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论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及就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后20年我国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泉是科技进步和保障就业。通过建立经济增长理论模型说明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就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把着眼点放在提高科技发展水平上,以科技进步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2.
劳动力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生产要素.随着劳动力市场的日益分化,非正规就业已成为城镇就业的重要途径.本文的估测显示,2000-2010年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占城镇就业人口的比重已达45%左右.但庞大的非正规就业群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尚不清晰.本研究表明,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对经济总产出的带动作用是城镇正规就业的25%,但强于农村劳动力.而城镇非正规就业比重与人均GDP的增速之间呈曲线关系,城镇非正规就业比重在9.6%-100%的区间内与经济增速呈倒U型关系;而当城镇非正规就业比重由9.6%逐步降低时,经济增速将得到更迅速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有效劳动的柯布—道格拉新生产函数模型,回归分析了中山市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的相关关系,提出了改善人力资本结构和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信息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毋庸置疑。宏观层面,无论是对传统行业的产业结构改善,还是由于技术进步所孕育的新产业和新发展,信息产业以种种方式拉动着经济增长;微观层面,信息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引发了新的供求关系,与传统的制造业产品不同,价格不再是决定产品销售情况的最重要因素,技术含量、个性化等新的需求越来越得到重视,从而促进了信息产业的产品创新。试图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信息生产力的经济贡献机制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5.
FDI对东道国就业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FDI发展历史的早期,就有学者关注FDI对东道国就业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问题。1994年和1999年的《世界投资报告》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本文在此理论基础上,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了FDI对东道国就业的直接效应、短期间接效应和长期间接效应,并给出了FDI对东道国就业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可以为政府在不同阶段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探析了科技进步与增加就业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分析了科技进步增加就业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通过科技进步促进就业增加的科技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7.
8.
9.
科技进步与增加就业的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探析了科技进步与增加就业之间的负相关系,分析了科技进步增加就业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通过科技进步就业增加的科技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0.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失业率的变动关系,以及对就业弹性的分析,显示我国高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相应增加,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不断趋弱。而宏观生产函数模型的结构参数变动显示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强,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减弱,Chow检验进一步显示宏观生产函数结构参数具有不稳定性。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结构偏离度分析则表明我国第二产业增长快但就业能力却在下降。 相似文献
11.
外商直接投资、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鉴于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一国经济的重要作用,积极引进FDI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国内经济的一项重要政策。而关于FDI对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界仍存在争议。本文尝试对FDI、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和Eviews5.0统计软件,以安徽省为例,利用安徽省1991—2006年外商直接投资(FDI)、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研究FDI对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当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增量FDI)与就业呈负相关关系,而年底累积外商直接投资额(存量FDI)与就业呈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影响是长期的创造效应与短期的挤出效应并存。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FDI所带来的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2.
选取1978—2008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DEA方法测算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技术变化与技术效率,并使用ARDL模型实证分析技术效率和技术变化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效率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都对就业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但在短期中,技术变化当期对就业没有显著影响;而滞后期技术变化的改善也会对就业人数的增加产生抑制效应,同时,在长期中,技术变化对就业有着显著的促进效应,可以带动就业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52~2011年中国三次产业就业与生产总值数据,分别采用Moore指数和HP滤波方法测量就业结构变动和经济波动,在此基础上构建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法和方差分解方法对中国就业结构变动和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就业结构变动对经济波动的贡献较大,而经济波动对就业结构影响相对较弱。在实证分析结果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来降低就业结构大幅度变动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1978—2007年河南省国内生产总值和从业人员的统计数据,根据协整理论并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河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经济增长和就业人数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和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同时,本文在协整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误差修整模型,误差修整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 相似文献
15.
产业结构优化与就业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第三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与就业总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反,第二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与就业总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通过放松行业管制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通过劳动力职业培训实现劳动力在产业间的顺利转换是提高就业水平的两条重要途径。产业结构与就业总量之间的关系还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在发达地区,二者之间的关系与全样本回归所得结论是一致的;而在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对就业并没有显著影响,但人均受教育年限和人口年龄结构与就业总量之间都是显著正相关的,因此,在欠发达地区,提高人口素质和优化人口年龄结构比产业结构调整更有利于促进就业增长。GDP的就业弹性系数显著为正,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中国第三产业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三产业与就业增长的关系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第三产业就业规模的扩大成为推动第三产业增长的原因,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刻画该动态调整关系。 相似文献
17.
基于知识经济的产业结构及就业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时代,知识,科技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知识经济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就业结构和就业形式都发生了重要的改变。本文探讨了知识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演变带来的就业结构的变化,介绍了一种新兴的就业形式——非正规就业,认为其是新时期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重要就业形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增速较快,但在GDP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就业率并没有保持相应的同步增长.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的过分偏好和对就业问题的相对忽视.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作用,以实现经济与就业的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19.
文章建立了基于旅游生产函数的旅游就业方程,由此证明了旅游经济和旅游就业不总是存在正比例关系,同时也说明了旅游业的技术水平、相关部门就业关联度和旅游产生的环境压力是决定旅游就业增长方式的主要解释变量。经验研究显示,我国旅游就业主要由接待量增长和景区环境扩容所导致,但文章根据1988~2004年中国旅游业的相关实际数据,运用ADF检验和VAR模型等计量工具得出了不同的实证结论,也就是我国的旅游就业是(部门间)关联就业带动型的;并且在现有状态条件下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我国旅游就业有微小的负作用,其根本原因还是真正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所致。 相似文献
20.
经济增长与就业的相互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热点,也是政府关注的焦点。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并且经济增长能够带动就业的增长,只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定量分析1978-2012年间我国经济增长与促进就业的具体依存关系,得到相关结论并提出进一步促进就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