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对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寻找存在的不足,探讨今后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①相关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理论主要有农村宅基地转型理论、空心村理论以及农村居民点演变规律等,这些理论可以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测算和挖潜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②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内涵多被界定为整理增加耕地面积的潜力,其主要测算方法有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户均建设用地标准法和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闲置率法三种;③整理增加耕地系数是当前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级的主要依据;④相关的农村居民点挖潜政策措施主要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新农村建设政策和城乡统筹政策三个。今后,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①理论研究亟需多学科理论的融合以搭建新的框架,加强理论框架对潜力测算方法的指导;②潜力内涵应更加注重整理增加土地面积的表述,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的修正需更加系统,潜力分级指标需更加有针对性;③加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三个政策与农村居民点挖潜关系的梳理,为潜力挖掘提供足够的政策支持和方法保障。  相似文献   

2.
按照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配置基尼系数分析,宅基地流转会加大农村家庭收入差距。但宅基地有偿流转可促使农民在集约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过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对实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缓解建设用地和耕地压力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该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以及土地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利用人均建设用地测算方法和层次分析法,测算该区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结果表明,望城区各乡镇综合修正系数介于0.2~0.5之间;2020年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为2 749.81 hm2。应根据各区域现实潜力大小来安排农村居民点整理,以便提高整理效率。  相似文献   

4.
周建生 《经济师》2011,(6):38-39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具体地讲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最终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土地整理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5.
为了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是当前土地管理的热点,也是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妥善解决用地供需矛盾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在对当前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实现减少农村建设用地的同时,增加城镇建设用地相挂钩的经验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建设用地扩张与农村建设用地闲置并存,耕地保护压力越来越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中实施的农村宅基地退出是缓解“建设与保护”压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法、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以旗县为单位,在对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调查的基础上,采用人均用地指标法,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进行测算,并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整理潜力进行了类型划分和效益评价分类,针对不同的类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整理建议。  相似文献   

8.
广西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测算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樊芳  刘艳芳  张扬  侯贺平 《经济地理》2012,32(4):119-123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划分山区、丘陵、平原三类地形分别测算农村居民点整理资金修正系数与农户搬迁意愿的修正系数,并将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法测算的理论潜力修正为现实潜力。结果显示:广西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仅为理论潜力的57.07%,其中山地地区潜力不能释放,而平原地区是潜力释放主要区域。结果表明了资金与农户整理意愿对潜力释放具有显著影响,广西农村居民点整理应根据现实潜力大小安排重点区域,以便取得较高整理效率。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赋予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新的内涵,也拓展了土地整理工作的思路。焦作市近年来立足当地的农村宅基地现状,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目标,从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入手,积极开展农村宅基地整理工作,大大缓解了当地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有力地支持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0.
论乡村城镇化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   总被引:56,自引:3,他引:53  
陈美球  吴次芳 《经济地理》1999,19(6):97-100
本文通过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及其对乡村城镇化的影响分析,提出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优化用地配置,是实现我国乡村城镇化的客观要求,并进一步探讨了我国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也是解决当前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两难命题的重要出路。通过分析重庆市武隆县人民政府拟定的仙女山镇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鸭江镇青峰村等4个村农村建设用地想减少试点项目区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必要性,得出了该试点项目区可行性极高的结论,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使城市和农村土地存在巨大的价格级差.近几年,土地转让收入成为许多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根据国土资源部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办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从以宅基地为主的村庄占地中腾出土地复垦,指标可以用于城市建设用地.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掀起了一场"农民上楼"运动.农民出于自身利益,不愿上楼.  相似文献   

13.
李峰 《经济研究导刊》2014,(18):215-216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在全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村庄建设用地较为粗放。对此,菏泽市充分挖掘农村建设用地潜力,不断加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力度,走出了一条"数质并重"的项目路子。(1)助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2)助推重点镇建设情况;(3)助推矿产开发建设情况;(4)助推黄河滩区群众搬迁情况。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使城市和农村土地存在巨大的价格级差。近几午,土地转让收入成为许多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根据国土资源部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办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从以宅基地为主的村庄占地中腾出土地复垦,指标可以用于城市建设用地。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掀起了一场“农民上楼”运动。农民出于自身利益,不愿上楼。  相似文献   

15.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而其也是促进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的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农村居民点用地是农村土地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用地规模和利用方式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城镇建设用地供给的来源指标以及耕地资源的警戒安全。文章以农村居民点综合分类为基础,以农户集约用地意愿调查为数据来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测算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的最佳标准,并提出环首都环省会平原带状集中等五种相应的集约用地模式。研究结果对河北省宏观调控农村建设发展和土地利用方向,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新农村建设、征地制度改革等政策背景下,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涉及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城乡土地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北京城市郊区居民点整理模式多数都以“农民上楼”为特征。在对其特征、存在问题及利益分配格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农村居民点整理中出现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居民点整理后增值利益分配机制与监管体系的内在缺陷,进而对京郊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利益协调及其格局优化进行探讨,并探索北京市城乡结合地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的途径和改革取向。  相似文献   

18.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是开展居民点整理的必要环节.也是居民点整理项目投入的依据,对居民点整理顺利开展意义重大。文章以山东省文登市侯家镇为例,对其38个农村居民点的宅基地利用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在对数据统计分析后得出:居民点中宅基地比例较小、户均宅基地宗数偏高、单宗宅基地面积较大、宅基地隐性交易突出以及闲置状况严重等特点,并根据上述特点归纳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存在四个层次,即闲置宅基地潜力、一户多宅潜力、户均宅基地潜力和宅基地密度提高潜力。最后,在分别计算出各层次潜力基础上,汇总得侯家镇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为81.37公顷。  相似文献   

19.
基于村尺度的山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及其整理时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湖北省竹山县城关镇为研究区域,借助GIS软件,在行政村尺度上建立农村居民点Voronoi图,科学判断分析了各行政村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立村尺度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时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以行政村为单元将城关镇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时序划分为Ⅰ级整理区、Ⅱ级整理区、Ⅲ级整理区和Ⅳ级整理区.研究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时序划分具有较高的合理性.该研究可以为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基于村尺度的构想为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山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合理性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俊  王占岐  柴季  蓝希 《经济地理》2015,35(2):149-154,208
基于对59个山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实证研究,从生态效益、耕地占补平衡、农户利用耕地等角度对当前中国盛行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山区实施的合理性进行了辨析,并分析了其给山区农村、农民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现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导致了山区生态用地的损失,在耕地占补平衡、农民利用耕地等方面也存在着占优补差、增大耕作半径等诸多弊端与不合理性。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山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相关政策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