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高校创新教育:多维视野的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黎 《铜陵学院学报》2006,5(2):120-121,124
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宝贵的财富,高校是传播知识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在高校大力倡导并实践创新教育已成为现实而紧迫的课题。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主体性教育是高校创新教育的核心。文章从知识经济、全球化以及新的人才观等三个方面对当前高校创新教育进行了多维视野的审视,指出对人的主体精神的弘扬是高校创新教育时代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关于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为此,高校要通过建立具有创新素质的师资队伍,推行创新型教学,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校园文化等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3.
于志君 《大陆桥视野》2016,(18):231-232
当今时代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当今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变成大众教育,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显著提升.传统的就业渠道和就业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在知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背景下,培养切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所需.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对于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的核心在创新,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及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教育。因此,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的呼唤、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知识经济的发展对综合性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承担着为国家输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企业竞争的核心就在于技术和人才的创新,这必须依靠高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校企合作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有利于企业和高校进一步拓展空间,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李晓彦 《经济师》2003,(9):105-105
文章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 ,加强高校图书馆队伍的能力建设必须重视教育和培训。强调了观念更新教育、信息素质教育、智力素质提升教育及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要求人才教育应该培养高技术产业化的人才群体。知识经济的要求和传统教育的特征说明: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发展,必须进行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8.
徐献红 《经济师》2008,(7):87-88
在知识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演变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的竞争。高校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文章从人文教育、非智力因素培养、和谐校园文化、教学改革、创新型教师、创业教育等方面来探究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技快速发展,高新技术的普遍应用,是一个充满创新的时代。同时国家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改革和就业市场的紧迫感,近几年高校的会计专业教育发展较快,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许多会计方面的专业人才。从教自身的属性、社会经济的发展,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在培养目标、加强培养会计技术应用性人才,知识与社会经济紧密相结合的特性。突破旧的教学模式,实现创新教育,从而加强高职教育内容与方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培养和提高会计人才业务素质的因素,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本文从高职会计专业人才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在高职教育中教育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使教育发挥出前所未有的作用,逐渐把经济社会推进深化高校会计专业教育改革学习课堂上,从而实践高职特色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束体民 《时代经贸》2008,6(4):192-193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是时代发展赋予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也是素质教育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必由之路.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kills as well as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skills are often referred to as sources of innovative activities within companies. Broken down into sectoral innovation pattern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ole of formal education, actual occupation and work experience in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manufacturing firms within a probit model. It uses unique micro data for Germany (LIAB) that contain information about corporate innovation activities and the qualification of employees in terms of formal education, actual professional status and work experience. We find clear differences in the human capital endowment between sectors according to the Pavitt classification. Sectors with a high share of highly skilled employees engage in above average product innovation (specialised suppliers and science-based industries). However, according to our estimation results, across as well as within these sectors a large share of highly skilled employees does not substantially increase the probability of a firm being innovative.  相似文献   

12.
如何提高本科会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既是一个教学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教学实践问题。从教育理念创新、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三个方面,探讨建立提高会计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支持体系。认为教育理念创新是培养会计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导,课程体系创新是提升会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基础,而教学方式创新则是提升创新能力的推手。  相似文献   

13.
创新投入多寡一般决定了创新型企业能否具有可持续的高成长能力。因此,准确、全面、清晰地呈现创新型企业为主体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创新投入信息,意义重大。针对目前我国创新投入测度主侧重技术创新而忽略其他创新的不足,本文借鉴《奥斯陆手册》界定了一个更为全面的创新投入范畴,并借鉴CHS方法构建了一个创新投入新测度规则;基于新测度规则的实证测度及比较研究表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创新投入规模、强度均较高,且环比增长较快,但公司间和行业问差异显著,且差异有不断拉大的趋势;上市对增加创新投入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关于高校创新教育的理论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教育的必然形态。实施创新教育,要坚持科学的创新精神, 充分认识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不断深化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以高校教师为主导,努力推进高校的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问卷和个别谈话的方式调查并分析了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对创新的认识理解、学生的创造性倾向、学校创设的支持鼓励创新的环境等,并提出了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6.
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是我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选取全国50个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对2017-2019年创新型县(市)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静态与动态分析,并利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2017-2019年我国县域科技创新效率整体表现较好,从各项指标看,创新型县(市)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说明3年来国家创新型县(市)科技创新态势持续向好;创新平台、创新主体、教育经费、创新政策均与县域科技创新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性,但经济发展水平对创新型县(市)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停的改变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是完全不存在的,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的,这就需要人们的思想也在时时刻刻跟进着事物的变化发展。当前中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强化自主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重中之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因为创新的主体是人,创新作为人有目的地控制和调节的活动,其实质是创新思维而科技创新就是创新思维的提出和检验。换句话说,创新思维引领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8.
激发资质过剩员工的创新行为能够帮助企业与资质过剩员工实现双赢。但是,如何激发资质过剩员工的主动性—被动性创新行为仍有待探讨。基于自我验证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构建员工资质过剩感与主动性—被动性创新行为双路径整合模型,并探索权变奖励领导行为的调节作用。利用438份员工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资质过剩感正向影响主动性创新行为和被动性创新行为;创新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资质过剩感与主动性创新行为间关系;组织压力作为中介变量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资质过剩感与被动性创新行为间关系;在高权变奖励领导行为情境下,资质过剩感与创新自我效能感和组织压力之间的正向关系均得到加强;在高权变奖励领导行为情境下,资质过剩感通过创新自我效能感对主动性创新行为的间接作用得到加强;在高权变奖励领导行为情境下,资质过剩感通过组织压力对被动性创新行为的间接作用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9.
1987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建立科学技术中心(STC),旨在促进科研领域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培养大批创新性人才以及实现多方知识转移,以更好地巩固其在国际上的科学技术研究领导地位。研究发现,美国科学技术中心在运作模式上具有组织管理“集中—分散”、研究与教育紧密结合、知识转移有效、动态监测评估等多重优点。我国在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时,应充分借鉴其优点,不断提高我国高校协同创新能力与质量,为早日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What causes firm‐level product innovation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This paper answers this question by emphasizing the role of process improvements that are influential in product innovation. We construct a firm‐level innovative capability score using novel, broad‐based, but detailed data on various process improvement practices obtained from firms in Southeast Asia. We then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that may affect innovative capability. We also estimate the effect of the innovative capability score on product innovation controlling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tensity and other firm characteristics. Our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dentifies a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CEO)'s past experience at a foreign or large firm, and buyer pressure to adopt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s key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ve capability. Novel and unique findings from our examination include: (i) the impact of a CEO's past experience at a foreign or large firm on the innovative capability is larger for local enterprises and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i) the impact of share of foreign workers in the upper managerial levels only appears to be significant in foreign firms and larger firms; and (iii) buyer pressure is a more likely contributor to innovative capability compared with capital tie‐ups with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or joint venture buyers that capture vertical technology transfers. Finally, our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a firm in Southeast Asia is more likely to achieve product innovation if the firm has had a higher innovative cap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