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阳  唐晓华 《南方经济》2019,38(3):71-89
文章利用2004-2015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探讨了制造业集聚与城市规模协同性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性特征,其具有显著的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特点。(2)从单因素考虑,制造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城市规模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现"U型"关系。(3)从协同效应来看,城市规模能够提升制造业集聚的边际效应,但是制造业集聚阻碍了城市规模效应的发挥,两者协同效应的发挥需要互相匹配;以制造业集聚效应为标准,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存在较大范围的提升空间。(4)从城市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的内在路径差异来看,制造业集聚、城市规模对不同路径具有作用相反的影响。这一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制造业集聚与城市规模协同性影响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
城市和城市群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而集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能力对于城市与城市群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构造了城市中心性指标用以刻画城市集聚资源和要素的能力,并以中国的城市和城市群为对象,考察了城市中心性对城市出口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市中心性对城市出口结构具有正向影响,中心性指标值高的城市倾向于出口更高...  相似文献   

3.
广西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鹏 《广西经济》2005,(11):16-17
城市综合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聚集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它是城市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综合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城市的生产能力、生活质量、社会全面进步及其对外影响能力。城市综合竞争力是从市场竞争力延伸出的概念,是从一个城市的角度来反映和测度其资源要素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就城市经济而言,综合竞争力的强弱,实际体现在市场化占有、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权利的大小上,体现在城市集聚和扩散功能上。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碳交易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从产业集聚角度探讨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碳交易政策通过技术进步促进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同时,阻碍了邻近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且在高层级城市表现的更为明显。分行业看,制造业集聚在碳交易政策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关系中起到U型调节作用,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及两业协同集聚均能加强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调节效应,且协同集聚的促进效应更大。分地区看,东部地区以及大规模城市中碳交易政策的促进效果更好。据此,为加强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本文提出要以技术进步与效率追赶双轮驱动为发展路径,建立城市间绿色发展的协作创新机制,重点加快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进程,继续扩大碳交易试点范围。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但各个城市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的表现并不相同,本文从人口集聚的视角研究城市经济韧性。首先利用空间均衡模型分析集聚如何影响生产率进而作用于城市经济韧性,在此基础上建立长差分模型识别集聚和城市韧性的关系。研究发现:集聚不但有助于提高城市抗冲击的能力,也能够提升城市经济恢复的能力以及冲击后状态转变的能力;与经济下行时期相比,经济调整时期集聚与城市韧性的关系更为密切;市场需求效应、高技能劳动力的流入及知识溢出是集聚影响城市韧性的主要途径;集聚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集聚对全国总体经济韧性有明显影响。本文研究表明,促进人口集聚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强城市韧性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碳交易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从产业集聚角度探讨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碳交易政策通过技术进步促进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同时,阻碍了邻近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且在高层级城市表现的更为明显。分行业看,制造业集聚在碳交易政策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关系中起到U型调节作用,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及两业协同集聚均能加强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调节效应,且协同集聚的促进效应更大。分地区看,东部地区以及大规模城市中碳交易政策的促进效果更好。据此,为加强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本文提出要以技术进步与效率追赶双轮驱动为发展路径,建立城市间绿色发展的协作创新机制,重点加快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进程,继续扩大碳交易试点范围。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各系统要素协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链环-回路模型及其运行机制的探讨,进而从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资源配置集聚、创新支撑体系完善三个方面提出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工作》2002,(2):29-29
城市问题研究专家刘维新认为:经营城市就是对构成城市空间资源、功能载体的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及其相关延伸资本(如道路、广场冠名权)等进行集聚、重组与运营,从而获得收益。  相似文献   

