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南京爱立信和上海花旗之间的关系,使得外界猜测纷纷,爱立信认为其与花旗的合作“完全是市场行为”,而花旗银行上海分行则认为“客户完全有自己的选择权。”此事或许可以轻描淡写地理解为个案而已,但这的确显示出,彻底的市场经济是无耻的,中资银行在开始步入“是生存,还是死亡”的高危期。  相似文献   

2.
最近,花旗银行上海分行开始对包括国内居民和国内企业在内的各类客户开展全面外汇业务。没过几天,便有了某跨国公司“倒戈”,提前还尽中资银行贷款,“投奔花旗”的“惊人”消息。随后,又有媒体说:“倒戈”之说不正确,那家跨国公司“仍与中资银行保持良好关系”。未知曾为前一消息而“惊”的人们,听到后则消息时,是否“宽了宽心”?  相似文献   

3.
发生在南京交通银行的“爱立信事件”和上海发展银行的“庆丰印染事件”明明白白地给中资银行敲响了警钟:外资银行已经开始抢滩了。从结果看,上述事件中中资银行失去了信誉良好、还贷能力强的客户,这对本来已经存在大比率不良贷款的中资银行无异于釜底抽薪,并进而产生连锁反应。但这仅仅是开始,笔者认为,随着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时间表的展开,外资银行逐渐进入中国并展开业务,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中资银行一方面要积极与之竞争,保住已有的业务份额;另一方面还要主动拓展海外业务,寻求多种合作途径,在竞争中壮大自己。  相似文献   

4.
笑野 《西部论丛》2002,(5):35-36
3月26日,一条消息以惊人的速度在国内多家媒体上迅速传播。据报道,南京爱立信公司突然“倒戈”,该公司凑足巨资提前还完了中国银行南京分行、交通银行南京分行19.9亿元的贷款,转而再向美国花旗银行上海分行贷回同样数额的巨款。这条消息在媒体披露后,爱立信“倒戈”事件在国内许多金融业引发了强烈震动,许多商业银行开始深刻反省服务质量和水平,抓紧制定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早在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Bilffedo Pareto)便提出了著名的80/20定律。银行业众所共知的“80%的利润由20%的客户所贡献”即源出于此。银行若想获得最大利润,就必须对20%的最优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VIP式服务。尽管国内银行业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但中国银行业由于长期以来的行业垄断,缺乏竞争和活力。其业务流程还是基于“内部管理”和“内部核算”,虽建立了一些客服中心、呼叫中心或营销部门,但“以客户为中心”尚未真正落到实处。而外资银行在这方面则积累了几十年的丰富经验。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加入WTO,外资银行不断涌入中国市场。以“南京爱立信倒戈”事件为序幕,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在客户资源.尤其是高端客户资源上层开激烈竞争。中资银行若不能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从观念、业务流程、业务制度、内控机制、风险管理和技术支持等诸多方面进行脱胎换骨的彻底改造,便无法与外资银行竞争。97年以来,以数据仓库为基础.开展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lionshiP management,简称CRM)已成为国外大银行客户管理的潮流,它对于中国银行业有较强的现实借鉴意义.本文便拟就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CRM在我国银行业的应用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南京爱立信倒戈事件”所引起的轩然大波已全面折射出社会各个层面对民族金融业的担忧,事件所引起的关注程度与热度已经超越事件本身,人们实质是在担心民族金融业会不会走向“灭顶之灾”的问题。南京爱立信是目前南京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2001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35亿元,净利润6亿元,比2000年增长30%。在经营效益大幅提升的同时,2001年,该公司陆续归还江苏省内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等机构的贷款19.9亿元(含有追索权保理业务),至2001年末,南京爱立信在江苏省内金融机构的所有贷款已全部还清,…  相似文献   

7.
正"爱立信倒戈事件",起因于中资银行无法提供"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转让业务",这一事件凸现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和业务创新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一直以来,"融资难"问题困惑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国内商业银行适时创新推出了  相似文献   

8.
今年4月上旬,《新华日报》等多家媒体对“爱立信事件”进行了报导,并声称南京爱立信通信有限公司离开交通银行等中资银行,向外资银行申请贷款金额高达19.9亿元。  相似文献   

9.
2004年11月,北京银行业协会公布了个贷客户失信“黑名单”,在被纳入北京市16家中资银行共享的信用信息系统中的6577名“失信客户”中房贷客户占到了2876人,涉及房贷失信3024笔。  相似文献   

10.
郭田勇 《新财经》2007,(5):28-28
外资银行已经可以在中国内地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了,观察中资银行近期举动,也大有“针尖对麦芒”之势,很多中资银行都高调推出了私人银行业务。当银行客户的财富达到一定水平后  相似文献   

