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为化解国有商业银行多年经营中积累的不良资产,促其稳健经营,我国设立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目前,我国已停止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如何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银行不良资产入手,从贷款源头上分析了不良贷款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的内部防范化解和外部转移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新疆金融》2005,(12):70-72
当前一些基层国有商业银行呈现出“三大一差”的特点。三大是信贷规模大、社会作用大、存量贷款风险大,一差是抵御风险能力差。从昌吉辖区国有商业银行的情况看:一是在银行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存贷款总额占到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三分之二以上;二是不仅承担着地方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工作,而且还承担了一定量的社会稳定工作;三是不良贷款占一定比重;四是受宏观调控和“德隆。问题的影响,信贷质量有所下滑,呈现出基层商业银行抵御风险能力偏低的特征。本文结合近几年对昌吉辖区商业银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就基层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3.
我国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来源于三个方面: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金融机构。从目前的情况看,尽管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有所增长,但并未根本改变中小企业所面临的信贷配给状况。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占有信贷资金来源2/3的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下降,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金融机构由于实力所限,难以弥补这个缺口。因此,中小企业目前所面临的信贷配给问题,主要原因是国有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  相似文献   

4.
就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的成因看,无论监管体制如何有效和完善,都不可能根除银行的风险。从总体形势看,巨额的不良资产是制约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桎梏,也是阻碍其发展的根本。从个别地方情况看,情况更是让人难以乐观。  相似文献   

5.
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及其处置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和金融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国内外经验表明,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具体处置模式和手段是问题的关键。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模式大致有两种:一是集中处置模式,即由出资设立独立的金融机构统一剥离、收购、经营和处置银行的不良资产,如美国的重组信托公司、日本的过桥银行以及我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另一种是分散处置模式,即由银行内部成立专门机构来处理自己的不良资产。  相似文献   

6.
1998年年底,为支持国有企业改革,防范化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我国政府布组建专门负责处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1999年4月-10月,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相继成立,并开始运作。它们的运作模式、它们所面临的风险及它们所肩负的使命都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试就国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营情况作一介绍,以期对我国这方面的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历史、体制及自身的原因,不塘资产加速积累和积聚,集中表现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存量难以化解,增量难以遏制。尽管金融部门采取了许多强化风险管理,优化资产结构的措施,并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进行剥离,但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风险管理问题是亟待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表现及成因,接下来考察了商业银行外部环境的改革与构造,最后对信贷风险的管理与防范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包括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防范,风险控制、风险预警、风险退出和风险转化机制。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与区域金融发展问题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股份制改造并上市后的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地方性的金融机构在内部治理结构建设、外部监督等方面要逊色很多,因此未来不良资产的发源地很可能不是全国性的商业银行,而是地方性商业银行,且地方政府的干预将是不良资产产生的主因.在区域金融体系建设中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是促进区域金融健康发展、防范区域金融风险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9.
唐志顺 《财政监督》2006,(10):79-79
1、金融监管是财政部门代表政府对金融机构实施财务资产监督职能,其目的是维护财政利益,防范金融风险,监督对象包括人民银行、“三会”派出机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保险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制度性原则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韵琴 《南方金融》2001,(12):50-51
一、商业银行风险形成的制度性原因 商业银行风险成因非常复杂,但最根本原因应在于制度的缺陷. (一)政府制度的缺陷. 首先,地方政府行政干预问题.尽管近年来地方政府对银行的行政干预已大大减少,但仍有基层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利益,为了扶持某些行业、企业的发展,往往对商业银行施加压力,直接或间接干预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特别是部分所谓的地方政府优先发展项目,有些并不符合贷款标准,银行在这种情况下发放的贷款往往难以得到安全保证,风险极高.  相似文献   

11.
《金融纵横》2002,(8):27-31
(一)不良贷款治理是一个时间紧、任务重的工程 1999年,我国成立了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4000亿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下降9个百分点。剥离后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2001年末仍高达25.38%,实现贷款五级分类后不良贷款率为30%,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存在巨额的不良贷款,每逢“两节”还要保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支付,还存在开门难。  相似文献   

12.
当前商业银行的资产风险集中表现为过高的的不良贷款 ,造成金融机构超负荷经营 ,银行增加信贷投入的主动权受到制约 ,这不仅阻碍了银行自身的发展 ,而且影响了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为此 ,笔者拟对加强商业银行风险资产处置 ,防范化解金融资产风险作一些初浅的探讨。一、银行风险资产处置中的突出问题目前商业银行对风险资产的处置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剥离不良资产 ,二是继续盘活存量。剥离不良资产 ,受到“债转股”政策约束 ,只能从存量上减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数额 ,但减少的比例不大。以某沿海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状况来看 ,四家国有独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地方政府为发展地方金融、整合金融资产,组建了不少地方金融控股公司。一方面,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具有规模经营、协同效应、风险分散等优势,并有利于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但同时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存在易受地方政府过度干预、降低竞争水平、盲目多元化和监管困难等风险。因此地方金融控股公司的组建须谨慎。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信贷集中管理。信贷集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营资金集中,存款向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集中;商业银行存款由基层行向上级行集中。二是信贷管理权限集中,伴随着集约化经营的改革,银行普遍实行了集权式的信贷管理模式,贷款权和审批权逐步上收于总行和分行,  相似文献   

15.
《中国金融家》2013,(8):34-35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就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向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出通知。  相似文献   

16.
不良贷款的成因多种多样,且不断变化。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化改革以前,不良贷款的主要成因集中于政府干预、以贷谋私、绕规模放贷和越权放贷等方面。随着商业银行企业化改革和审贷分离等信贷管理制度的实施,前述问题逐渐演变为次要问题,风险识别能力成为制约信贷资产质量的瓶颈。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过高,危害颇大。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提出了防范不良贷款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落后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本文以邵阳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为例,探讨了地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形成机制和利率定价模式,分析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现行贷款利率形成机制存在缺陷的主要特征,并针对如何完善利率形成机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而贷款业务可称得上这一过程中风险较为集中的链节。在我国,目前贷款仍是商业银行创效的主要来源,大约70%左右的金融资产是银行贷款。那么对于任何一家商业银行来说,信贷业务是否规范?信贷结构是否合理?信贷资产是否优良?是体现这家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一些国有商业银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如信贷资产质量反映不实、存款数据反映失真、会计核算混乱、盈亏实现失实。这些虚假的数据,一是造成国家财政的虚收或虚支和国家宏观货币政策失灵;二是不利于商业银行内部的决策与内控机制的有效发挥;三是进一步掩盖了商业银行内部的经营风险,将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进一步恶化,并将可能导致金融机构支付危机。   一、国有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一 )商业银行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的经营特征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特征是所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