9.
周旺 《开发研究》2024,(1):42-54
在利用拓展的D-S模型进行理论推导的基础上,采用2012—2020年中国地级市跨期截面模型对数字经济影响城市集聚阴影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内存在城市集聚阴影,而数字经济弱化了地理距离的作用,可以缓解城市集聚阴影。在区域异质性分析中,东部和西部地区存在城市集聚阴影,而中部和东北地区基本不存在城市集聚阴影,其中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弱化了地理距离的作用,对城市集聚阴影具有缓解作用,西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却强化了地理距离的作用,从而加剧了城市集聚阴影的程度;北方地区存在城市集聚阴影,其数字经济弱化了地理距离的作用,对城市集聚阴影具有缓解作用,而南方地区基本不存在城市集聚阴影。因此,政府应该加大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引导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地打造新的增长极,从而缓解城市集聚阴影,加快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何江  程晓晨 《中国经贸》2004,(10):74-75
CBD,即中央商务区,吸收和集聚来自区域或全球的信息、要素和能量,向区域、向全球发出指令,指挥着生产要素区域和全球合理流动,推动着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要素流动和空间经济集聚的研究视角,借助于一系列关系数据,实证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要素空间集聚与扩散的新变化。研究发现:(1)自2003年以来,以往与上海经济联系较弱的城市,其增长势头显著于其他城市;(2)尽管2003-2007年间,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下降,但是,动态人口流动和货物流动的数据显示,经历2007年金融危机冲击后,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区域流动经济空间网络中的综合地位有重回上升的态势。(3)交通条件的改善将有助于区域差距的缩小,随着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增强,长三角地区城市区域将呈现扁平化发展。整个长三角城市群或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城市竞争力的实质及其提升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竞争力的实质及其分析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的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耦合而成的非常复杂的力,无论是从城市的综合实力,还是从城市的生产率或价值创造力来定义它都难免失之偏颇.而如果从空间的角度上来看,城市竞争力的实质就非常容易把握和抽象出来:即城市竞争力就是其集聚和辐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对江苏省北部(苏北)欠发达地区城市发展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构建苏北核心城市的意义与功效.研究认为:基于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发展现状,确立苏北核心城市符合未来该区域城市发展框架,但同时必须有效集聚核心城市发展要素,以此推进苏北城市功能与结构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
宋田桂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8(1):118-120,131
现代城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推进城市现代化必须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建设。现在各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的差别已不是城市人口的比重和区域的大小,而在于创新力的强弱;竞争优势不仅仅在于实物资源拥有水平,而在于创新资本的集聚能力。建设创新型经济城市,凭借其先导性、集聚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功能,优化配置创新资源,释放创新活力,融合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逐步建立创新驱动的城市发展格局,才能抢抓知识经济发展机遇,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升无锡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深圳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桥头堡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具有面向全球集聚海洋高端要素资源的突出优势。本文在深入剖析海洋金融助力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国际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提出创新海洋金融产品、大力拓展融资渠道、设立海洋金融机构、鼓励航运金融发展、培育海洋金融专业人才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一、引言城市是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最重要的空间载体。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产业、资本等各种要素不断流动,城市的传统产业发生梯度转移,各种资源日益短缺,使得国内外许多城市面临着经济转型的重大问题。城市转型是基于推动城市发展的主导要素变化而导致的城市发展阶段与发展模式的"重大的结构性转变",是在相对较短的一  相似文献   

17.
1987年8月21日至25日,在兰州举行了中国城市经济学会首届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中心城市经济理论讨论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主任汪道涵同志在会上作了题为《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发言,阐述了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城市经济在发展,城市化在推进。主要回顾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综合功能的增强。第二个问题:中心城市和经济区域。从点面结合,集聚效益和地域分工,中心和网络,城乡分工和城乡一体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心城市和经济区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本刊刊登汪道涵同志发言中的第三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本文从城市舒适性入手,对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深化背景下,城市舒适性能有力地驱动人口和经济要素特别是高端资源与要素,城市舒适性越高越能吸引和集聚人口和经济要素,舒适性相对高的大城市特别是超大特大城市成为受益者。通过对城市舒适性的研究,对认识和加快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提升中心城市竞争力带动广西经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心城市是带动周边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提高中心城市竞争力是广西加快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但当前,还存在诸多制约广西中心城市竞争力提高的因素:各中心城市总体规模小、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功能低、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环境差、城市规划和品牌意识弱、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底子薄。因此,应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发展开放型经济、引进精英人才、融入区域经济合作,以提升中心城市竞争力,带动广西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集2001-2011年安徽省统计年鉴等有关统计数据,借助综合区位熵指数和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等指标,从旅游产业集聚基础条件、旅游产业要素集聚度和旅游产业集聚经济效果三个方面,探讨皖江旅游集聚水平的区域差异、时间变化趋势、经济相关性。分析认为皖江区域旅游集聚水平整体不高,且在徘徊中呈下降趋势,区域旅游核心城市初步形成,但集聚的资源依赖性和区位依附性较强,集聚水平处于低层次,扩大区域旅游经济规模是提高区域旅游集聚水平的关键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