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意味着传统银行物理网点的优势将逐渐减弱,但同样是具有物理网点形态的社区银行却迎来了发展良机,将成为传统银行业拥抱"互联网+"时代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2.
银行物理网点是我国总分行制度下提供存贷款等银行业务的终端。银行会通过增加网点数量,获得地缘优势进而扩大经营规模。可以说物理网点在商业银行传统的金融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群体日常的社交、娱乐等都习惯通过网络完成。各家银行纷纷推出了网上银行、直销银行等互联网金融服务,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互联网与金融业结合对传统的银行经营模式产生巨大影响,物理网点在服务中扮演的角色也需要转  相似文献   

3.
银行网点是最基层的物理经营单位,网点的数量和质量能够体现银行的竞争力。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银行传统网点柜面业务量减少、优质客户被分流、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经营效益走下坡路。本文基于对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现状的实证分析,通过对比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网点的优劣发现:互联网金融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等优势,但不具备银行传统网点的体验感、区域性和可靠性;而银行传统网点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智能化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未来商业银行应在发挥传统物理网点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在网点布局、客户结构、服务模式、产品销售等方面的转型力度,从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给传统网点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作为银行传统主要营销途径的物理网点局限性日益突出,面临着更深层次的改革压力。本文从银行物理网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其各方面业务开展带来的冲击,提出了根据网点特点分别进行综合型、营销型、社区型和体验型不同模式的改造途径。  相似文献   

5.
面对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挑战,传统的商业银行物理网点如何应对未来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作为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最终体现的银行网点,在新的形势下将如何进行渠道转型与业态创新?近日,本刊记者实地走访了中国工商银行四川分行内江、乐山等分支机构,近距离体验和了解了当地行结合本行实际情况所进行的网点业态创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  相似文献   

6.
随着物理网点成本的日趋增加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逐渐将更多业务转移到互联网渠道,银行网点的主要功能从金融产品交付场所转变为综合性的销售和服务平台。在此背景下,如何让网点变得更加“智慧”和“智能”,成为银行提升服务水平,有效降低运营成本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金融消费需求和模式的变化,利率市场化,以及银行盈利能力下降的压力,商业银行的物理网点亟待转型和创新。作为商业银行传统的渠道,营业网点承载着交易结算、产品营销和宣传的功能。银行网点的转型也逐步从业务和功能调整的内部视角转向增强客户体验的外部视角。未来,银行网点将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以进一步提高经营效能。  相似文献   

8.
<正>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技术推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受传统金融物理网点的限制,可以有效打破空间阻隔,比传统金融的运作模式效率更高。互联网金融将服务切入到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缓解金融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矛盾,大大提高了金融配置效率;网上支  相似文献   

9.
传统商业银行拥有遍地的物理网点,以其无可比拟的物理渠道优势将服务周边的客户群体。随着中国经济面临"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与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趋势的双重夹击,金融生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使各商业银行颠覆传统经营理念,以求适者生存。物理网点的转型是其中的重头戏。涉及组织架构整合,业务流程优化,科技平台升级,产品与服务创新等方方面面。自然,每一种变革都需要首先理清思路,由思路决定  相似文献   

10.
关于物理网点何去何从的说法,可谓是百家争鸣,众说纷纭。有的说目前银行物理网点的趋势仍旧是以扩大经营覆盖面以及业务范围为主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人们金融生活的主导地位,有的说鉴于互联网金融的爆棚式发展,银行物理网点必将很快消亡。但是不管是怎样,人们都已经开始嗅到了一个很敏感的话题,那就是,银行物理网点终将会由大而泛向小而精发展。我们在讨论一个事物兴衰的同时,不仅仅是依据我们每一年所采集的数据来进行未来预期的推断。看待  相似文献   

