度低 ,运用新技术的动力和能力不足 ,劳动生产率低 ,从而导致单位产品的成本高于国际市场水平 ,而品种品质却又相对较差。这也是现阶段我国农民增收难的原因所在。一、当前农民增收问题的理性思考农村改革 2 0多年来 ,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1.
林业合作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研究——以“公司+林业合作组织+林农”模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分配是林业合作组织中的一个重要而又敏感的问题。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对促进林业合作组织的稳定健康发展和促进林农增收具有重要意义。运用J.S.Admas的公平理论,基于林业合作组织的成员异质性、收益滞后性等特点,针对"公司+林业合作组织+林农"模式,构建了动态累积投入为主体、体现合作者贡献和资金时间价值的利益分配模型,并给出具体算例对模型进行了应用。 相似文献
12.
抓典型示范 促政策落实 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部经管总站专业合作处 《农村经营管理》2005,(9):27-28
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稳步发展2003年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超过15万个。其中:从事种植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合作组织占专业合作组织总数的40%,养殖业占27%,加工运输业占18%,其他业占15%;乡范围内组建的专业合作组织占84%,县内组建的占10%,跨县的专业合作组织占6%;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668万户,占全国总农户数的2.8%。专业合作组织涉及的领域已从果蔬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发展到农机服务、运输、粮油作物、水利建设、资源开发、手工业品生产等诸多方面。2004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趋势,主要有三点新变化:一是专… 相似文献
13.
<正>《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呈较快发展之势,截至2009年9月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1.16万家,江苏省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居全国第二,入 相似文献
14.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正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其规范、健康发展必将对中国的农民、农业及农村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在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因此,深入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利益机制问题尤为重要。合作组织为其成员带来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民主权利,可以是直接利益或间接利益,短期利益或长远利益,社员的个人利益或组织的整体利益。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维护农民利益的途径1、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载体,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农民… 相似文献
15.
高峰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4):90-95
[目的]从农户行为视角提炼农民加入合作组织影响因素,并试图找到影响农民加入合作组织的主要因素,揭露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规律。[方法]文章分析影响农民加入合作组织的主要因素有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可得模仿机会及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并根据上述3个主要因素选取一系列变量,在对变量进行相关系数分析后,建立模型分析农户行为的正负影响。[结果](1)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对农民加入合作组织是正的影响,即农民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其越愿意加入合作组织;(2)农民可得模仿机会越多,农民参加合作组织的比例越高,即通讯设备越普及、交通越发达、合作组织数越多、合作组织中成员数越多的地区,农民在合作组织中模仿学习的机会越多,农民加入合作组织的比例越高;(3)在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农民加入合作组织的比例越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市场体系较为完善、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越多、农产品不存在滞销问题,农民加入合作组织的效益不高,因此农民不愿意加入合作组织。[结论]农民受教育水平和可得模仿机会对农民加入合作组织是正的影响,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民加入合作组织是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根据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的组织原则、成员权利与义务与利益分配方式等,可以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合作模式概括为互惠型、再分配型和市场型三种模式,它们对保持合作的持续性和凝聚农民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同的合作模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济绩效会产生不同结果,从而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维持和发展产生不同的作用,互惠型合作是农民合作组织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而再分配型和市场型合作则为农民合作组织建立普遍性的合作关系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8.
19.
20.
本文从农民合作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困境出发,通过山东、云南等地农民合作的实践案例,分析了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的农民合作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本质差异,探讨了农民合作本土化路径的实践机制。研究发现,小农户经营的内在特征和合作社面临的外部条件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很难实现合作收益覆盖合作成本,在合作社本质性规定的强要求下更是如此,也就决定了中国难以发展出“真”合作社。相较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推进的农民合作,具有完全不同的形成和维系机制:其采用群众工作的方法进行动员以化解农户集体行动的困境,通过对个人资源和权威资源的动员和利用降低合作的组织成本、并使合作具有了社区性和群众性;合作产生的经济和治理的双重效用以及合作收益在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分配,使经济合作的效益从经济层面扩延到社会层面,从私人层面拓展到公共领域,增进了社区的社会资本,最终形成了治理效用—经济效用—组织成本之间的正向反馈机制。这是一条充分利用了中国本土资源,低成本、高效率实现农民合作的本土化途径,且具有社区性、治理性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