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黔东南大山深处的岜沙苗寨,是一个古老的苗民部落,那里的男人,头蓄发髻,肩扛火枪,身佩腰刀,竹编饰品,与千年前几乎无异……  相似文献   

2.
<正>为了保卫家园,男人们成了这里的守护神。常年的与世隔绝,保存了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民俗习惯,就连小孩们也喜欢在腰间别上一把弯刀。这里是岜沙——中国唯一一个批准个人佩戴枪支的寨子,最后的枪手部落。当都市人在为房子、车子而苦苦奔波时,大山里的这个苗寨依旧在维系着一份宁静的生活,固守着一种淡泊的情调。久违的原始村落岜沙,是苗语中草木繁多的意思,这个原始神秘的小村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丙  相似文献   

3.
“岜沙”系苗语地名。这里的“岜”只是汉语的一个代表字,其实它的苗语发音为“bia”。“岜”译成汉语的意思是“巴茅草多”,“沙”是“杉树多”之意。因为初建村时这里巴茅草和杉树多,故名“岜沙”,据传在很久以前,这里的人由黎平迁居而来,故苗语又称“分送”。“分”是苗语的村寨,“送”是黎平。  相似文献   

4.
正这里有"中国人口生育文化第一村"之称的占里侗寨,这里有如仙境瑶池般美丽的加榜梯田,这里有古老神奇、独具特色的从江瑶族药浴,这里有被誉为最后一个枪手部落的岜沙苗寨,这里有被誉为清泉闪亮之音乐的侗族大歌之乡小黄……这里生态与传统和谐共存,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让我们走进从江,去体会美轮美奂的苗侗风情,去感受和谐古朴的农耕文化。  相似文献   

5.
王连兴 《魅力中国》2010,(1X):240-240
贵州省的旅游业迅速非常发展。西江千户苗寨旅游作为贵州特色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了自身的发展速度与规模。本文通分析了西江千户苗寨的现状,论述苗寨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走进从江,总会让您处处感受到生态与传统和谐共存,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从"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的岜沙苗寨到"侗族大歌之乡"的小黄侗寨,从"中国人口生育文化第一村"的占里生育文化到"瑶族药浴之乡"的高华洗浴文化,从闻名中外的"国宝"增冲鼓楼到"国家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加榜梯田,走进从江,一幅美轮美奂的苗侗  相似文献   

7.
岳培宇 《中国西部》2006,(10):102-107
岜沙给我们的震撼不只是那些锃亮的猎枪和腰刀,更是岜沙人“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的纯朴信念。那一棵棵被视若神灵的参天大树,在时空交错中,闪现着遗世独立的光芒。  相似文献   

8.
在对贵州西江苗寨旅游者进行低碳旅游认知度、游客景区内停留时间、旅游产品满意度及旅游产品期望等实地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了平寨民俗风情寨、东引低碳田园度假区、羊排苗族神话村、南贵低碳农庄乐园、营上茶香文化综合服务区5大旅游功能分区,美食、银饰、蜡染和刺绣、雕刻及乐器5大系列旅游商品及多个旅游项目,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西江苗寨加强低碳旅游宣传,打造低碳民族品牌,加快民族旅游产品转型与升级,推行低碳服务设施等对策。  相似文献   

9.
岜沙村距离贵州省黔东南从江县丙妹镇7.5公里,是苗族聚居地。苗族以衣色分黑苗、红苗、青苗、蓝苗、花苗,居住岜沙的属黑苗。他们自称为蚩尤的后代,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神秘的习俗,是以树为神的原生文化村落。岜沙男子憨厚刚毅,宽阔的脸上眼光犀利而略带野性。身着左衽右开圆铜扣黑色高腰衣,黑色直筒大裤脚,光着一双大脚板。头顶中间一束头发是自出生就留着的,长了挽成椎髻,当地人称为"苗纠纠",也叫"户棍",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从江县岜(岜b a)沙村,被称为中国第一原始部落。岜沙距县城7.5公里,21国道从中穿过,以此分成上、下两寨,全寨共400余户,以“滚”为大姓。这里属苗族,但其生活的原始质朴如同他们的衣着一样,没有华丽,没有银饰,甚至没有鞋子,极少能看到现代文明用品,房屋、工具、布衣、生活用具,一切都是自己制造。岜沙人的生活方式和衣着打扮把他们和所有的苗族人区别开来,形成了极其鲜明的部落个性。最能标志他们的是男人头上的鬏鬏,腰刀、猎枪,还有女人胸前的肚兜,她们把世界上  相似文献   