11.
商业银行网点资源的整合及其有效运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新技术革命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使银行的分销渠道多元化.新形势下银行经营与发展取决于对各种资源的调配能力,其中网点资源的合理有效运用至关重要.目前,虚拟银行业务正部分地取代传统银行网点业务.但作为面对面沟通最有价值的分销渠道,传统的物理网点仍将长期存在.未来比较现实的选择是物理网点和虚拟网点协同发展,共同为银行创造利润.同时,在新技术应用背景下,传统营业机构要保持继续存在的价值,必须进行整合创新,赋予其新的发展使命,将过去单纯的吸收存款储蓄网点逐步转变成为客户提供金融产品(服务)的销售中心、客户的理财中心和银行的利润中心.  相似文献   

12.
新技术革命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使银行的分销渠道多元化,新形势下银行经营与发展取决于对各种资源的调配能力,其中网点资源的合理有效运用至关重要,目前,虚拟银行业务正部分地取代传统银行网点业务,但作为面对面沟通最有价值的分销渠道,传统的物理网点仍将长期存在,未来比较现实的选择是物理网点和虚拟网点协同发展,共同为银行创造利润,同时,在新技术应用背景下,传统营业机构要保持继续存在的价值,必须进行整合创新,赋予其新的发展使命,将过去单纯的吸收存款储蓄网点逐步转变成为客户提供金融产品(服务)的销售中心、客户的理财中心和银行的利润中心。  相似文献   

13.
实体网点和互联网是目前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推动农村金融发展的渠道,但两者中谁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效率更高尚未得知。论文通过多元回归比较互联网和传统银行网点推动农村金融发展的效率,进行经验分析后表明:互联网推动农村金融发展的边际效用相比网点建设更高;单纯增加银行网点的数量对农村金融发展增加并不显著,网点建设需要兼顾网点与人口分布的协调度;互联网建设推动农村金融发展的效用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较为显著,在西部地区并不显著;互联网建设显著推动了农村企业的贷款增加,但银行网点对农户贷款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传统的银行物理网点模式受制于区域、时间等因素,越来越无法满足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而直销银行这种号称"颠覆传统的金融服务"的新模式或可打破这种局面.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迅猛发展无疑将对我国传统银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它对银行基层网点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本文立足于农行基层网点视角,从渠道、产品、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虽然短期内不会动摇农行基层网点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但从长远来说,农行基层网点应合理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积极推进转型,重视客户体验,培养专业人才,提升服务水平,才能在日益激烈的金融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时代必然的产物就是互联网金融,其发展将深远地影响着传统的金融体系,改变传统金融机构以劳动密集、网点覆盖等为主的生产方式,并指导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本文主要从金融系、非金融系两方面探讨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崛起,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受到巨大冲击。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金融科技的发展,商业银行离柜业务率不断攀升,我国商业银行物理网点转型迫在眉睫。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青年客户群体成为金融科技消费的主体,商业银行也必须适应客户群体的更迭趋势,根据其特点进行转型与调整。论文结合金融科技的时代背景,阐述目前商业银行进行网点转型的必要性,在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商业银行网点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美国富国银行网点转型的经验,提出我国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和冲击,银行需要开展更具前瞻性的物理渠道变革和转型。本文通过探讨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提出通过合理的网点布局、积极推进网点智能化、精细化管理网点分区、科学的网点运营和有效的线上线下协同等策略,构建专业、高效、安全、合规的物理渠道体系。  相似文献   

19.
2015年伊始,李克强总理见证了国内首家获准开业的民营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第一笔网络贷款的发放。微众银行带着明显的“互联网”标签:没有物理网点和柜台,获客、风控、服务都于线上完成。互联网银行的成功落地,颠覆了传统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促使传统商业银行推进网点服务和渠道建设的战略转型,以更“智慧”的方式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一、银行网点亟待智慧化随着“工业4.0”概念的强势来袭,金融服务“智能化”席卷全球,传统银行业必将向渠道化、轻型化、虚拟化、  相似文献   

20.
崔咏佳 《银行家》2020,(1):86-87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互联网金融发展、金融服务平台的智能化和多样化都给传统的银行业务带来挑战。10月18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第二批备案清单中涉及的工商银行玺链区块链服务,江苏银行的苏银链等都凸显了新型技术对传统银行经营模式的冲击。当前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服务模式等方面迫切面临着转型升级,而网点建设是银行发展最重要的环节,物理网点是目前连接和维护客户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