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49年秋,国民政府为挽救败局,稳定后方农村,由西南军政长官公署主导,在西南四省一市强势推行农地减租,要求地主减收四分之一租额,并划定示范区更换租约。租佃制度本是主佃双方经过长时间利益博弈而形成的一整套制度设计,租额变动引起了押租和押扣的变化,主佃之间围绕减租与扣息的先后、押租价值如何评估等问题争论不休,农地减租政策亦朝令夕改、漏洞百出。农地减租要求地主让渡四分之一地租收益给佃农,打破了主佃平分土地总收益的分配格局,扣除耕作成本,地主占据土地收益由减租前的优势反转为劣势。地主利益受损,对农地减租政策百般拖赖,甚至以撤佃相要挟,导致农村租佃纠纷频发,主佃关系恶化,佃农非但没有得到减租实惠,反而增加了租佃成本。  相似文献   

2.
1895—1938年南通地区的农村经济常宗虎关于张謇和大生资本集团在南通的成就及其对南通现代化的作用,学术界已多有探讨,也达到了相当深度。但是,要搞清南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特点及其对中国区域现代化的适用性,了解此间农村经济,尤其是农民家庭生活的变迁显...  相似文献   

3.
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在总体经济发展中占有较大比例 ,尽管改革开放二十多年 ,农村经济已经有了较大改观 ,但比较沿海发达地区来讲 ,仍存有较大差距。甚至在个别地方仍未起步 ,即使在大部分地区 ,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也远远落伍于发达地区的农民主体。其中突出表现在市场化进程的程度上 ,如何使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尽快走向市场、大力发展市场农业 ,这是当前摆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农民面前最急迫的难题。当前困扰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走向市场的症结 :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初 ,曾因率先实行承包责任制、植棉致富 ,红火几年 ,农民也过…  相似文献   

4.
农村制度变迁:甘肃河西地区的案例研究●敏行聂正彦(西北师范大学政法系兰州,730070)甘肃河西地区土地资源丰裕,农业发展条件较好,是国家和甘肃省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在河西地区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0年代初期以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关于中国经济从传统到现代演变特征的讨论,再次成为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特别是,大陆的研究者不再囿于传统思路,而是能积极与海外学界的研究成果进行对话,以对中国经济史给出更多元的解释.在一系列讨论中,"过密型"增长与"斯密型"增长的争论尤其引人注目,前者认为18、19世纪以来的中国农村经济是"没有发展的增长"--在总产出增长的l司时人均收入却没有明显增加;后者则截然相反,认为此一时期以来的经济增长是劳动分工、地区专业化和市场扩张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必然带来人均收入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明清时期农业经济史一直受到史学界、经济史界的重视。最近新出版的高寿仙《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黄山书社2006年3月出版)是这一领域的新成果。本书共5章33·8万字,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至三章围绕明代农业经济的一些基本问题展开论述。第一章讨论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额。第二章论述农业发展与环境变迁。作者从土地的拓殖、农田水利、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与生态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商业性农业的发展等方面论述了明代农业的发展,以及明代的环境变迁与自然灾害。第三章论述土地形态与生产关系问题。作者考…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的“第二个飞跃”与农用土地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正国 《特区经济》2006,(12):132-133
土地制度的安排与改革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前程。我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是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是发展适度的规模经营,发展合作经济。现行土地制度制约着第二个飞跃的实现,需要调整和完善。土地私有化不是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土地制度改革在于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构建农地财产权新的框架,以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8.
9.
制度结构、制度变迁方式与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差距比较张润君(西北师范大学政法系兰州,730070)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是从人民公社领导下的生产队体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从家庭承包责任制到农业产业化,最后到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相似文献   

10.
张莉 《中国经贸》2010,(10):167-168
本文首先通过对土地资源的现状及其制度现状的具体分析,然后提出农村土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土地制度和经济角度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也即在中国实现土地流转。  相似文献   