11.
Since the period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world tour industry has taken-offs for, tourism has already replaced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sections, such as petroleum, steel and automobile, etc, and becomes the biggest industry in the world. It is in the business of the last few years that international resort village raises and develops, which is the inevitable outcome that the tour industry develops to a certain stage.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research the manag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ernational resort village in the 21^st century China.  相似文献   

12.
叶旸  YE Yang 《乡镇经济》2006,(11):44-47
红色旅游是我国新兴的专项旅游产品。本文以安徽省肥东县为例,说明红色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指出红色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怎样将红色旅游作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现村庄产业振兴的前提是进行村庄产业发展规划。本文重点探究特色保护类村庄的产业振兴之路,以荆门市东宝区易畈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和态势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村庄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特征和问题,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空间布局建设,提出村庄产业发展规划方向和策略,形成以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为主导的示范强村,以期为特色保护类乡村的产业振兴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4.
网络互助旅游的兴起及其对传统旅游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互助旅游是国内新近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文章在介绍国内外网络互助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网络互助旅游的概念、特点进行界定,探讨了其产生背景、发展障碍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张清 《特区经济》2007,(5):183-185
古商城洪江的旅游业近几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开发。本文以古商城洪江当地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了居民对洪江旅游开发具体状况和对洪江旅游开发形象的认知差异。经过独立样本的T-TEST发现不同籍贯和教育程度的当地居民在对洪江旅游开发形象的认知上存在显著差异,根据认知状况为洪江古商城的旅游开发提供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原生态村寨的可持续发展,以种群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为基础,研究共生理论视角下少数民族原生态村寨保护与开发问题。选择原生态地笋苗寨为研究对象,以地笋苗寨作为一个共生系统,通过对共生单元内的条件因素与共生界面的分析,运用一体化互惠共生模式的模型,探讨少数民族原生态村寨保护与开发的共生机制,提出要发挥政府顶层设计作用,统筹协调制定整体性保护措施;整合多方资源,建立共生单元协作联合体;做到责任共担,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古村落型世界遗产地的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均衡关系一直倍受关注。文章通过对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旅游开发历程、现状深入的调查,对西递、宏村两种旅游开发模式下的经济、社会影响做了比较,指出古村落型世界遗产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在实施社区参与的开发模式(Community—Baced Development)的同时融入企业经营因素,根据当地实际探索适宜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8.
李燕娟  张新杰 《重庆与世界》2014,31(10):104-106
苗族古歌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苗族的重要文献,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近年来一直受到国内众多学者们的研究。从不同视角对这些学者们的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尝试性地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对于该方面研究进一步深入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科技旅游发展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苑  鄢志武  张帆 《特区经济》2009,(6):134-136
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科技旅游这一新兴的旅游方式。同时科技旅游研究也随之受到重视。但是现今对国内外科技旅游的综合研究较少,本文希望通过近年来关于科技旅游研究相关文献的分析,发现科技与旅游的关系、科技旅游的特点、分类和我国科技旅游的发展现状及不足,从而指导我国今后科技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黄泽颖 《特区经济》2013,(11):123-125
"三农"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更深入具体地了解新时期我国农村的经济现状与问题,通过在吉林省公主岭市朝阳坡镇岭上村的驻点调研发现:村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逐步提高、全村以种植玉米为主和单产水平逐年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较为完善,同时也存在人口老龄化、青壮劳动力流失、公共财政资金短缺、村集体负债严重、农业社会化服务仍不能全面满足村民需求等问题。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加以重视,通过深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回村创业、拓宽农村集体资金的筹资渠道、积极化解农村债务、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措施来解决岭上村的发展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