11.
全球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显示,在中国按照WTO协议进行开放的领域中,银行业是当前受保护程度最高、开放后受冲击程度最大的行业,可以说,这是加入WTO后最令中国政府担心的“高危区域”。事实上,从最近发生的爱立信倒戈事件所引发的全国金融系统强烈震荡中,人们似乎更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面对外资银行在贵宾理财方面的诸多诱惑,不少中资银行的VIP客户开始在心里打起了算盘:我是否要“跳槽”至外资银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009年末已经国际化的15家中资银行为研究对象,采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探究了2005~2009年间中国与中资银行所进入的34个国家/地区的双边贸易以及直接投资对中资银行在这些国家/地区的分支机构数目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中资银行倾向于在双边贸易、直接投资总额多的国家/地区设立分支机构,这验证了中资银行跟随客户进行国际化的动机。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中资银行跟随客户在境外设立的分支机构所呈现的区位特征。  相似文献   

14.
子路  麦客 《浦东开发》2002,(8):36-37
检视今年上半年金融业内发生的众多事件,会发现不少十分新鲜的亮点,反映出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乍一开放的国内金融市场,在中、外资银行的疾速律动中,正不断地与公众碰撞和激荡出火花。账户收费连锁风波、外汇宝交易价格大战、提前还贷违约金事件、所谓的爱立信“倒戈”、“回归” 等等,这些事件之所以在半年内集中性演绎,是与以往迥然不同的游戏规则进入一个原有市场时,不可避免所产生的必然反应。如果我们对这些“事件”进行一番解剖和透视的话,相信对中、外资银行都会有借  相似文献   

15.
郭莉 《首都经济》2007,(2):55-56
面对外资行咄咄逼人的步伐.不少中资银行依旧沉浸在“外资行将为高端客户服务.中资行为中低端客户服务”这样一个自我安慰的想法里面。但实际上,作为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全能银行”.几家大型外资行早已经准备把触角伸向更多的领域.而决不会只在高端私人理财业务上做文章。  相似文献   

16.
品牌战略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顺辉 《西部论丛》2004,(12):48-50
中国银行业正在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封闭的民族经济走向开放的全球经济的双重转轨,同时面临着中资银行之间、中外资银行之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在这种竞争中,营销作为竞争的产物,也成了参与竞争的有力工具。“谁是我们的客户”、“我们的客户需要什么”、“我们能为客户提供什么”、“我们怎样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在客户需要日益多样化的今天,这些是各家商业银行每天考虑得最多的问题。如今,各家商业银行一改往日保守的经营理念,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注重细分市场进行品牌营销,营销方式丰富多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走出了一条大胆创新、特色鲜明的营销之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银行业正在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封闭的民族经济走向开放的全球经济的双重转轨,同时面临着中资银行之间、中外资银行之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在这种竞争中,营销作为竞争的产物,也成了参与竞争的有力工具。“谁是我们的客户”、“我们的客户需要什么”、“我们能为客户提供什么”、“我们怎样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在客户需要日益多样化的今天,这些是各家商业银行每天考虑得最多的问题。如今,各家商业银行一改往日保守的经营理念,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注重细分市场进行品牌营销,营销方式丰富多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走出了一条大胆创新、特色鲜明的营销之路。  相似文献   

18.
孙蓉 《西部论丛》2004,(12):46-48
中国银行业正在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封闭的民族经济走向开放的全球经济的双重转轨,同时面临着中资银行之间、中外资银行之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在这种竞争中,营销作为竞争的产物,也成了参与竞争的有力工具。“谁是我们的客户”、“我们的客户需要什么”、“我们能为客户提供什么”、“我们怎样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在客户需要日益多样化的今天,这些是各家商业银行每天考虑得最多的问题。如今,各家商业银行一改往日保守的经营理念,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注重细分市场进行品牌营销,营销方式丰富多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走出了一条大胆创新、特色鲜明的营销之路。  相似文献   

19.
综合营销——银行价值最大化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中科 《西部论丛》2004,(12):50-52
中国银行业正在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封闭的民族经济走向开放的全球经济的双重转轨,同时面临着中资银行之间、中外资银行之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在这种竞争中,营销作为竞争的产物,也成了参与竞争的有力工具。“谁是我们的客户”、“我们的客户需要什么”、“我们能为客户提供什么”、“我们怎样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在客户需要日益多样化的今天,这些是各家商业银行每天考虑得最多的问题。如今,各家商业银行一改往日保守的经营理念,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注重细分市场进行品牌营销,营销方式丰富多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走出了一条大胆创新、特色鲜明的营销之路。  相似文献   

20.
张燕  袁涛 《特区经济》2005,(9):298-299
到2006年,中国将按照加入世贸时所做的承诺,全面开放国内银行市场,外资银行机构到那时在中国国内市场上将享受多方面的、很高程度上的国民待遇。到时,中资银行将面临着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中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之一便是客户。在业务对象方面,“优质客户”、“高端客户”被认为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将进行争夺的客户资源,包括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外资银行的客户目标可能首先集中在外资企业和持有外汇的个人客户上。可以预测,外资银行在中国争取的客户主要有以下3大类:①公司客户、重要行业内的大企业、跨国公司、有规模的民营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