11.
在性质上,“铺底权”与我们熟知的“田面权”相似,指的是在租赁过程中铺客投资于他人之土地及其建筑物上而生出之物权。但是,“铺底权”的内涵却远比“田面权”复杂,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核心要素:一是不动产铺房的永久租赁使用权;二是商铺装修与经营添置的动产,包括家具、设备、货物、门窗、牌匾等;三是商铺经营形成的无形资产,包括商业信誉、顾客群体、招牌字号等。在清代,铺底尚属民间的商业习惯,铺底的倒卖与转让无须向国家纳税,证明铺底之存在的关键凭证是一系列的民间交易契约。进入民国之后,在延续旧有习惯的基础,上,大理院、司法院的判例都对“铺底权”给予了正式承认,视其为一种具有效力的法律物权。然而,现代国家并不总是从“财政汲取”的立场来保护和维持“铺底权”,反而为了建立更为“清晰和简单”的产权治理体系,对此习惯物权采取了消极态度,不仅逐渐限制“铺底”的创设,而且还禁止铺底的买卖、租赁等市场行为。  相似文献   

12.
中暹大米贸易 ,以其独特的实用性和普及性 ,历来是中暹友好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朝初期 ,由于各种原因 ,中暹之间大米贸易关系产生 ,并且在随后兴旺发展 ,本文就清朝前期中暹大米贸易中的几个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货币流通标志着经济发展的程度。广西地处边陲,区位比较特殊,经济发展比较滞后,但到了明清时期,广西商品经济发展起来,货币流通加速,又促进了经济进一步发展。本文对广西的铸币、白银流通作了全面阐述。广西形成了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流通格局,赶上了全国“朝野悉皆用银,小者乃用钱”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烟草是明代中后期传入我国的美洲农作物中的一种。但目前学术界对于其传入的确切时间和路径尚无定论。曲沃作为北方内陆地区,烟草传入的具体时间和路径尤为不明确。本文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烟草传入曲沃的时间和路径进行初步探析,并对烟草在曲沃的生产规模、加工过程、贸易数量及经济影响进行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明初户帖制度的建立和户帖格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初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克服财政危机,首先要建立户籍管理制度,为国家征收赋役提供基本依据,于洪武三年正式颁行户帖。洪武十四年在户帖制基础上推出了黄册,取代了户帖,成为有明一代完备的户籍管理制度。明初的户帖实物存世不多,作者经过不断搜集,通过对三四件户帖实物的考释,基本弄清了其格式、内容及一些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清代前期农民的家庭手工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探讨了清代手工业发展中,农民家庭手工业从副业向主业发展的趋势,及其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明清澳门内地移民的商贸经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澳门是一个移民城市,以内地移民为主,澳门内地移民在澳门主要从事商贸经营活动,对明清澳门社会经济发展与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从对外贸易、本地经贸与产业经营三个方面,独立考察了澳门内地移民商贸经营活动的历史状况与历史特点,对澳门内地移民商贸活动的重要意义与历史作用进行了评述与肯定。  相似文献   

18.
清代及民国云南盐政变化与地方经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清代及民国时期 ,由于云南是一个以地主经济为主 ,封建领主经济等多种经济并存的社会 ,云南的盐政经历了一系列相应的变化。这些盐政变化在某种程度上适应并促进了云南地方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城市财政的形成是近代城市史、财政史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透过清末民初上海县城的案例,试图解释城市财政形成的动力机制并分析其收支结构。研究发现,上海县城城市财政形成的动力机制在于:首先,清末上海县城在商业活跃、人口激增的情况下,城市人居环境日益恶化,传统县城基础设施亟待改善,而城市管理制度与经费相对缺失,促使制度需求的出现。其次,地方的公益善举传统与精英势力崛起并广泛参与地方事务,以及官办市政雏形的出现等因素构成了上海县城自身的优势。此外,新政改革为城市财政的形成提供了政策保障。清末民初上海县城城市财政由市政机构作为征税主体,财政.收入主要有城市捐税与规费收入、公产收入、债务收入等,支出则由公共事务性支出、行政性支出、债务支出等几方面构成。积极有效的财政运作是上海县城自治市政成功的基础,也为重新审视与评价近代地方财政制度变革提供了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20.
边疆经济价值的提高和利益机制的刺激是清代边疆开发的经济根源。而政府对边疆开发的实绩具有很强的影响,商人则在这一开发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清代边疆开发在取得一系列经济绩效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